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占据着我们生活的全部,无论我们做什么、有怎样的行动,其背后都是思想在起作用。思想精明而狡猾,它为了自己的便利常不惜扭曲真相,它因为追逐快感而常常作茧自缚。 在本书中,克里希那穆提告诉我们,全世界的人都承受着内在和外在的痛苦,包括焦虑、不确定、对孤独的彻底投降,以及不安全、羡慕、贪婪和悲苦,这些都来自我们的思想。只有当我们可以清晰地、毫不扭曲地看到这些,我们才能洞悉自己内在的潜能,构建起积极的信念。
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先秦道家,在他们的文本中,展开了丰富、深邃的智慧,呈现出自然而又朴素、玄妙而又浪漫的诗性特征,尤其是他们以道的沉思为核心的诗性精神,是对华夏古老诗性智慧的继承和发挥,对中华文学、美学、诗学和艺术等产生了广泛、深刻、持久的影响,既为中国古典美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中国当代哲学和美学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资源。本书以先秦道家诗性精神作为主题,以维柯有关诗性智慧的论述为依据,以海德格尔关于诗性精神的论述为参照,全面系统地研究了道家的诗性精神。中国先秦道家对文明以及科学技术的负面作有着特殊的敏感,始终保持高度的警惕,海德格尔对当代人类的各种危机也有着深刻的洞见,对唯科学主义、技术决定论也进行了尖锐地批判。今天人类所面临的各种全球性现代危机,包括精神危机、道德危机和生
《新原道:中国哲学之精神》是冯友兰的经典著作,是一本中国文化的普及读物,通过考察中国古代各个思想流派,点明中国哲学的*境界 极高明而道中庸 ,这不仅是的哲学智慧,也是极高的人生境界,在出世与入世之间找寻中国哲学的独特精神内涵。全书贯穿了冯友兰对中国哲学的认识,阐述了新理学哲学体系在中国哲学中继往开来的地位,可以从中品味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精髓。
人类有两种知识,通常所说的知识是用书面文学或地图、数学公式来表达的,这只是知识的一种形式。还有一种知识是不能系统表述的,例如我们有关自己行为的某种知识。如果我们将前一种知识称为显性知识的话,那么我们就可以将后一种知识称缄默知识。我们可以说,我们一直隐隐约约地知道我们确实拥有缄默知识。
本书是王浩最为集中阐述其哲学和元哲学观点的著作。在书中,他对分析哲学的代表人物罗素,维特根斯坦、卡尔纳普和蒯因等人的思想观点作了详细介绍,并给予十分专业的分析和有力的批判。他指出,他们的哲学无法为人类现有的知识,特别是数学知识,提供一种恰当的辩护。在他看来,分析哲学要进一步发展,必须摆脱由这些哲学家的逻辑经验主义或逻辑实用主义的偏见所带来的羁绊,应当致力于诚实描述人类既有知识的现状,并给予带同情的理解。值得注意的是,此书在思想上与罗蒂对于分析哲学的猛烈批判相呼应,尽管王氏的观点远没有后者(罗蒂本人也读过本书部分手稿)。 王浩的中华文化背景,也在本书的元哲学阐述中时有体现。牛津大学著名哲学家斯特劳森认为,学界对于王浩此书的主要兴趣就在于:它记录了一位极富才智、和敏锐的哲学家对所
本书对批判性推理进行了简明扼要、跨学科的介绍,成功地激发学生质疑自己的假设,并通过分析与日常推理相关的最常见的问题来拓展他们的思考。本书对关键的思维概念提出了简洁而又易懂的解释,对各专业大学生乃至一般读者进行批判性思维训练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好的笑话本身就是出色的哲学。在这本结构紧凑的笑话集中,齐泽克拿出他擅长的语言装配形式,举重若轻地将读者引入他的哲学空间:他反复玩味着那些又猥琐又好笑的段子,分析它们背后的逻辑,用笑话的荒谬去对冲某些常识结构或理性情境。通过笑话,人们将了解到这些情境的可笑,它们不再必然合理,甚至是可以抛诸脑后的东西。“笑声,在这种意义上,就是革命。”
“主体性”是哲学中一个十分重大的课题,在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主体性”观念在中国当代哲学的进程中产生了十分特殊的作用,对于推动思想解放、观念变革居功至伟。今天我们究竟应该怎样理解和评估“主体性”原则?马克思哲学的“主体性”思想在哲学史上所具有的重大意义究竟是什么?对我们今天重新阐释“主体性”思想有什么价值?本书正是试图围绕上述问题,在当代哲学的历史语境中对“主体性”观念进行专门研究和当代阐释。
本书中收入了作者关于这人论域的一批早期限论文,也收入了近年我对逻辑与哲学问题较新近的思考与札记。它们尚是非常不成熟的。 尽管如此,我认为此书乃是我生平所有著作中最重要的著作之一。一个民族,要想从历史上站立到世界的前列,就必须首先从哲学上站立到世界的前列,就必须首先从哲学上站立到当代世界的前列。这一点,是培根以来的英国历史、卢梭以来的法国历史、康德以来的德国历史所证明的。在亚里士多德创立布乐代数和数理(符号)逻辑以后,作为一个中国学者,我为自己能发现一种新的逻辑工具而感到欣慰。 有必要指出的是,泛演化逻辑的理论中不公蕴涵了解答人类思维工具本体来源之谜的钥匙,并且提供了一种推演(未来)和进行理性预测的有效工具。事实上,我个人在我的学术研究中,早已深深得益于这一逻辑思维方法的应
由皮蒂里姆·A·索罗金编著的《爱之道与爱之力:道德转变的类型因素与技术》围绕“爱”,或曰索罗金在20世纪五十年代末提出的“爱能”展开论述。简单来说,这本书就是告诉我们如何去爱以及如何获取“爱能”。 全书共分五部分:部分概述了爱的不同方面、爱的五个经验维度、爱的力量,以及生产、积累和分配爱的方式;第二部分对人格结构的普遍理论做了一个基本的修正;第三部分处理的是至上之爱传教者道德成长的方式和原因;第四部分系统考察了道德高尚化以及瑜伽、修道院、世俗兄弟会的利他主义教育体系的主要技术;最后一部分提出了用对所有人和人类整体的普遍之爱个人和群体利己主义的蓝图。
在这本上仍挑战性和原创性的著作中,斯拉沃热·齐泽克对后现代世界中的人类力量问题予以审视。从泰坦尼克号的沉没到希区柯克的《后窗》,从瓦格纳的歌剧到科幻小说,从《异形》到犹太笑话,任教以其敏锐的分析,探讨了有关整体性和排他性意识形态幻象问题,而人类社会正是由之构成的。 本书将关键性的精神分析概念、哲学概念与极权主义、种族主义之类的社会联系在一起,以探讨控制之幻象的政治蕴涵。《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代表着对精神分析的意识形态理论和重大贡献,同时也对大量当代文化现象作了精辟的阐释。
本书是德国著名哲学家叔本华的经典作品选编。全书以孤独为线索,作者在孤独中思索,以一个哲人的眼光对人类的世俗生活进行了观察和分析,特别对命运、自由、、文学、教育等人生问题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充满了作者的真知灼见,读来发人深省。
维特根斯坦是现代西方最的哲学家之一,影响甚大,不仅受到英美分析哲学家的赞扬,而且受到欧洲大陆一些人本主义或后现代主义哲学家的推崇。他的著作意蕴深刻,内涵丰富,但是文字晦涩难懂。研究他以及他的著作者甚众,基本上都是以他的两本代表作《逻辑哲学论》和《哲学研究》为研究对象。 本书作者是我国研究维特根斯坦的最专家,在本书中他从一种全新的角度,结合维特根斯坦的其他大量著作,不仅对语言哲学,而且对维特根斯坦的心理学、数学以及文化哲学都进行了全方位研究。不仅把维特根斯坦的思想与英美分析哲学家的思想做比较,而且与欧洲大陆哲学家的思想进行比较,说明在某种意义上维特根斯坦的思想是这两大传统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