本书精选党的十八大以来公开发表在中国组织人事报上的本报评论员文章,这些评论员文章紧跟中央精神和时代脉搏,围绕组织工作的重要会议、重大政策、重点工作及时发声,阐释政策精神,解读工作部署,回应社会关切,弘扬清风正气,为推动组织工作改革发展营造良好舆论环境,对从事组工宣传特别是言论写作的同志,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作为公共领域最重要的声音之一,刘瑜的文字向来拥趸众多,之前的作品更多关注美国民主,与中国相关度不高。而本书更多关注东亚、中东欧、南美洲以及非洲国家的政治与民主化,比如英国、俄罗斯、委内瑞拉、赞比亚等,这些国家的民主化进程参差不齐,而很多情况与现今中国有较强的可比性,这无疑让这本书更生动,更接地气。 喜欢刘瑜文字的人,在本书中仍然可以找到惊喜,她是幽默的:“所谓民主,就是选一个人上去挨骂。”她还是犀利的:“别说什么‘关了灯都一样’,21世纪了,为什么总要关着灯呢。”书中内容,包括、国际时政、政治书评影评以及一些个体化思考的杂论,更为多样化,阅读上带有跳跃感,但并不会有断裂之感,相反,用刘瑜自己的话说:“我相信这些文章集结在一起所传递的信息,相比它们零散的存在,其重量和清晰度是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不断地追求幸福美好的生活,是永恒的主题,是永远进行时,是做不完的事情,所以我们党还要继续做下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为了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也是为了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书稿紧紧围绕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立足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标准是不断提高的现实,重点阐述人民生活深感受的教育、医疗、住房和环境四个领域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展望未来的角度为在这些领域进一步促改革、补短板,不断实现更好的教育、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建言献策。选题具有新颖性,切合主题出版方向。
启蒙是 祛魅 的思想革命,新启蒙则是祛 启蒙 之 理性 之魅的再启蒙。中国新启蒙之 新 ,在于既追寻现代性而批判传统,又对西方现代性进行审思批判。在晚清五四启蒙运动以现代批判传统的欧化思潮之外,另有一些思想明敏的启蒙学者,对现代性与传统进行辩证批判,如章太炎以佛庄批判进步主义的俱分进化论,鲁迅以精神个人主义矫正现代欧洲大众社会与物质主义的 立人 主张,杜亚泉对东西文化的辩证思考,欧战后梁启超对进化论、科学主义、物质主义的反思,梁漱溟对中西印文化的探索,吴宓以人文主义批判物质主义,张申府之 打倒孔家店,救出孔夫子 的 新启蒙 主张,冯友兰之 旧邦新命 的中国现代化论,贺麟的 儒化的现代化 主张,李长之反思五四的 中国文艺复兴 论,构成了一幅 新启蒙 的思想图景。这些被五四启蒙运动的巨大光环所遮蔽的富有深刻
本书是将2018年7月份刊发于《学习时报》头版的《*与初心使命》《周恩来与初心使命》等6篇系列文章结集出版。这6篇文章发表前均经过中央党校校领导审阅,发表后均推送至人民网首页,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反响。该系列文章记录了*、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与使命,反映了以党早期的领袖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懈追寻信仰、坚定守望初心、终身为革命事业奋斗的光辉历程。文章精选史料,用有限的文字,生动详实地串联起领袖笃信信仰、投身革命的关键人生节点和重要历史环节,浓缩为领袖坚守初心、牢记使命的革命人生。文章从历史经验中总结出指导我们实践的规律性认识,不单单让读者回顾历史,更有助于读者强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意识。
《〈理解中国〉丛书·理解中国政治:关键词的方法》从一个特定的角度来理解中国政治的变化以及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梳理和总结中国政治研究所取得的进展,从而为改革探索、学术积累以及两者的可持续发展确立方向和提供参照。所谓特定的角度,是指尝试以关键词的方式来处理这一议题。关键词是人们借以思考的概念,是思维之网的纽结,是库恩所谓的“范式”之重要构成,它对人们的认识起到了定向和组合的作用。如何选择关键词,很大程度上意味着我们如何思考。在这一意义上,关键词的库存量能够在程度上标示着人们思考的广度和深度。故而从关键词切入来盘点中国政治学发展所取得的成果以及反映中国政治的变化,在我们看来不失为一种既能切中要害又方便操作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