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与世界霸权》是英国地理学家、地缘政治学家詹姆斯 费尔格里夫的生涯力作。全书用地理学、历史学、政治学、人类学等跨学科视角,追溯了从远古到20世纪初的世界发展,颠覆了很多人们习以为常的社会发展疑问,通过引入 地理条件 能量 支配作用 等概念,以系统的解释框架梳理了世界历史的脉络,为我们理解人类历史提供了新的思考角度,呈现出一部深刻的人类文明发展史。
苏联虽已不复存在,但由于苏联是世界上个社会主义国家,它的很多做法通常又被看作是一种 模式 ,并为后来的社会主义国家所学习和模仿,甚至是照搬和复制,因而苏联的问题不仅仅是苏联一个国家、一个政权的问题,而是社会主义国家带有的普遍性问题。本书认为,苏联的解体、苏共的败亡固然是内外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即在于苏共长期秉持的意识形态及其工作机制出现了严重的问题。 本书从苏共的意识形态及其工作机制入手,深入剖析了苏共意识形态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并指出其意识形态及工作机制崩溃在于其意识形态教条化和僵化、领导人垄断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后期走向自由化、意识形态丧失教化功能和社会整合功能、思想教育工作失策和青年一代理想信念失落等多方面原因,为我国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工作提供
经济全球化带来全世界不同地区、国家、社会团体的高度相依。但近年来西方发达国家内部对自由贸易与经济开放的社会共识已经全面松动,反全球化浪潮突起,给未来的国际经济秩序、国际经济合作以及人类社会发展带来高度的不确定性。本书作者着重探讨全球化的发展路径及趋势,从影响全球化的制度性及根源性问题进行剖析,特别是二战后构建的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秩序及“镶嵌式自由主义”制度怎样为全球化奠定了根基,全球化在新自由主义指导下的畸形发展,贫富差距悬殊及所得分配两极化如何动摇全球化的社会基础,美国的激进单边主义与对国际秩序的破坏对全球化的影响,中国在全球化中的角色及在国际秩序重组中的担当等一系列问题。作者就全球战略格局变化趋势分析提出,虽然单边主义和保守主义抬头,但全球化仍在演化而非退化,美国的战略
美国对台政策的制定常常受到其政治因素的强烈干扰,内政与外交的联动性导致美国涉台决策呈现出明显的矛盾性和多变性,而其中一个重要的影响变量,就是国会对美国涉台决策的强力介入。面对这一政治现实,本书针对下列问题进行学术探析和解答,即在美台关系发展演变的数十年历史进程中,国会在哪些方面发挥了作用?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其作用得以发挥的行为模式是什么?又相应地产生了什么样的政策影响? 本书采用了案例分析与历史分析相结合的分析方法,首先探讨了国会在美国外交决策机制中的权力地位和作用,然后通过对国会在美台关系的诸多领域——安全、政治、经济、“外交”、拓展“国际空间”——以及相关决策过程中的作用进行阐析,力图准确理解和把握国会给予台湾当局的“全方位”支持,及其对美国对台政策的重大影响。
《李光耀观天下》绝不是枯燥的地缘政治论述,也不是全球事务迂回曲折发展的专题报告。 李光耀一生密切地参与国际事务。在本书中,他凭借其丰富经验和深刻洞察力,对今天世界的形势和20年后世界可能展现的面貌提出看法。相反,在横跨美国、中国、亚洲和欧洲的广博叙述中,他剖析了它们的社会、探究其人民的心理,并提出了有关这些国家未来的结论。 李光耀在书中表达的坦率且往往令人惊讶的观点,使本书成为一本新鲜生动又引人入胜的读物;也探讨了他长久以来最关切的新加坡的未来,并让读者一窥他的私人生活和他对死亡的观点。每章中还穿插了他接受《海峡时报》访谈的问答录,有助于读者进一步理解他的观点。
国家兴衰,战略是关键。从行为学上讲,国家战略的实质是国家的战略选择,而国家战略选择的根基往往可以从一国之战略文化中找寻到。近年来,战略文化成为外战略研究中的新兴课题和重要领域。作为当代国际战略格局中的主导性国家,美国既是国际体系的关键塑造者,也是中国和平发展的主要压力来源。因此,《美国战略文化研究》以美国战略文化为切入点,试图深入透析美国战略行为背后隐藏的价值观、战略思维模式和战略选择偏向模式,希望以此达到深度“知彼”(即真知、全知、善知对手)的目的。从和根本意义上看,美国霸权的兴盛根源于其战略文化的品质,但其战略文化也存在缺陷,甚至某些致命性缺陷。中国未来的和平发展需要借鉴美国成长历程中的有益经验,更需要剔除和规避美国战略文化中的糟粕与误区,以便有利干打造一个持久和平与共同
随着1968年“五月风潮”的结束和西方70年代末“马克思主义危机” 的出现,部分新左派理论家开始以多种方式解构古典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并对意识形态的自主性进行立论和诠证。后马克思主义在对古典马克思主义的解构中,重新调整社会主义策略并重建对社会主义价值的信念。本书比较全面地展示了后马克思主义的话语背景、问题域及其理论特征。以期为我们全面而深入地了解国外后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现状、问题域及其争论点提供参考。
1936年6月法国作家安德烈?纪德应苏联作协邀请,对苏联进行了两个多月的访问,本书真实地记录了纪德访苏期间的所见所闻所想。这有助于我们大家了解苏联当时的真实情况,对反思历史具有十分重要的启迪意义。 我国十年浩劫结束,苏联解体之后,本书所涉及问题的是是非,早已十分明了,再谈文中这些批评、见解如何正确和基于善意,而攻击他的那些观点又如何荒谬和偏执,今天看来就显得有些多余了。我们固然佩服纪德的先见之明:早在半个世纪前,他就看出苏维埃政权要解体的种种征兆,并且提出了忠告。我们固然也钦佩纪德坚持正义的勇气:在世界范围左翼思想成为主流思潮的红色30年代,他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题,站出来讲真话,触怒当时以苏联为核心的进步力量。对与错,从来就不能以一个政党、一条路线或一种思潮来划分,这一点早已被历史屡
本书用大开大合的笔法将复杂多变的世界全景呈现出来,并从政治经济和地缘政治的角度对以上这段历史加以回顾和剖析,将其中所隐含的背后规律一一展现,使读者能够了解当今世界格局形成的由来以及未来的走向。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在这一过程中,为未来的中国找出一些启示。正如江晓原先生所说:“理解今日的世界格局,是为了开创明日属于中国的新格局。”
《帝国》:今天,帝国不再有外部了:它无法应付自身之外的现实了。因此,每一场战争都是内战,一场内部的争斗,一场的争吵。但是,如果敌人总是在内部出现,军事化也就成了正常化的一部分,每一场战争也就必定以政策实施的面目出现。但是,阳光真的普照到了社会矛盾可以转化成解放的开端的旧有的唯物主义美梦中吗?在帝国的缝隙里,我们看到一种可以改造世界的可能性。反对帝国的代表是大众,是富有激情和动力的个体的集合体。他们行动的潜能提供了建立一个更好的世界的希望。
本书用批判性的眼光审视了有关美国国家安全的“华盛顿共识”,以及美国改变国家安全政策的必要性。 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美国政坛风云变幻,驴象之争此起彼伏,但是其军事政策的根本性设想始终没有改变:要维护美国的安全就必须保持美国(且只有美国)在全球范围内的性驻军,必须时刻准备对遥远地区发起军事行动、对任何地方进行干预。无论是奥巴马,还是小布什,都毫无疑问地坚持这一信念。 巴塞维奇在他生动而深刻的分析中呈现了上述共识的起源。他在书中揭示了一系列美国人的预想、偏见和习惯,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美国的军事力量信仰,尤其是军事力量能够满足其欲望——廉价的原油、贷款和消费品——的信仰。他同时指出美国的军国主义已经成为不可承受的、与日俱增的危险。 作者认为,以上原则形塑了美国的全球政策,当
《民主的奇迹》内容简介:1787年夏,美国费城。一场原本只为修补旧条例而召开的联邦大会,结果演变成要制定一部闻所未闻的宪法。五十五位代表,平均年龄不到四十三岁,来自十二个立场各异的州,代表不同的利益群体,激辩四个多月,有人出言威胁,有人离场抗议,连主席华盛顿都写道:“我真懊悔跟这档子事沾上关系。”而正是在几近绝望的气氛里,会议缔造出不朽的政治文献——美国宪法。 这部宪法,孕育了当今世上最富强的国家。这奇迹如何诞生?本书带你重返会场,一探究竟。
本书描述的是日本如何在短短几十年间跃升为世界强国的,但与主流理论不同,马克弟注意到的是生命与劳动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他将视线集中于权力中心的外围——中国苦力、日本皮条客、被拐卖的日本女性以及穷困的朝鲜佃农,这些身体为日本帝国主义提供了能量和劳动剩余价值。他区分出了日本帝国主义扩张的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捕获、征用生命与劳动的形式:生命政治,神经政治,死亡政治。 书中,一些看似不相关的人物和现象被统一在同一个主题之下:抽鸦片的闯关东苦力、日本慰安妇、商品化社会下的现代男女、江户川乱步的小说、施虐与受虐……其中出现的劳动的身体、欲望的身体、上瘾的身体和死去的身体,都是资本主义运作过程中的牺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