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从20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是自由主义政治占主导地位,80年代直到现在是保守主义政治占主导。但两者之间的斗争起起伏伏,一直存在。 本书聚焦罗斯福新政以来80多年间美国政治保守主义的演变,包括罗伯特 塔夫特与反新政保守主义、戈德沃特与五六十年代的保守主义运动、新保守派的崛起、里根时期的保守主义、伊拉克战争与新保守主义的衰落、右翼民粹主义的茶党运动、特朗普与右翼民粹主义等内容。作者认为,美国保守主义的现状的特点是庞杂和分裂,并且这种混乱还将持续下去。
《牛津公共政策手册》为“牛津政治学手册”汉译丛书之一,人民出版社已翻译出版《牛津比较政治学手册》《牛津政治行为研究手册》《牛津政治学研究方法手册》。《牛津公共政策手册》由五十余位国际学者编著而成,全书分为9大板块44章节,内容涵盖20世纪中后期至21世纪公共政策研究经典理论、方法和范式的变迁,同时,通过对公共政策研究和实践中的前沿议题进行国际比较、概述归纳和系统反思,勾勒国家治理中政策选择偏好背后的约束性因素。阅读此书有助于专家学者对当前公共政策研究进行更好地学术性探索与批判性反思,有助于政府官员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过程中创新公共政策实践和优化政策工具选择,有助于学生和公众增进对公共政策的全面理解、更好地履行公民责任。本书所呈现的公共政策研究百科全书式的图景,也有利于读者通过批判性阅读,
《俄罗斯三十年(1991~2021)》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专家和学者集体撰写的重要成果。在过去的三十年里,俄罗斯经历了一系列重大变革,逐渐成为一个独特的、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国家。本书分为政治、经济和外交三卷,旨在全面探讨俄罗斯三十年来的发展历程,从政治、经济、外交多个角度深入剖析其现状和未来趋势。 政治卷重点回顾了俄罗斯三十年来的政治发展进程,对俄罗斯的议会、政党、司法、联邦制度进行了系统研究,同时还关注了三十年来俄罗斯精英政治、社会治理和政治思潮变化;经济卷以俄罗斯经济转型为基础,回顾了三十年来俄罗斯经济增长、财政金融、经济结构、经济现代化、社会福利、科教创新的发展历程,对俄罗斯三十年来对外经济关系和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也进行了探究;外交卷详细介绍了俄罗斯三十年来外交
本书是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王振研究员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一带一路 建设研究专项 一带一路 沿线国别研究报告 系列成果之一。本书由来自复旦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暨南大学、青岛大学、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厦门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以及上海社会科学院的20余名专家学者分章撰写而成。全书分为基本国情研究、重大专题研究、双边关系研究三大部分,对印尼进行系统介绍和研究,以期为读者了解印尼或深化研究提供助力。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距今已经超过了30年,使得社会主义阵营瓦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陷入低谷。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实践的经验教训,对于今天我们所从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事业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实践成败经验教训考》一书,针对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之后反对斯大林、反对列宁的逆流进行了批判,坚决捍卫马克思列宁主义对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不可撼动的地位,深刻地阐释了苏东社会主义蜕变的根本原因在于放弃了党在意识形态阵地的领导地位,未能牢牢坚守思想阵地,背离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路线,从而导致西方 和平演变 社会主义国家。该书指出,在百年变局、世纪疫情、世界经济大萧条和战争阴云密布的形势之下,世界各国人民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高举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伟大旗帜,对于从根本上战胜美西方霸
本书是一部在内容上既能体现长时段、全方位视角,又能突出不同历史时段特点的意大利政治思想史著作。突出政治概念诠释与政治史语境相结合的编史理念,尝试全面、独到地论述意大利政治思想史,是中国学者对意大利政治思想研究领域的学术贡献。 上册分两编,阐释了古代罗马政治共同体理念的演变、近代早期城邦国家观念的新生等问题;下册分两编,阐释了17 19世纪国家统一思想中的矛盾与冲突、左右摇摆的20世纪国家政治意识等问题。
本书共有8卷本,15编,将一定时期(1948~1976)内美国情报机构关于中国的情报资料加以分类、整理和翻译,有中国军事、中国政治、中国经济、靠前共产主义运动等。分析美国政府、军方及有关方面搜集、判断、使用这些情报的过程和机制,评估这些情报资料对于美国政府制订对华政策的影响和作用。
本书主体内容主要分为三大部分,分别为基本国情研究、重大专题研究和双边关系研究。在基本国情部分,本书细致地梳理和分析了摩洛哥的综合国力、人口发展、资源禀赋、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政治生态、女性社会地位、移民发展和外交关系九个方面;在重大专题研究部分,本书深入研究了摩洛哥的国家中长期发展战略、投资营商环境、城市发展、工业发展战略、高等教育、可再生能源开发、西撒哈拉问题、柏柏尔问题和中东剧变以来正义与发展党的表现九个方面;在双边关系部分,本书基于中国视角,分析了中摩关系的历史渊源、人文交流合作机制、图书出版、摩洛哥的中国观、战略伙伴关系、港口建设合作、农业合作、旅游合作以及体育合作九个方面。
本书主体内容分为三篇,分别为基本国情研究、重大专题研究和双边关系研究。在基本国情研究部分,本书细致梳理和分析了阿尔及利亚的综合国力、人口发展、资源禀赋、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政治生态、民族与宗教、政局形势与对外关系八个方面;在重大专题研究部分,本书深入探讨了阿尔及利亚的中长期发展战略、区域影响力、营商环境、左翼政党、 去极端化 问题、石油经济、青年问题、女性社会地位、文化遗产保护、语言政策和移民问题十一个方面;在双边关系研究部分,本书基于中国视角,剖析了中阿关系的历史变迁、阿尔及利亚中国观、中阿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经贸合作、能源合作、中资企业在阿尔及利亚跨国经营风险问题、 一带一路 倡议实施中的阿尔及利亚宗教风险、农业合作、旅游合作及医疗卫生合作十个方面。
本书在结构上分为三篇。第一篇是有关捷克基本国情的全面阐述,包括捷克的综合国力评价、人口状况、资源禀赋、基础设施、产业结构、政治生态、民族宗教及对外关系等,旨在为读者呈现捷克国家、社会、政治、经济、外交各领域的面貌。第二篇为专题研究,重点考察捷克的中长期发展战略、投资与营商环境、研发与创新能力、气候保护政策、教育体系与制度、劳动力市场与劳动保障制度、重要城市及区域影响、政治变迁与疑欧主义、国防与军事和在捷中国移民的融合与发展等经济、社会和军事等议题。第三篇则关注中国与捷克双边关系的发展,尤其是 一带一路 倡议框架下的政治历史关系、捷克智库和媒体对华态度、贸易投资合作、金融与银行合作、人文交流合作、旅游合作和地方合作,分析所取得的成果、面临的挑战和发展潜力。
本书讲述了在 一带一路 建设过程中,菲律宾扮演着十分重要而特殊的作用。这是因为 一带一路 倡议推行七年来,积累了许多的经验与教训,其项目建设以及整个倡议的成败,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菲律宾作为一个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均明显不同于中国的国家,又是东盟成员、美国盟友和 一带一路 建设的重要伙伴,相关影响因素均可以在菲律宾找到。从这个意义上讲,菲律宾确实是观察、推进 一带一路 建设的特殊样本,对于我们思考今后 一带一路 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