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近代以来西方国家治理理论的发展历程为主线,以各个时期的国家权力关系、国家治理理念、国家治理形式、国家政治制度设计等内容为研究框架,系统地介绍和阐发了文艺复兴运动以来西方国家治理思想发展的脉络。全书共分为三编,即《近代西方 政治与道德分离 的国家治理理论(15 16世纪)》《近代西方启蒙主义的国家治理理论(17 18世纪)》《西方国家在革命中的多元治理理论(19 20世纪)》,涉及60多位有重要影响的政治思想家、哲学家、经济学家及其国家治理思想,纵横数十个国家的政治变迁,涉及近代以来大量的重大政治历史时间,视野开阔、规模宏大。
1936年6月法国作家安德烈?纪德应苏联作协邀请,对苏联进行了两个多月的访问,本书真实地记录了纪德访苏期间的所见所闻所想。这有助于我们大家了解苏联当时的真实情况,对反思历史具有十分重要的启迪意义。 我国十年浩劫结束,苏联解体之后,本书所涉及问题的是是非,早已十分明了,再谈文中这些批评、见解如何正确和基于善意,而攻击他的那些观点又如何荒谬和偏执,今天看来就显得有些多余了。我们固然佩服纪德的先见之明:早在半个世纪前,他就看出苏维埃政权要解体的种种征兆,并且提出了忠告。我们固然也钦佩纪德坚持正义的勇气:在世界范围左翼思想成为主流思潮的红色30年代,他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题,站出来讲真话,触怒当时以苏联为核心的进步力量。对与错,从来就不能以一个政党、一条路线或一种思潮来划分,这一点早已被历史屡
本书作者叙述了苏联对外情报机关的形成过程,特别是与远东相关的那部分,介绍20年代在中国的情报工作(这一工作对那一时期我国同中国的关系状况有所补充),展示其复杂性和多面性及其成就和挫折。笔者的目的在于:对外现存的使我们感兴趣的这一题材的资料加以综合归纳。 本书援引大量档案材料和相关题材的众多著作,比较严谨、客观地叙述了苏联对外情报机关的形成和历史沿革,着重介绍了与远东地区,特别是与中国密切相关的情报系统,展现了20年代在中国进行的谍报工作。
本书很早于1997年以《边缘地带发展论:世界体系与东南亚的发展》为名由上海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这次第二版主要是在《边缘地带发展论》基础上进行的。由于原书所涉及到的东南亚各国的发展战略以及经验数据截止于1997年,所以,这次第二版主要是对1997年以来东南亚各国地缘政治经济战略进行分析,并对1997-2017年之间所涉及的经验数据进行整理。本书试图对东南亚地区各国在独立后(1945-1990年)以及冷战结束以来所制定的发展战略进行比较系统的地缘政治经济分析。作者发现,东南亚的发展仍然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边缘地带的发展,而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东南亚各国所进行的发展战略的调整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其边缘地带的性质。
本书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辩证法为指导,采用史论结合、规范性分析和实证性研究的方法,从理论、实践和热点问题三个层面,对越南政治、经济和外交,以及中越经贸往来、中越两国社会主义比较等前沿问题进行了考察。读者可以从本书中较为全面地了解越南的相关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 近来年,越南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采取了很多措施,引起了较大反响;越南经济波动较大,高通胀导致宏观经济形势不稳定;中越关系1991年正常化以来,在各个方面获得了全面发展,解决了大部分遗留问题。
美国对台政策的制定常常受到其政治因素的强烈干扰,内政与外交的联动性导致美国涉台决策呈现出明显的矛盾性和多变性,而其中一个重要的影响变量,就是国会对美国涉台决策的强力介入。面对这一政治现实,本书针对下列问题进行学术探析和解答,即在美台关系发展演变的数十年历史进程中,国会在哪些方面发挥了作用?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其作用得以发挥的行为模式是什么?又相应地产生了什么样的政策影响? 本书采用了案例分析与历史分析相结合的分析方法,首先探讨了国会在美国外交决策机制中的权力地位和作用,然后通过对国会在美台关系的诸多领域——安全、政治、经济、“外交”、拓展“国际空间”——以及相关决策过程中的作用进行阐析,力图准确理解和把握国会给予台湾当局的“全方位”支持,及其对美国对台政策的重大影响。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欧洲历史上有许多这样的例子:生活在民主社会、计划体制或法西斯社会下的许多哲学家、著作家和法学家都支持或捍卫极权原则和恐怖政体。但是,本应对暴政的邪恶保持警觉的知识分子,为何背叛了看顾由和独立研究的理念?为何他们或隐蔽、或公开地站在认可大规模的压迫和人类苦难的立场上呢? 以邓丁·海德格尔、卡尔·施米特、·本雅明、亚历山大·科耶夫、米歇尔·福柯和雅克·德里达的生平行藏为例,马克·里拉揭示了这些思想家如何为所处时代的意识形态和动荡所迷惑,以致对极权主义、暴行和国家的恐怖行动视而不见。里拉说明了,那些没有控制看书激情的知识分子何以被推入了他们几乎毫无理解力的政治领域,并对我们的知识和政治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
《责任的重负》是托尼朱特最富盛名的两部著作之一。 在这本书中,他选取了阿尔贝加缪、莱昂布鲁姆、雷蒙阿隆这三位法兰西精神最的代表人物,还原他们生活的年代,考察他们的言行与历史纵横嬗变之间的联系,讨论知识分子与思想史的诸多重要议题。 托尼朱特认为,评价知识分子的核心词应是“责任”。这三位道路迥异却共同拥有“勇气与正直”这种道德人格的知识分子,在投入公共生活之后,将个人利益置于公共责任之下,以独立的良知发言,以一致的言行影响现实政治、纠正时代谬误,并不惜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才有所谓“责任的重负”。 他们活在一个不负责任的时代,但更重要的是,“他们经历过,并反对这个不负责任的时代”。 可以说,他们不单代表了现代法国的思想和政治文化中独特的、令人憬悟的一种声音,还代表了现代社会和思想中
在当今这个时代,共济会的发展情况如何?它在西方社会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在马克思逝世后的130年间,共济会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共济会在西方政治中的影响到底有多大?这些问题不仅是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所要关注的问题,而且也是完善对于西方政治历史和现实的认识所必须要从事的工作。共济会是西方社会具有强烈政治性并兼具宗教性、秘密社团性的兄弟会组织。在近现代西方社会转型和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其影响领域涉及政治、经济、宗教和文化的各个方面,认识共济会是把握西方社会历史和现实、从更广阔的角度理解西方政治的必要组成部分。本书选取英美共济会的核心组织作为基本的研究范围。之所以以此为本书的研究主题,主要是出于对共济会本身的起源、正式性及著者研究能力等多方面的考虑。
本书是一部备受 学界推崇的西方现代政治思想史 之作。面对20世纪后期以来政治思想史领域中研究路径的争鸣,本书作者回归经典解读,兼取语境分析,清晰全面而均衡地探讨了近代早期至19世纪末期的一系列重要政治思想家的观点。 本书中不同的思想人物独立成章,以霍布斯的“政治世俗化”为开端,依次介绍了霍布斯、洛克、休谟、卢梭、联邦党人、伯克、边沁、密尔、黑格尔、马克思等人的思想,并内在展现了近代以来政治思想发展的两种趋势。蒙克力求剖析时代的焦点人物,并致力于将主要思想家的观点与政治 的新潮流联系起来,为广大读者了解西方近代政治思想史的脉络提供了知识增量。
《冷战国际史二十四讲》一书分三编:编冷战的起源和爆发(1945-1953);第二编冷战的扩展和延续(1954-1969);第三编冷战的转型和终结(1970-1991)是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老师们过去多年的教学和研究成果的总结,在有限的篇幅中描绘了当代国际关系史(1945—2010)的发展脉络,论文都是刊物已经发表过的文章。
当东欧社会主义道路国家,就连老大哥苏联都相继走向失败时,社会主义道路还能走多远? 那些曾经是社会主义,现在是资本主义的东欧国家真的只有在社会主义体制下才能为人民服务,才能为广大人民谋福利,才能和谐吗? 今昔对比,到底在哪种制度下,百姓的生活质量更高,福利更好?而不用为生个孩子都要征得政府的同意所困扰,也不用为孩子上幼儿园犯愁,还不用为昂贵的医疗费、高涨的房价、攀升的墓价耗尽心血以及言论的不自由付出代价。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 中国苏联东欧史研究会秘书长金雁教授在本书为你一一拨开迷雾。 本书分为三个单元:上篇是“新欧洲之旅”后的感想,中篇涉及三方面的内容,其一是在波兰独立90周年时写的,算是对波兰历史一个长时段的回顾;其二是谈南斯拉夫民族问题;其三是乌克兰问题。下篇是
什么是共济会?我已经记不清曾有多少人问过我这个问题,也忘了自己有多少次开玩笑地回答,“对不起,我不能告诉你———这是个秘密!” 事实上,这并不是个秘密。只是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却很难回答。 本书将通过阐述共济会的历史、传统与教义来揭开它的神秘面纱,使人们明白:其实它并非想象中的那样神秘。如此一来,大家也会明白为什么对于这个经常被提及的问题没有一个确定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