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国家社科基金 一带一路 建设研究重大专项课题的国别研究报告系列成果,集中汇聚 一带一路 沿线支点和重点国家埃及及中埃关系全面系统研究的综合性著作。编 基本国情研究 ,包括埃及的综合国力、人口结构、资源禀赋、基础设施、产业结构、政治生态、民族宗教、对外关系等方面国情的具体阐述;第二编 重大专题研究 ,系对埃及中长期发展战略(埃及2030愿景)、重要城市及影响力、营商环境以及埃及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重要专题的着力考察;第三编 中埃关系研究 ,主要就中埃双边关系的历史与前瞻、埃及的中国观及对 一带一路 的认知、以及 一带一路 共建下两国在投资经贸、农业和人文等领域的交流合作展开纵深研究。 地处亚非两洲结合部的埃及是文明源远流长、规模与国力前居的非洲与中东大国,又是与个新中国建交的非洲与阿
汪伟民编著的《美韩同盟再定义与东北亚安全(修订版)(精)》是一部研究冷战后美韩关系的国际问题专著,内容翔实,视角开阔,论点新颖,论述严密,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本书共分八章分别是:“血盟关系”:冷战时期的美韩同盟、飘忽不定:冷战后的美韩同盟、沉默的螺旋:国内政治与冷战后的美韩同盟、绕不开的“楔子”:美韩同盟与朝鲜(核)问题、在龙与鹰之间:美韩同盟与中国的半岛政策、虚幻的同盟:美日韩安全三角、自主防卫:反恐背景下的美韩军事关系、评估与转型:美韩同盟再定义与东北亚安全等内容。
本书运用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在重点考察“9·11”事件以来南亚各国恐怖主义态势的基础上,从多个角度归纳南亚恐怖主义的特点;从政治、安全、经济及国际关系等方面,分析南亚恐怖主义的影响;从和国际两个层面,剖析南亚恐怖主义的根源。尝试对南亚反恐合作进行全景式的探讨,既包括南亚国家之间的反恐合作,也包括美国、中国等域外大国与南亚国家的反恐合作,还论及南亚区域合作联盟、联合国及上海合作组织与南亚反恐合作的关系。与南亚国家打造地区命运共同体是中国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应积极参与和推动南亚反恐合作,努力遏制、南亚的恐怖主义。
美国社会学家沃勒斯坦是当代世界体系理论的代表人物。他的世界体系论是一种关于社会现代化的理论,他认为,西方国家工业革命的原因不在这些国家的内部,而在于已经组成了单一世界体系的各国之间的关系中。在这一世界体系中,国与国之间存在着等级,少数国家成为核心国,多数国家成为它们的附属国。这本书是作者在苏联解体后写的一篇学术论文。主要论述不同的地区的文化宗教对不同国家政治的影响,同时政治和文化又相互影响的关系。通过对过去地缘政治和文化的梳理,作者对世界政治和经济今后的走势给出了一个基本性的判断。
本书从当前全球治理面临的“制度困境”入手,分析了通过强化国际制度的有效性寻求解决全球治理失灵的途径。通过对世界贸易、国际金融、核不扩散、地区性武装冲突、气候变化、网络空间、外太空、全球公共卫生等具体案例的考察,深入分析不同议题领域中全球治理的困境与改革,并探讨了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角色、责任和任务。
随着北极冰雪融化,北极地区政治利益近年来增长迅速,俄罗斯作为拥有海岸线的北极国家,其北极政策成为各方瞩目的焦点。俄罗斯对于北极划界的立场体现在2010年《挪俄巴伦支海协议》之中,俄罗斯与挪威将两国在巴伦支海多年的争议地区平均划分为两部分。国际社会对该协议给予高度肯定,认为此举表明俄罗斯愿意在北极政治上进行妥协。然而部分俄罗斯公众反对此举,该协议勉强通过国家杜马的批准,有的俄罗斯公众甚至希望普京能要回失去的巴伦支海地区。本书作者根据多年对俄罗斯的研究,分析了俄罗斯民众根据海洋法和俄罗斯身份反对划界协议的原因,为观察俄罗斯北极政治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维克多·普莱斯考特、吉莉安·D.崔格斯著的《靠前边疆与边界:法律、政治与地理》从历史、地理、政治和法律等角度全面研究了靠前边疆和边界相关问题,是靠前边界研究领域很的著作之一。全书分总论和分论两大部分,共十四章。总论有七章,讨论了涉及边疆、边界和边境的若干基本问题,分析了靠前边疆的演变,研究了靠前边界争端的起因、类型、解决机制,讨论了领土边界相关靠前法原则、规则、制度和程序,深入分析了地图在领土边界争端中的证明力,介绍了与河流边界相关的靠前法问题。分论共有七章,分别介绍了美洲、中东、非洲、亚洲、欧洲、东南亚群岛和南极洲的领土和靠前边界惰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