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
《警察文化学(第四版)》是全国第一部系统研究警察文化理论与实务的原创性著作。作者自1992年起至今坚守警察文化理论研究阵地20余年,此版系首版18周年后的又一次全面修订和部分改写。本书集中外警察文化思想之大成,汇当代警察文化建设经验之精粹,构筑警察文化学学科之体系,是中国警察文化学学科理论研究的开山之作,对警察文化建设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全书共分三篇十三章及结语。 总论篇 主要是对警察文化和警察文化学基本理论、基本问题的概述; 分论篇 主要是采用 化整为零 的方式,对警察文化系统的物质、行为、制度及精神等四个层次内容及其所涉及的诸多内外关系等作具体剖析; 建设篇 则是对警察文化建设的有关战略战术问题进行 化零为整 的研究,并落脚于对中国特色警察文化建设目标的展望上,以期为我国警察文化建设提供
在某种意义上,中国近代的公共卫生行政管理始于上海公共租界,是在租界侨民 自治政府 上海工部局的主持下逐步确立,进而影响中国其他地区的。上海公共租界公共卫生行政管理制度的确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管理重点经历了由着意消除环境中产生 瘴气 的 秽物 到发现及对抗致病病菌的转变,它不是西方经验在上海的简单复制,而是秉持近代西方公共卫生管理理念并加以本土调适的产物。这套制度创制及实施的目的是保护占租界人口少数的外国侨民的生命健康安全及上海港的商业利益,但在一定程度上也使诸多租界及其周边华人受惠,并成为中国近代意义上公共卫生管理的源头之一。
河北雄安新区的设立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必须用**进的理念加强公共安全设计。本书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2017年第4期应急管理项目 安全韧性雄安新区构建的理论方法与策略研究 支持下,对由清华大学等9家单位组成的项目团队的研究成果进行学术总结。本书围绕安全韧性城市理念,剖析雄安新区公共安全现状与发展趋势,提出安全韧性雄安新区构建顶层设计思路,并从综合防灾、安全生产、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社区安全、生态安全、水安全等角度开展分析,形成系列核心观念、理论方法与政策建议,支撑新区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多跑一次”改革是浙江的原创,是浙江人民改革智慧的结晶,深化了“四张清单一张网”改革,推进了浙江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梳理“四单一网”与“*多跑一次”改革的逻辑关系基础上,重点从改革的总路线、实践基础、突破口、保障条件,以及“网上中介超市”“办事读秒”“五证合一”“施工图联审”“营商环境”“服务向基层延伸”等十个方面全面透视和深入考察浙江省“*多跑一次”改革,进而提出要将“*多跑一次”改革进行到底,必须正确处理好十大关系的政策建议,从而为中国政府改革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浙江样本。
当前,我国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面临着一个无法回避的时代挑战。意识形态建设处于机遇与风险并存的态势,互联网领域的意识形态论争高发频发,对于党心民心形成了巨大冲击,对于社会稳定造成了巨大挑战。对此,同志在党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等重要讲话中多次强调:“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依然复杂,国家安全面临新情况”,“在互联网这个战场上,我们能否顶得住、打得赢,直接关系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权安全”。本着对党的思想意识形态建设高度负责的态度,为了进一步推进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如何积极妥善地化解网络意识形态建设过程中的各种风险,并进行积极正面的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相应成为了一个具有重大时代意义的课题。
本书基于重大事故灾难风险治理的思想,从科学、技术和工程应用三个层面,系统地阐述以情景构建为基础,以应急准备规划区为核心载体,以应急预案、监测预警、公众保护和能力评估等为支撑的高风险油气田重大事故情景构建理论及技术体系框架,由此可能形成新的"事故预防与应急准备并重"的重大工程技术灾难应对策略,对我国应急准备规划、应急预案管理和应急培训演练等一系列应急管理工作实践及公共安全科技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和指导作用。
乡村儿童 留守 现象产生于城乡二元分割体制及城市化进程的双重背景下,留守儿童问题呈现出的双重嵌套性特征,一方面反映了城乡资源二元分割体制下乡村儿童的共性,另一方面兼具因微观家庭流动而带来的 留守性 特征。本书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对 留守问题 的经验事实及理论认知进行了反思,从日常实践的角度对 留守 到 泛留守 问题进行了挖掘。
本书以上海市的社区嵌入式居家养老模式为主线,在介绍其发展脉络和发展成就的基础上,主要对上海市各个区所推行的居家养老服务的特色和亮点进行了经验总结和深入剖析,以期能为在全国范围内更好地推广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提供经验借鉴。
国家的存在是经济增长的关键,也是人为经济衰退的根源。国家究竟是一个群体的经济繁荣的促进者,还是经济衰败的根源,在于国家社会治理过程中实际发挥的功能与作用。亚里士多德认为,城邦的生成源于人们生活的实际需要,而其持续存在则是为了优良的生活。作为城邦功能实现途径的城邦治理,其合乎义理性的存在自然以促进优良的生活为基础,而优良的生活则来源于公共治理促进了公共价值的增值或扩大了公共增溢价值,实现了"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公共价值增溢效应。公共价值的增值效应或公共增溢价值效应既是检验公共治理优良与否的判断准则,也是国家治理体系与能力现代化的目标与检验准则。 国家治理体系与能力现代化是国家治理形态或结构的适应性、优化性变迁过程,本质上是人们重新思考、评估与确立政府与社会或作为整体的公民
本书是本从公共管理学科视角探讨案例研究的方法书,旨在向读者介绍公共管理案例研究方法的原理与应用。书中编详尽阐释了公共管理案例研究方法的规范界定、案例选择、研究设计、分析技术与研究报告撰写;第二编以公共政策、绩效管理、可持续发展政策、技术管理、国家安全管理、应急与灾害管理、社区和卫生服务、公共基础设施、公共运输及政府运行等公共管理领域为观察对象,对上述领域中的具体案例进行了深描,探讨了具体案例的事件历程与分析技术,进一步深化了公共管理案例研究方法的知识应用,有力推动了公共管理案例研究方法的知识扩散。
《中国工程科技2035发展战略 公共安全领域报告》是在中国工程院"中国工程科技2035发展战略研究"咨询项目"公共安全跨领域课题"的支持下完成的, 我国公共安全领域十余位院士和百余位专家学者参与了课题研究。《中国工程科技2035发展战略 公共安全领域报告》的内容包括公共安全的需求与宏观政策、近年来的公共安全科技发展成果、未来公共安全科技发展的图景和技术预见等,涵盖了风险评估与预防、监测预测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综合保障四个公共安全的综合性子领域,以及交通安全、危化品安全、舆情安全、水安全、防恐反恐五个专业子领域, 并对未来公共安全科技发展的重点方向和路径给出了分析和建议。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管理重点问题已经成为中国政府必须面对的战略性问题。本报告从公共管理、经济管理和信息管理三个视角出发,主要包括15篇研究报告,涉及新冠肺炎疫情与社会治理的系统思维、乡村旅游扶贫的组织模式、应急物资的供应保障体系、高校仪器设备共享;消费现状与促进对策、智慧物流、供应链金融、自贸区制度创新、中欧班列、自贸区数字文化产业发展、区域多能互补协同、中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人工智能视角的疫情防控、监管科技、数据跨境传输等系列主题。每篇报告在撰写风格上以服务社会和政府为主题展开,突出基于数据、事实分析的特色。
本书以突发事件下的疏散人群为研究对象,运用社会物理学、管理科学、安全科学、交通科学、计算机科学、心理学等理论与方法,揭示突发事件下行人疏散的典型行为机制,如三维水平垂直摆动机制、自减速行为机制、不可视行为机制等,并构建突发事件下的三维行人疏散社会力模型。基于该改进的三维社会力模型,分别针对房间区域、校园建筑物区域、地铁站区域、人车混合等不同复杂疏散场景进行行人疏散实验及仿真研究,根据仿真结果提出改善行人疏散的具体疏导方案和管控策略,从而为突发事件下的行人疏散与管控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本书从社会工作理论的建构及在实务中的应用人手,全面介绍了西方现代社会工作理论,对心理动力、危机干预和任务中心模型、认知行为理论、社会发展和社区发展,以及女性主义社会工作等各理论流派的主要思想及应用做了具体的阐释。 本书力图在内容覆盖上反映文化多元化,吸收了一些非西方的社会工作思想及理论,并就每种理论的实务议题及其概念展开讨论,同时给出具体案例及评论。本书是一本融理论性、实务性和操作性于一体的经典教科书。
本书认为乡村社会治理现代化是治理理念科学化、治理主体协同化、治理目标系统化、治理方式复合化、治理道路合宜化的有机统一,这 五化 分别是乡村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逻辑前提、核心环节、关键所在、必要保障、应有之义;实现乡村社会治理现代化,需要到马克思唯物史观中寻求理论指导。本书从马克思唯物史观中的人民主体思想、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社会有机体理论、历史发展动力理论、社会形态演进理论等重要内容中汲取理论智慧,对乡村社会治理现代化进行系统研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和现实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