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从认知心理学角度对一些国际政治的重大问题做出了解释,如为什么国家原本可以维持和平,却走向了战争?为什么国家原本可以合作,却选择了冲突?为什么国家间的敌意如此容易升温,而友谊却如此难以维系?他认为,为了追寻战争和冲突的原因,不仅要分析国际体系和国家体制,而且要研究决策者个人的认知心理,探寻决策者知觉形成的原因,分析错误知觉可能产生的后果。
《2015年世界发展报告》就人们如何决策提供了全新的深入理解。报告提供了一个框架,帮助发展领域从业人员和政府部门把这些理解用于制定发展政策。报告收录的研究结果表明,贫困是一种“认知税”,它使得贫困人口难以主动思考,其在处于困境或拮据之时尤为如此。新工具如与现有政策制定方式组合使用,则会发挥更大效用。这些新工具包括诸如对宣传用语更好地措辞和改变援助时间等简单、低成本的改变以及全新方式。
秘书长不是前进的领头雁,而是四面八方各种矛盾的总调度。 秘书长不是机关运转的发动机,而是领导工作得以正常开展的枢纽 秘书长参与政务,掌管事务,搞好服务,永远都是部门机关的大管家,参谋长是领导班子的轴心
为考察环印度洋地区的地缘政治,作者做了大量田野调查。在此过程中作者发现,虽然各国、各人关于权力平衡的视角和观点不尽相同,但一个共识是中国和印度是该地区新兴的力量。随着中印的崛起,各自均要保证“原材料通道的安全”。为验证此假说,作者借鉴了历史学和权力平衡理论的若干观点,并从现实地缘上考察了“阿曼--巴基斯坦--缅甸--印尼”对原材料运输线的意义,以及可能威胁海洋航线的要素,诸如海盗、种族冲突、或对马六甲海峡的恶意控制。
本书以翔实的资料、精巧的构思对东欧8个社会主义国家40多年历程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的发展进行了详尽的论述,也对苏联对这些国家的干预、改革、执政党的重要大失误、人民群众的不满以及戈尔巴乔夫对促使这些国家向资本主义演变的作用进行了尖锐的分析。言简意赅、重点突出是本书的特色,警世醒世、发聋振聩的本书的魅力。在东欧演变的意义上,读者能从书中得到他们想要得到的东西。
1936年6月法国作家安德烈?纪德应苏联作协邀请,对苏联进行了两个多月的访问,本书真实地记录了纪德访苏期间的所见所闻所想。这有助于我们大家了解苏联当时的真实情况,对反思历史具有十分重要的启迪意义。 我国十年浩劫结束,苏联解体之后,本书所涉及问题的是是非,早已十分明了,再谈文中这些批评、见解如何正确和基于善意,而攻击他的那些观点又如何荒谬和偏执,今天看来就显得有些多余了。我们固然佩服纪德的先见之明:早在半个世纪前,他就看出苏维埃政权要解体的种种征兆,并且提出了忠告。我们固然也钦佩纪德坚持正义的勇气:在世界范围左翼思想成为主流思潮的红色30年代,他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题,站出来讲真话,触怒当时以苏联为核心的进步力量。对与错,从来就不能以一个政党、一条路线或一种思潮来划分,这一点早已被历史屡
随着中国发展进入以城市为主体的时代,城市治理将成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部分城市治理研究前沿:理论方法与实践一书编译了靠前学界在城市治理研究方面的高被引文献,依据主题划分为理论研究篇专题研究篇方法研究篇实证研究篇板块,为读者呈现从事城市治理研究的靠前知名学者的新代表性成果通过对21世纪以来靠前城市治理理论和实证研究的系统梳理,城市治理研究前沿:理论方法与实践试图拓展城市治理研究的学术视野,丰富城市治理的研究方法,为我国城市治理的发展贡献新知识新方法,提供有价值的理论指导和实例参考因此,城市治理研究前沿:理论方法与实践适合城市治理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相关理论研究者和实践者阅读
《踌躇的霸权:美国崛起后的身份困惑与秩序追求(1913-1945)》把1913—1945年的美国对外关系视为解决(国家)身份困惑与追求(国际)新秩序的过程。作者王立新在兼顾这一时期重大国际事件和外交政策的同时,主要考察了美国在20世纪初期崛起为世界强国,如何思考和界定自己的国家身份和国际角色,如何运用自己强大的实力对欧洲主导的国际秩序加以改造,并试图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和利益建立一套国际新秩序。作者使用历史叙事、档案研究、跨学科的写作方法,从中国学者的现实关怀出发,提出了理解从次世界大战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对外政策的新角度,对新的国家身份和国际秩序的追求,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阐释这一时期美国对外关系的新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