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黑船来航 到日本战败,近代日本外交究竟走了一条什么样的曲折之路?本书对此进行了深入分析,清晰地展现了近代日本外交起步、发展、扭曲乃至破产的过程,揭示了日本外交的战争导向性、政府体制外势力对外交的干预以及理性与具有民主和平意识的外交官员被排挤等特点,留下了 战争因外交的崩溃而开始,并由外交的复活而终结 的惨痛教训,对以往日本外交通史著作中很少涉及的对近东与中亚的外交、武官制度、中日外交级别升格等问题进行了全面论述。
《西班牙新闻视角下的美西战争》古巴战争,又名“98灾难”或美西战争,在西班牙近代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场1898年爆发于美国和西班牙之间的战争使西班牙失去了古巴、菲律宾等后几块海外殖民地,继而导致了没落的日不落帝国被迫觉醒。19世纪,随着科技进步和“言论自由”法公布,西班牙的报业快速发展,陆续出现了不同出版周期和不同政治倾向的报纸和杂志,这为我们研究当时的历史提供了丰富的史料文献。 《西班牙新闻视角下的美西战争》选取了1898年的6份日报(《公正报》,《马德里先驱报》,《先锋报》,《自由报》,《巴塞罗那日报》,《社会报》)和5份杂志(《布兰卡杂志》,《白与黑》,《伊比利亚漫画》,《西班牙与美洲漫画》,《伊比利亚美洲画报》),从各个出版物面对战争的态度,各个出版物面对西班牙和美国政府及军
本书以一战前暗流涌动的欧洲大国关系为背景,以“海上制衡”现象为中心,生动展现1888—1914年德国针对当时的世界海上霸主英国的海军扩张史,试图回答这样一个问题:是什么原因或机制导致一个大陆强国选择扩张海上军事实力来制衡头等海洋强国?本书详细剖析德国在不同内政外交情境下海上制衡行为的变化,探究其海军扩军的复杂处境和《舰队法》的发展历程。
《近代日本的中国认识》精选海外学界研究中国问题专著,作者大都从中外文化比较的广阔视野出发,对史料具有充分的掌握和独到的分析,其视角敏锐、新颖,虽为一家之言,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要想更深入地认识、了解、研究中国,值得一读。
本书以国际社会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所进行的旷日持久的国际谈判和所达成的《京都议定书》为例,分析了各方在控制本国温室气体排放上所承受的巨大成本和《京都议定书》在减缓气候变暧这一国际公共利益上所能实现的有限成效,以及议定书这一气候变化领域新的国际制度为西方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前苏联东欧国家等不同类型的缔约方所提供的额外收益(选择性收益),论证了选择性激励因素和非集体性的收益对各国参与公共问题领域内国际制度的重要影响作用。
北约自20世纪40年代末创建至今,已有70多年历史。作为当今世界*的区域安全组织,北约一直在国际安全秩序建构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自建立伊始,北约就一直是欧美各国谋求政治与军事优势的冷战平台。冷战后的北约实际上正在着力于打造一种新的国际关系规则,正在有意无意地改变国际安全走向。因此,对于冷战后的北约及其未来走向的认识,不仅直接关系到北约自身,实际上也关系到未来欧洲安全秩序建构乃至国际关系全局。《北约志》正是在充分总结冷战时期与后冷战时期北约各种联盟理论、防御战略、组织机制、力量构成、军事实践等基础之上,通过种种外在现象的研究,深入发掘并总结北约的发展和演变规律;通过对北约全程式的历史解读,揭示北约在当前欧洲安全建构乃至国际关系格局中发挥作用的特点,发现并探究北约遇到的各种难题,在
本书为 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英美印俄五国有关中印边界问题解密档案文献整理与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该项研究立足历史,着眼于现实,开阔视野,旨在从世界历史背景、地区和 关系史的角度出发,从纵、横两个方向入手,对中印边界问题的历史根源,并紧紧围绕中印关系恶化、武装冲突、1962年边界战争及战争后关系的发展、 反响,对边界问题发展演变的历史及其与地区史、 关系史的相互影响进行深入研究。通过对中、英、美、印、俄等国相关档案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筛选、标引和解读,力图对中印边界问题的历史根源、发展过程、对中印关系的影响,以及与地区关系和 关系的相互影响,进行较为系统、全面的梳理和分析,进而做出有说服力的阐释。自2012年10月立项以来,课题组成员和编外合作人员通过各种渠道、利用多种手段和方法,搜集了多个
本书对百年来苏联/俄罗斯与中东国家关系的发展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梳理,深刻反思了其中东政策的得与失,揭秘其中东外交政策的制定过程,并探讨了这些政策背后的指导思想。书中有不少作者个人的见闻和感想,特别是对一些关键人物的访谈,颇具学术性、资料性、可读性。相信本书有助于中文读者深入了解俄罗斯中东政策的的历史脉络、底层逻辑和顶层设计。
国际非政府组织是当今国际关系研究的重要对象。本书从全球治理的角度入手,对国际非政府组织的特征、历史演变、影响和作用及活动方式进行了全面分析和探讨,并从安全、经济、人权和环境等不同的领域具体分析了国际非政府组织的作用与活动方式。 本书史论结合,观点明确,逻辑清晰,体例完整,资料丰富翔实,是国内最早对国际非政府组织进行全面研究的著作之一,可供高校国际关系专业学生、国际问题研究人员以及外事部门工作人员参考使用。
自冷战格局形成以来,隐蔽行动一直是美国对外政策和战略的工具。冷战结束后,隐蔽行动在美国对外政策和战略中仍然占据独特位置,是美国应对竞争对手挑战、维护霸权地位的重要手段。借助无孔不入的“肮脏的诡计”,美国成为世界上实施隐蔽行动 为频繁的国家,彰显了美国隐蔽行动的渗透力、影响力和破坏力。 本书将美国隐蔽行动划分为隐蔽宣传行动、隐蔽政治行动、隐蔽经济行动、准军事行动和隐蔽网络行动五种类型,运用理论和案例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着力探讨美国隐蔽行动的实施路径、政策平台和行动手段,解析美国隐蔽行动的政策和战略功能,廓清美国隐蔽行动体系的总体框架和基本布局,以期为把握美国的隐蔽行动政策和战略提供分析视角和思考路径。
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是美国总统幕僚团队中的法定组织,自1947年建立至今,始终在评估、规划、统筹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过程中占据独特地位。本书从组织行为模式理论视角出发,重新审视了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70余年的发展历史,探讨该组织在美国长期调动国内各类资源、回应国际政治格局变动中扮演的角色,并在此基础上探究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与该国政府长期所秉持 首要地位 国际战略之间的关系。
“金元外交”是美国塔夫脱总统推行的外交政策,其核心在于适应现代商业要求,以“金元”取代“ ”,由 出面推动,对“一切合法、有利可图的美国海外企业予以一切恰当的支持”。20世纪初美国华尔街金融力量崛起,“金元外交”是华盛顿与华尔街官私合作向外扩张的产物,财政专家也发挥智识引导作用,其对象多为欠发达地区。本书以尼加拉瓜、利比里亚和中国为典型案例,剖析“金元外交”在 范围内实施的多样类型及不同效应。塔夫脱试图整合市场金融力量,通过财政专家推广金本位制度、控制影响他国财政,导向一个理性化、以美元为中心的政治经济秩序。由此“金元外交”成为美国构建 财政和金融霸权的早期尝试与重要奠基。然而,“金元外交”并非欠发达地区的普遍“福音”,美国不惜牺牲弱小 主权和利益;其推行过程往往以海军“大棒”为后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