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战区的最后一场战役,标志着纳粹德国的最终垮台,也为之后几十年间的一系列国*问题埋下了伏笔。 本书涉及1945年春天紧张的军事和政*局势,讲述了一个*端残酷、令人震惊的军事胜利以及柏林平民在面对盟军袭击时所经历的绝望、沮丧和恐惧的故事,极尽所能地阐释了战争对平民造成的巨大影响,一如作者所言: 吃饭比关爱更重要,挖洞比战斗更有尊严,忍受比获胜更具军事正确性。 瑞恩深入研究了决定事件的军事和政*力量,为了还原第三帝国崩溃的历史,他寻访了2000多人,包括盟军和德军的高级将领、众多平民和普通士兵,并冲破重重阻挠,获得大量苏联从未公开的秘密档案。
市场-花园行动 是历史上规模*大的空降作战,极富创意但结局惨淡。 盟军的此次行动,由蒙哥马利提出,旨在夺取通往阿纳姆的一系列桥梁,跨过莱茵河这一天然屏障,趁德军立足未稳之际攻入德国境内。由此引发了在荷兰乡村和奈梅亨、阿纳姆破碎的街道上的一系列残酷战斗,造成超过17000名军人伤亡,平民伤亡难以计数,这让年底结束战争的梦想破灭,代价高昂。瑞恩以*湛的技巧讲述了 市场-花园行动 中令人胆战心惊的逐屋逐房争分夺秒的战斗,巧妙地呈现了背景规划、指挥官为实现计划所做的努力,以及普通士兵和荷兰平民在战场上面临的严峻现实,还有那些打动人心的悲伤但充满人情味、绝望但充满勇气的故事。 《遥远的桥》写于瑞恩患癌期间,他花了7年时间一丝不苟地研究可用的资料,寻访1200多名战争亲历者,包括盟军将士、德军官兵、荷兰地下抵
《战争论》是西方近代军事理论的集大成之作。作者克劳塞维茨通过对1566年至1815年间130多个战例的复盘分析,并结合自己亲历的几次战争的经验,对军事与政治、战争与媾和、进攻与防御、战略与战术、物质力量与精神力量、常备军战争与人民战争等问题进行了深刻思考,最终完成了这部经典之作。 《战争论》对近代西方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大作用,一直是西方各国军事专家和军事爱好者的之书。《战争论》所蕴含的谋略和智慧,现在早已超出军事范围,各国的政治家、外交家、企业家都从这套书中汲取营养,无论是商业决策,还是对个人处世,本书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研究丛书》由省委党校、湖南行政学院常务副校(院)长徐晨光教授、副校(院)长雷国珍教授主编,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座谈会上,徐晨光教授介绍了《丛书》的基本内容,阐述了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研究的主要方法和重要意义。省委宣传部、省新闻出版局等单位的领导对《丛书》的出版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丛书》的出版,必将有力推动马克思主义执政理论研究的深化,对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必将产生积极的影响。与会专家认为,《丛书》从执政理念、执政基础、执政方略、执政体制、执政方式、执政资源、执政环境等七个方面对党的执政能力进行研究和探讨,比较全面系统的阐述了执政理论的基本内容。《丛书》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
本书以及其它相关论著在战后日本引起了强烈反响,使得丸山真男成为日本思想界创立新的思考范式的精神。 本书致力于寻找日本思想史自身的现代性资源,从而打破日本的近代化是由西方引起、日本的近代性思想也是西方影响的产物的通说。同时,在朱子学被视为封建腐朽的意识形态的日本学术界,丸山真男的这种新鲜的视角无疑为审视朱子学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政治动员是近代社会变迁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中国共产党革命政权兴起的过程中,政治动员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书引入建构“共意”这样一个具有独特性的概念,从社会文化结构和社会心理方面分析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动员机制,对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在农民中间的传播展开了结构性动态分析。本书为从新理论、新视角解读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动员乃至中国共产党党史、中国近现代革命史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范本。
《铁血苏德》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和德国的整个交战规矩进行了梳理,选取了几次重要的战役节点,叙述上较为精炼,可读性强。苏德战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重要一环,德军在东线的最终全面溃败导致法西斯势力的最终灭亡。作者徐焰以专家的视角,精选、过滤了大量的战争信息,将整个苏德战争浓缩在15万字的书稿中,读起来很是解渴,可以说是一部解读苏德两国战争方方面面的精读本。
本书以明与帖木儿朝往来的汉文史料为基础,首次系统地整理和分析了《明实录》中所记帖木儿朝的史料,并利用明与帖木儿帝国来往使节留下的记载,以及相关的外文资料,以勘对照,同时梳理明嘉靖至清乾隆时期汉文中有关帖木儿朝史地诸著作间的源流传承关系。此是本课题研究的起点。其次,通过对帖木儿朝与明之间的来往使臣、贡赐贸易、礼仪制度、语言沟通以及明朝对帖木儿朝的外交政策的历史考察,展现明与帖木儿朝交往的历史情景,探讨双方往来的发展过程及其存在的问题。这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第三,对《明史·西域传》中有关帖木儿朝的部分内容作适当的考证,为进一步研究明与帖木儿朝关系打下基础。
这本书是作者这几年来零散随笔的一个选集,编辑成三个部分: 庙堂:皇权游戏中的知识分子:这一编说的大致上就是皇帝(皇权)与文士的关系。在皇权阴影下,中国知识分子的某些智慧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其实,早期的儒家讲“汤武革命”,讲“受命放杀”,甚至幻想老百姓的意愿可以与天命统一起来,这是董仲舒、程朱等人所不敢想的。然而预防和限制皇权的机制终究没有发展起来,随着治统和道统的合而为一,中国传统政治更陷入了一片绝望,直到清末民初,才露出一条缝的希望。清代儒生,每下愈况,再无往昔气象,如人们所说“理学家好色,汉学家好货”。 江湖:隐性社会的生存、奋斗与理想:这一编可以看作是《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一书的补充。游民想成为韦小宝,娇妻成群、富贵不尽,还有做皇帝一般的尊严,那是向往;挣扎于江湖
“在震耳的炮声中,我们上了岸,爬上处所 。用了望远镜,全战区就了然在目。这时为状已极可 怖,风很定,浓烟郁罩着不动;炮弹炸裂声似霹雳般 回响着。”这是英国海员詹姆斯·艾伦的一段回忆, 120年前震惊海内外的中日甲午战争,他是极为罕见 的目击者之一。 詹姆斯·艾伦原本是英国一个棉花商之子。家庭 富有,因挥霍无度而破产,无奈出海去碰气,随美国 货轮“哥伦布号”赴华,为正在同日本作战的清军运 送军火。因此,有机会目睹了中日黄海海战与后来日 军在旅顺的野蛮屠杀罪行。在旅顺大屠杀期间,作者 困于旅顺,几乎遭日军杀害,侥幸逃出虎口。辗转回 到英国后,詹姆斯·艾伦将其亲身经历与感受写成《 在龙旗下:中日战争目击记》一书,于1898年在伦敦 出版,产生很大影响。 作者旁征博引严密考证,对旅顺大屠杀的重要节 点和具体进程进
在书中,曼施泰因以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亲身经历为主线,根据其私人日记和其他资料,介绍了德国进行侵略战争的经过,尤其是详细地描述了他亲自指挥的几次重大作战行动,阐述了他对二战中各个事件和重要人物的看法。该书对于我们了解二战中德军的一些决策内幕,尤其是许多重大战役的计划制订过程及其实施,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辛壬日记》是1911-1912年宗方小太郎在华活动日记,记载了这一时期大批日本在华和来华人士的活动,是研究辛亥革命史的参考史料。 《一九一二年中国之政党结社》是作者根据当时的实地调查撰写的报告,它比较完整地记录和保留了民国初年政党社团的真实情况,其中很多社团,为已出版的各种政党史所未见,亦很少见于其他记载。是研究民国政党发展史极为珍贵的原始记录,可以说是有关民国政党史最早的一部专著。
流传已近五个世纪的《君主论》,意义早已远远超出了“恶棍手册”的范围,它给后人带来的困惑,也大大超出了它打算为近代“新君主”们解决的问题。用德国史学家梅内克的话说,自有《君主论》以来,西方政治学便挨了致命一刀,其创口或许是永难愈合的。我们观察一直这个创口的范围,可以说它涵盖种种非常棘手的问题,而在马基雅维里之前,至少在基督教普世性价值体系的规范层面,这些问题是不存在的。本书的意义在于,自它问世后,政治是否只能作为一项“惩恶扬善的事业”,是否中有用“春秋笔法”才算正途,便成了一个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