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黑船来航 到日本战败,近代日本外交究竟走了一条什么样的曲折之路?本书对此进行了深入分析,清晰地展现了近代日本外交起步、发展、扭曲乃至破产的过程,揭示了日本外交的战争导向性、政府体制外势力对外交的干预以及理性与具有民主和平意识的外交官员被排挤等特点,留下了 战争因外交的崩溃而开始,并由外交的复活而终结 的惨痛教训,对以往日本外交通史著作中很少涉及的对近东与中亚的外交、武官制度、中日外交级别升格等问题进行了全面论述。
本书并非一般的回忆录,而是 40 多位老外交人外交生涯中最难忘、精彩的亲身经历,真人真事 : 外交场合怎样斗智斗勇,小球如何转动大球,为啥逼着美国总统写道歉,为何对外工作如同“扳道岔”, “铁杆朋友”是怎样练成的,缘何一条“黑道”走到底,“文装解放军”到底怎样不辱使命,“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内容翔实,情节生动,文字流畅,富有可读性和传承教育意义,为宣示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传递满满的正能量。 这些珍贵的外交回忆对存史、资政、育人具有重要价值,有助于广大读者了解新中国外交工作的艰辛进程及宝贵经验,尤其会使青年一代受益匪浅。
本书稿梳理了甲午战争至 九一八 事变期间日本政界、军界、知识界、民众的对华认识,重点考察了日本各界对甲午战争、戊戌变法、列强瓜分中国、义和团运动、清末新政、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国民革命等重大历史事件的认识与对策,探究该种认识对于日本发动 九一八 事变的影响,阐释日本对华观与侵华政策之间的互动关系;揭示近代日本对华观的流派、特点、规律等。本书稿认为近代日本套用西方原生型及日本型 民族国家 范式作为评价中国的标尺,而不能正确把握中国人民为完成近代社会转型而进行的一系列变革的本质及其进步意义,是导致其在看似正确的对华观基础上而错误地采取一系列侵华行动并*终发动 九一八 事变的认识根源与思想鸦片。 本书分为五章,*章在追溯甲午战争前即洋务运动时期日本对华观的基础上,探析日本对于中国民族危机的认识
在亚太地区,俄罗斯是对地区政治和安全形势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国际力量。自普京第三个总统任期以来,俄罗斯的外部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本书就俄罗斯亚太政策的多维视角和历史演变,普京第三个总统任期以来俄罗斯亚太政策的调整及总体框架,俄罗斯与亚太地区国家和国际组织关系的全面发展,俄罗斯与亚太地区的矛盾和热点问题等进行了系统分析和论述,展示这一时期俄罗斯亚太政策的完整 画卷 。
本书系法国著名学者雷蒙 阿隆代表作品,是20世纪重要的政治思想名著。全书包括四个部分:理论、社会学、历史和人类行为学。作者从承认国家间的部分自然状态开始,详尽论述了国际关系的一系列分析工具。在*部分,阿隆基于权力和体系提出了一个综合性的概念框架。在搭建了自己的理论框架后,阿隆转向社会学和历史的分析。在第二部分,阿隆对影响外交政策的形形色色的因素进行了研究,并指出社会学原因一方面可以是物质的或者有形的,另一方面也可能是道义的或者社会的。在第三部分,阿隆详尽分析了自20世纪初至1960年代早期的历史,提供了这一时期的权威性调查,深入体察了技术革命和外交全球化。在对理论、历史、社会学三个范畴的透彻思考的基础上,阿隆进入对人类行为学的分析。这是本书*深奥、*意味深长的一部分,阿隆在这部分探索了有关
本书从历史学的视角来研究和理解国际关系问题,努力探寻历史与国际关系的互动与交融。从关注史学危机开始,到从历史看国关,再到探索国际关系史解读框架,求证历史学与国际关系学的关系,后提出国际关系研究 历史路径 的必要性与可能性,作者始终围绕历史研究如何在国际关系的现实探索和理论构建中发挥作用这一线索展开讨论。
以色列是在苏美两个超级大国的支持下建立的,特别是苏联的支持更具有实质意义。以色列国建立后迅速获得苏联政府的承认。随后,苏以关系进入蜜月期,但双方关系从1949年底开始逐渐恶化,到1953年两国断绝外交关系。二战前苏联政府为什么敌视犹太复国主义运动?战后斯大林为什么支持犹太复国主义者在巴勒斯坦地区建国?在以色列建国过程中莫斯科究竟起了什么作用?苏联和以色列关系恶化的原因是什么?作者在详细研究和解读近年来公布的俄罗斯、英国、美国和以色列档案文献的基础上,以二战后初期苏联和以色列关系发展变化为线索,逐步分析这些问题。
变动中的区域国别研究对于当下 关系领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推动区域国别研究、服务于 战略是学界必须履行的时代使命。历史之变、时代之变和世界之变正在以 的方式展开,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良好的环境必须加强区域国别研究。本书稿是第十六届全国 关系、 政治专业博士生学术论坛的 稿件合集,共汇集17篇研究文章,聚焦区域国别研究的各种新问题,结合比较政治学领域及其他学科的方法、工具和流派思想,探讨在传统的经验实证方法和新的学科理论方面结合的可能性,从而 好地激发博士生群体和年轻学人的学术想象空间,为其学术研究提供 好的平台和服务。
本书是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九五”中长期规划项目,全书以全面新颖的视角,详细介绍了远东国际关系的变迁与中国的周边外交。其中包括远东国际关系的变迁与中国的周边外交以及中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关系,近代中国周边外交与港澳台问题等。该书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具有参考价值。 首先,将近代中国周边外交放在远东国际关系变迁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提出了远东国际关系变化的“四阶段论”,即以大中华帝国为中心的远东国际关系体系、远东残民统治体系、远东民族独立运动与列强殖民统治并存体系、冷战时代远东国际关系体系,进而分析了近代中国周边外交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不同特点,探寻每个历史阶段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的基本构架和思路。
......
从“黑船来航”到日本战败,近代日本外交究竟走了一条什么样的曲折之路?本书对此进行了深入分析,清晰地展现了近代日本外交起步、发展、扭曲乃至破产的过程,揭示了日本外交的战争导向性、政府体制外势力对外交的干预以及理性与具有民主和平意识的外交官员被排挤等特点,留下了“战争因外交的崩溃而开始,并由外交的复活而终结”的惨痛教训,对以往日本外交通史著作中很少涉及的对近东与中亚的外交、武官制度、中日外交级别升格等问题进行了全面论述。
变动中的区域国别研究对于当下 关系领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推动区域国别研究、服务于 战略是学界必须履行的时代使命。历史之变、时代之变和世界之变正在以 的方式展开,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良好的环境必须加强区域国别研究。本书稿是第十六届全国 关系、 政治专业博士生学术论坛的 稿件合集,共汇集17篇研究文章,聚焦区域国别研究的各种新问题,结合比较政治学领域及其他学科的方法、工具和流派思想,探讨在传统的经验实证方法和新的学科理论方面结合的可能性,从而 好地激发博士生群体和年轻学人的学术想象空间,为其学术研究提供 好的平台和服务。
《阅读日本书系·战后日本外交史:1945-2010》是《战后日本外交史》日文版的第三版本,中文版的第二版。《阅读日本书系·战后日本外交史:1945-2010》延续了之前版本的结构和内容,将时间跨度延长至2010年,增加了小泉、安倍、福田、麻生、鸠山等政权时期的外交内容。《战后日本外交史:1945—2010》是从外交视角描绘日本历史的全景图。 《阅读日本书系·战后日本外交史:1945-2010》的中文初版在出版后受到普遍欢迎,成为许多高校和研究机构的教材和研究用书。
针对近现代以来国际关系学领域我国学术名著较少而国外学术名著较多的实际情况,《国际关系学名著导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突出知识性和建设性,集中介绍国际关系学研究的优秀成果,注重阐发其中资政育人的思想资源,特别是对深入思考和解决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重大问题有参考借鉴价值的思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