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导读 ◎ 群体性事件是改革开放后出现的新事物,要研究和把握群体性事件的基本规律、特征,提高领导干部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的能力,防止本领 恐慌 、事到临头无对策。 ◎ 处置群体性事件,要以维护群众利益为根本目标,要站在群众立场上思考和说话,要善用群众工作方法来解决问题,要带着对群众深厚的感情去做工作,要把群众合法合理的利益诉求解决好。 ◎ 处置群体性事件是特殊状态下的群众工作。 ◎ 群体性事件不是群众事件,不能简单将其作为群众闹事事件来对待。绝大多数群体性事件都因利益冲突或矛盾纠纷而起,背后总是连着利益、关系民生。不能把事件的处置与维护群众的利益对立起来。 ◎ 群体性事件大都会经历 萌芽 酝酿 发生 发展 恶化 结束 的过程。因此,只要在 萌芽、酝酿 阶段把矛盾
老一辈革命家陈云的贡献是多方面的,特别突出地表现在财经工作、党建工作和思想方法三大方面。该书是作者根据积累的材料,结合陈云财经工作、党建工作、军事工作、文化工作等研究陈云思想方法的一本书。该书分为三个部分:部分是从整体上研究陈云的思想方法。在研究陈云历史贡献的同时研究了他的思想方法。第二部分是从财经工作的角度研究了陈云的经济思想和财经工作方法。分别从财经工作总体上,从金融工作上,从治水工作上,从武汉调查上,从抗美援朝财经工作上,从建国前财经工作方法上,从陈云经济思想上进行了研究。第三部分是研究陈云的用人之道和学习之道。
本书的中心议题是探寻现代乡村治理的基础。乡村治理并非一个单纯的治理体制或治理模式问题,其在本质上是合理配置公共资源以建构乡村秩序的过程,乡村治理现代化的目标是在乡村社会塑造一套与现代化国家相适应的政治经济结构。本书一个重要的学术贡献在于提出了 乡村治理的基础秩序 这一学术命题,将通常意义的乡村治理研究转化为治理活动与作为其基础平台的农民形态、产权制度、空间布局之间互动秩序的分析,拓展了乡村治理的研究空间。基础秩序构成了乡村治理现代化 内生的锚 ,基础秩序的变动和变革,一方面为治理现代化提供了内在的稳定性与秩序感,另一方面也必然催生治理体制的现代转型。
政党是美国政治生活和政治运作中的核心要素,深入认识美国政党政治有助于更好理解变革中的美国政治。本书分 政党和政党制度 作为组织的政党 选民中的政党 政党、提名和选举 政府中的政党 五大部分,系统介绍了美国政党的发展历程、组织和运作以及政党在各级机构及其选举中所发挥的作用。本书还通过对竞选策略和竞选手段的详细介绍,揭示了美国两党之间激烈的交锋、野心勃勃的政治家如何在选举中争取选票、美国政党如何面对来自利益集团和媒体的挑战、金钱在美国总统选举中的重要作用等。本书内容全面、生动直观、论证清晰,是研究美国政治的指南性读物,有助于读者较为深入全面地了解美国政治的运转。
本书致力于关于全过程人民民主操作层面的研究。思考的主要问题是,在既定的条件下,践行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有什么抓手,可以做点什么。 围绕这一主题,本书分为基本问题、知识基础、方案策划、主体推动四个部分。其中 基本问题 和 知识基础 涵盖了设计思想、适用范围、重要原则等内容, 方案策划 详述了关于大调研 大讨论、社会各界座谈会、理论座谈会、时政热点关注分析、立法草案征询意见会议、人民建议征集、委员会会议、干部选人程序等方面的实践案例与优化设想, 主体推动 聚焦提高制度供给能力和领导干部素养,为各地方、各部门践行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提供行动指南和具体路径的参考。
作者在1986-1990年对山东省三个村落的田野调查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各个社区对改革作出的迥然不同反应,并详尽地剖析了中国农村经济改革对北方农村妇女地位、生产活动及社会关系的深刻影响。这一研究表明,尽管在家族领域甚至在家庭企业中妇女的境遇已大为改观,但在更广阔的社会舞台上,尤其是在村政府和村级集体企业中男性仍垄断了几乎所有的主要职位,从而令人信服地揭示了社会。性别与权力关系在婚姻家庭、就业、参政、社会组织与网络等诸多私人和社会生活领域的运作与流变。
本书以 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 为主题,以实践创新为线索,力图呈现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新情况、新做法和新经验。全书由总报告、理论思考、研究报告和实践案例四部分组成。总报告展现了近年来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大成就,研判了下阶段的发展方向。理论思考汇集了专家学者对当前公共文化服务发展重点理论问题的思考和建议。研究报告聚集公共文化服务具体领域,对实践新问题新领域进行了研究探索。实践案例介绍了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地方典型做法,对创新行经验进行了归纳提炼。
本书从我国残疾人社会融合发展现状出发,以融合的理念内涵与实践及融合的原则与思路为基点,深入探讨了无障碍环境对残疾人这一特殊群体与社会充分融合的实用性与必要性。全书在无障碍与残疾人社会融合、残疾人健康融合、残疾人融合教育、融合的政策法规、信息融合、舆论传播及无障碍立法等几方面阐释,确保了残疾人能够充分享有权利、履行义务,获得公正的、必要的机会和资源,正常享受社会福利,促进残疾人在社会中实现平等全面的发展。
为回应行为公共管理学兴起及相关研究日益重要之迫切需求,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于2024年创办《行为公共管理与政策》集刊,目标是为从事行为公共管理与政策研究的学者、公共政策制定者和公共管理实践者搭建学术研究成果的交流平台。期刊发行范围涉及该领域的研究人员、国内外各大高校及相关政府部门,期刊为半年刊。本刊致力于探索行为公共管理领域的前沿研究,关注政策设计与公共服务提供中的行为科学应用,研究个体与群体行为对公共政策的影响。具体研究方向包括政策工具与个体行为的互动机制、行为引导与助推策略、社会规范与公众接纳度、行为数据分析与预测、新型公众参与模式、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与组织行为学、以及行为公共管理的伦理与道德议题等。通过搭建跨学科交流平台,推动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与创新,提升公共政策的
本书在共同体的视角中对人的共生关系作出新的观察,并提出了面向后工业社会的建构方案。作者以权利、正义、自我、他人、承认、认同、共识等概念为经纬线,编织起了人类共同体演进的丝帛画卷,并努力揭示人类走向未来的方向。 面对20世纪后期以来的 全球风险社会 ,本书所提出的合作共同体建构之设想,努力规划社会治理变革以及全球秩序重建的道路。该书认为,对于人类社会的解读,可以从共同体的视角出发。也就是说,人类社会是以共同体的形式出现的。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共同体的形式和性质是不一样的。从这一视角出发,该书建构了 家元共同体 族阈共同体 合作共同体 的共同体进化理论,力求揭示人类社会演进规律。
《第八卷·史学理论研讨讲义》汇集了作者史学理论方面已刊和未刊的论文。内容涉及历史学自身的理论问题为研究对象,如关于历史学的特点,历史学的功能(包括社会功能、科学功能、教育功能),史学工作者的历史认识的特点,史学发展与历史发展的关系,历史文献和史学方法问题,史学遗产的批判继承问题,历史研究成果的社会表现形式问题,史学家的素养与时代使命问题等等。这些研究和观点有的澄清了当时史学理论研究中的很多根本性概念问题,加深了学界对史学理论一些根本问题的认知,很多研究后来成为史学理论界的共识。
《复旦公共行政评论》为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主办的系列出版物。已经出版24辑,本书为第25辑,聚焦 行为公共管理与政策 。公共管理和政策不仅要改善人民群众的客观收益而且要改进人民群众的主观感受。这一命题正是行为公共管理和政策研究议题。行为公共管理与政策是近年来国际与国内研究的热门议题,其基本内容是将心理学引入到公共管理和公共政策领域,研究如何通过好的政策工具设计或项目设计改变人的行为(human behavior)。通过研究人的行为来推断人的心理活动,又依据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并运用政策干预人的行为,这就是行为公共管理与政策研究的逻辑线索。简而言之,就是以人的心理活动规律为分析的起点,以政策干预改变人的行为作为政策目标的研究思路。当前,行为公共管理与政策在民生领域应用大放光彩,尤其在健康、教育、环
本书主要依托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2019年度结项成果 政府监管与行业自律互动合作的实现机制研究基于 现代国家治理体系下 脱钩'改革背景的研究 拓展而成。这是一-本目前为数不多的有关行业协会商会脱钩改革前后对比的专著,全书立足于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的行业协会商会脱钩改革,采用了定量研究和质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相关政府部]和行业协会商会以及企业家进行了长达18.8万字的访谈。同时,对全国27个省份进行了问卷调查。依托这些数据,全书对比了脱钩前和脱钩后行业协会商会的发展挑战以及政府监管与行业自律互动合作机制的变化,并针对这些变化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本书旨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和立足点,在借鉴西方日常生活理论有益成果的基础上,明确日常生活的根本价值旨归,分析现代社会日常生活变革的原因及其表现形式,结合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生活诸多领域的阶段性发展,阐述当代中国日常生活的阶段性变迁,明确日常生活伦理构建面对的问题和挑战,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生活、成为人们习惯性的日常生活方式的可能途径,以进一步夯实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道德的日常生活根基。同时,我们也看到,新兴科学技术正在引领日常生活发生新的变革,本书后结合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对人工智能时代日常生活的伦理图景以及治理难题、治理路径等问题进行了分析。人工智能时代日常生活的伦理构建也必将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入发展而成为新的理论和实践课题。
《农民工城市资本积累与融入城市能力研究》以 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 农民工城市资本积累差异 农民工分层和职业收入 农民工被城市边缘化 扩大城市资本积累 农民工融入城市实现市民化 为思路,按照 研究背景 提出问题 文献回顾 研究方法 实证分析 对策建议 的框架,旨在构建一个内含经济资本、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的立体式农民工城市资本积累框架体系,探寻积累和提升农民工城市资本积累的路径,整合政府、企业、社会、农民工各方面的力量,通过积累和提升农民工经济资本、社会资本、人力资本的规模与水平,不断提升农民工融入城市的能力,在市民化的进程中推动制度融合、社会融合、文化融合、心理融合,使农民工真正成为城里人。《农民工城市资本积累与融入城市能力研究》以农民工城市资本积累助推其融入城市能力提升为立论主旨,构
《王汉斌访谈录:亲历新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迈出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关键的一步 王汉斌访谈录之一、一、血的教训使我们懂得了法制的重要、二、设立法制委员会是加强法制建设的重要措施、三、抓七部法律的起草工作、四、恢复和重建国家机构迫切需要有法可依、五、惩罚犯罪、保护人民的有力武器、六、向世界表明我国对外开放的意向和决心、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根本保障 王汉斌访谈录之二、一、关于修改宪法的过程等。
本书针对我国知识产权评估实践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探索 专业人员 数据智能 的知识产权评估模式与流程,提出包括 知识产权评估制度环境、知识产权应用场景、知识产权决策情景、知识产权评估技术和知识产权评估主体 的知识产权评估体系五要素模型,探讨了健全我国知识产权评估体系的路径和举措,为健全我国知识产权评估体系提供理论依据和策略指导。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公安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应急管理部、国务院国资委联合主办了 中国应急管理创新论坛(2021) 。本书收集了与会领导、专家、学者的演讲与论文,围绕 重大风险防范化解 展开,具体包括以下五个专题: 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经验研究 应急管理现代化研究 统筹发展和安全建研究 应急管理学科建设研究 应急管理科技产业支撑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