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周代经典封建制度内部,依据占典经、史,重构封建制的治理架构及其运作机理之完整图景。澄清封建制,对于准确地认知华夏治理之道和华夏历史,对于完整地把握中国文明之深层结构,具有决定性意义。因为,封建制乃是华夏历史之开端,在此一开端中,最为直接、真切地体现着这群人关于生命、生活、治理的认知、想象和希望。唯有通过解析封建制,借以理解封建制下人们的生活、治理,进入那个时代人们的精神世界,我们才能较有把握地谈论中国人的精神,体认华夏治理之道,以及理解中国文明之基本性质。
元朝是西藏地方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一段,开创了中央政府与西藏地方关系发展史上的新篇章,在中华民族形成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本书以汉藏文史料为基础,充分吸收国内外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对元朝治理西藏的各项制度和政策进行了较为系统而深入的研究,从而试图厘清元朝治理西藏的体制和政策的演变轨迹、元朝管理西藏地方宗教的政策制度及其与各教派的关系、元朝在西藏实施的各项政令以及在西藏地方建立基层组织等方面的问题。
本书在收集与整理历史文献的基础上,系统地阐述中国古代从中央到地方各级行政机构及其官吏制度的起源、发展和演变过程。自秦汉至清末,构成本书的主要篇幅,专题叙述与分析皇帝制度、中央中枢机构、中央和地方的行政体制与制度、行政监察制度以及官吏选拔与管理制度,不仅详细介绍相关知识,而且从制度史的角度探讨了中国古代行政体系的形成、演变及其若干特点,提供了有关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课题的历史镜鉴。
本书是关于鸦片战争之后中外关系的独特论述,其最可注意之处有: ,作者有意选取冷僻细小少人注意之问题; 第二,多数学者已趋于大事、名人等重要论题,而本书则选取次要的边缘性问题。 但是,这些问题对于历史发展拐点处的隐秘性关键作用却被作者巧妙点破,这给了我们一种意料之外但又合情合理的历史真实。
治世管理,拯救天下,是老子哲学的核心;消弥战乱,实现和谐,是老子大道思想的关键。对未来社会依旧抱有希望的老子,在其系统而精粹的道治理论体系中,不可避免地谈到了用兵。老子哲学中的军事思想,是中国军事文化的瑰宝,它甚至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到今天中国的国防与外交战略思维。《大道兵法:老子与中国军事文化》系统梳理和探讨了老子思想对中国军事文化与国防战略思维发展流变的影响,相信于治军、治国和治企均有相当价值和启发。
近一时期,国内外有关报刊、网站陆续刊发了一些政要、专家学者和知名人士反思西式民主并思考中国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民主的文章。本书分“高举人民民主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优势在哪里”“如何看待民主的科学内涵和实践”“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协商民主建设”四个板块,精心选取了富有代表性的44篇文章,分类整理,集结成册,共广大读者参考。
《中国志愿服务指南》由中国资深志愿服务专家谭建光教授、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金奖奖章获得者李森队长主编,联合专家学者、志愿组织培训师、志愿者骨干撰写。全书以外先进的志愿服务理念为指引,通过讲述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介绍志愿服务的知识和技巧,力求让广大民众特别是青少年通过兴趣盎然的阅读,产生参与志愿活动的愿望;让广大志愿者在轻松活泼的阅读中掌握做好服务、提升素质的诀窍。同时,本书可以作为志愿团队培训交流的实用教材,引导志愿者在阅读、思考、讨论的过程中提高水平,更好地开展服务。
《渐进的改革: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经验与反思》从分析中国改革的初始条件和所需要解决的迫切问题入手,论述了中国的改革开放战略为什么没有选择前苏联激进式的改革,而是采取了从经济改革入手,然后逐步深入到社会和政治领域的渐进式改革模式的原因;从多个侧面和角度论证渐进式改革的合理性及在政治体制改革领域取得的重要进展,并指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繁荣发展以及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道德伦理方面的改善等一系列经济社会领域问题的解决,其关键都在于政治体制的改革。但政治体制改革不能只有激情和理想,必须理性认识,清醒抉择,脚踏实地,立足于中国的历史和国情,坚持有领导、可控制、积极而稳妥的渐进式原则。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在经济和政治上的独立自主,也标志着中国从此摆脱了列强的欺辱和殖民,这是中国现代化的第二次解放。领袖人物是毛泽东。第二次解放为中国现代化奠定了独立自主的基础,从此中国进入了一个独立进行现代化的探索期。 但中国的现代化还面临着需要进行第三次解放,就是要将国人从旧的不合理的传统人文精神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改革开放是第三次解放的时代大背景。现代化本质是人的现代化,而人的现代化本质是精神的现代化。所以,没有精神的现代化,就没有现代化的实质和灵魂,也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 中国人文精神层面的现代化开启于五四运动,但进程缓慢而扭曲。因为人文精神的转变往往是顽固和渐变的。改革开放树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家发展战略,推进了物质层面的现代化建设,也总体上推
道是水,德是山。智者乐水,仁者爱山。山水各有千秋,而仁智乃公民的理想境界,即使力不能及,也要心常向往之。道德,既作为规范人们行为的准则,又代表着社会的价值取向,它引导和促进人们健康向上。只有道德力量不断持久地深人人心,“讲道德为荣,不讲道德为耻”成为广大公民的一种共识与习惯时,才会对激浊扬清、惩恶扬善产生敬畏感,内心就会产生一种正向价值的坚守、一种抗拒负面不道德的自觉,筑起一道拦阻邪念的堤坝。
《中共中央发起解放战争的决策教程:毛泽东的艰难决策2》以纪实的手法,全面、系统地记录了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破坏统一战线、制造摩擦及发起全面内战,毛泽东针锋相对、寸土必争、寸步不让,调兵遣将,发起解放战争的决策过程内幕。全书史料丰富,人物故事真实可靠,紧张刺激,扣人心弦,再现了人民战争的宏伟场面及革命领袖和将帅们的伟大形象,是一部党史、国史的生动教材,大众喜闻乐见的优秀读物。 我在毛主席身边工作二十多年,记得有两件事使毛主席很难下决心。一件就是1946年我们准备同国民党彻底决裂;一件是1950年派志愿军入朝作战。
在当今的综合国力评价方案中,越来越多的人把文化软实力的诸多因素纳入其中,这已经成为综合国力评价的总体趋势。文化软实力直接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既是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地位逐渐增强的结果,也是处于现代社会中的国家意志越来越渗透到个体生存领域的结果。 本书在对文化软实力的概念作出界定的基础上,分析了文化软实力提出的背景,概述了文化软实力在当代中国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概括了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取得的成就,并分析了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存在的不足与面临的挑战。最后,提出推动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的途径和对策。本文的结论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文化软实力建设在我国是一项亟需加强的工作,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建设需要关注世界软实力话语的变化,要积极地关注和应对“巧实力”的挑战
本书对价值教育的研究是将其放置于伦理学的范畴下来进行的. 作者首先梳理了价值教育在英美等国家复苏的经济社会背景和思想文化动因,并从公民社会转型这一特定的当代中国空间语境出发,分析了当代中国价值教育合德性的文化传统和现实追求以及价值教育实践对德性的遗忘。在此基础上,从德性伦理学的视点审视了价值教育理念、价值教育目标、价值教育内容、价值教育方式和价值教育主体,展开对价值教育的分析,引发人们对价值教育道德性的追问,从而在价值教育的合法性与有效性的讨论框架之外,推进对价值教育的伦理性的关注,并以此形成对既有的价值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反思.
本书基于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问题的关切,以哲学前提批判反思的方式,通过教师理解性实践的视角,审视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何以可能的元问题,为思想政治教育哲学话语系统的构建提出一个新的范畴,即思想政治教育的“先在结构”。旨在揭示以人为本和交互理解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条件下,教育者通过自身与其他思想政治教育要素交互作用所确立起来的关系性存在,进而在教育主体思维中建构起的“先在结构”,是思想政治教育何以可能的重要前提和先决条件。围绕思想政治教育的先在结构,共分五个章节阐述了思想政治教育先在结构的本质和特征、要素与系统、机制与运行、境遇与、优化与建构,为深入探讨和有效解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基础性前提问题做出了有益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