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90年代初苏联解体、苏共垮台这一重大的历史事件的因根是说不完、道不尽。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认识不可能完全统一。但这是否意味着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不会有一个正确的结论呢?不会的,相对论在历史的长河里是站不稳脚跟的。斯大林早在1943年就说过:我知道,我死后有人会把一大堆垃圾扔到我的坟上,但是历史的风一定会毫不留情地把这堆垃圾刮走!现在,正确评价苏联历史的风,起没起子青萍之末?或是拂掠子青萍之上?本书将从对列宁与十月革命问题的重新认识、对斯大林以及斯大林时代的重新认识等四个方面进行介绍。
本书运用政治系统理论,将欧盟视做一个具有对社会价值进行性分配能力的政治系统,将欧盟合法性看做民众对欧盟政治系统的支持。在对治理理论和多层治理实践进行概括论述之后,将个案研究和变量研究相结合。首先对体现多层治理特征的典型政策——欧盟结构政策和欧盟环境政策进行个案分析,通过个案展示欧盟多层治理的实践模式。进而采用“欧洲晴雨表”提供的数据进行变量分析,检验研究假设,以透视贯穿于欧盟政策中的多层治理与欧盟合法性的增进之间的联系。通过考察多层治理发展良好的历史阶段(大致是1986—1993年)欧盟民众认同的变化来检验多层治理对欧盟合法性的增进效应。在结语中,本书对多层治理之于中国外交与民主政治建设的启示意义进行了考察。
本书探索印度民主的起源,阐释印度民主与独立以来印度国家建设、印度社会经济发展、印度政治过程之间的关系,对印度民主的内涵、性质、过程以及历史地位做出全面的分析与评价。本书认为,印度的民主并不等同于西方的民主,印度的民主同自己的历史文化、同自己的现代化进程相联系。印度的民主是印度人民选择的一种生活态度、一种价值观、一条现代化自己的发展道路。尽管印度的民主似乎造成印度“软政府”形象,但印度民主的实践证明,凭借民主机制,印度成功地化解了一次又一次政治经济危机,维护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并在21世纪迎来了新崛起。印度的民主道路表明:不具备西方国家社会经济文化条件的非西方国家也能实行民主制。
《犹太政治传统--卷二》本卷处理犹太人的资格问题。核心是两个提问:谁是犹太人?谁不是犹太人?个问题涉及团体内部的平等和不平等:是否有不同程度的成员资格?不同种类的成员资格?第二个问题需要我们思考与“他人”的关系,包括恐惧、敌意,还有尊重等决定多种可能性的相互冲突的情感和态度。这些都和政治大有关系。正如后来罗马公民权的授予问题一样,成员资格的问题历来是政治的核心问题所在。还是让我们跟随着这本书,回到犹太人《》的开端吧。
《博源文库·现代性与中国社会转型丛书:中美战略互疑解析与应对》中提到的“战略互疑”,是指双方在长远意图方面的互不信任。这一问题已经成为中美关系的核心关切。2012年2月15日,中国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在华盛顿发表的主要政策演说中指出,战略互信问题在中美关系的主要问题中占据首要地位。北京和华盛顿均寻求建立一种长远的建设性伙伴关系。此外,中美关系是成熟的。双方能够了解彼此在所有重大问题上的立场,并进行广泛的交流。最高级别的领导人会晤相对频繁,每年两国政府机构会举行60多场政府间对话。但以往的交流经验和广泛的交流活动,却未能使任何一方建立对对方长远目标的信任;甚至可以说,缺乏互信的问题正日趋严重。不信任本身即具有缓慢的破坏性,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态度和采取的行动,反过来又会加剧不信任。由于缺乏信任
这本著作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战略问题研究中心教授张文木先生多年来相关文章巧妙的集结,反映了作者从战略家的角度对本书主题国家战略能力与大国博弈的思考。本书通过对国家战略能力本质上是实现和平的能力,战略文化是实现国家战略的重要工具,人民支持是国家战略能力成长的根本保证,中东到远东:大国战略博弈中的世界变局等四个方面的论述,阐述了英美等国家战略能力的演变历程,及中国在发展中要不断提高战略能力。本书用通俗易懂的道理阐述了大国间的博弈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国家战略能力的博弈,而不是财富多寡的博弈。文中作者大胆地涉及了当今世界的一些敏感、热点问题,对我们分析研究世界形势有的指导作用.
《文明与帝国:中国与日本遭遇欧洲国际社会》一书主要研究 19 世纪后期中国与日本通过社会化进入欧洲主导的国际秩序这一问题。重点研究了中日与欧洲国际社会互动中的二元模式。通过展现二元互动模式中欧洲国际社会所蕴含的双重标准和中日两国政治精英及知识分子的所想所为,努力突破英国学派既有相关研究的西方中心论叙事模式,展现了中日两国遭遇欧洲国际社会过程中出现的复杂性和回应的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