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前沿:规训与惩罚(修订译本)》旨在论述关于现代灵魂与一种新的审判权力之间相互关系的历史,论述现行的科学一法律综合体的系谱。在这种综合体中,惩罚权力获得了自身的基础、证明和规则,扩大了自己的效应,并且用这种综合体掩饰自己超常的独特性。
马云公开强烈推荐的智慧奇书! 本书包含300则浓缩智慧 囊括识人观事、慎断是非 提升自我、防范邪恶等为人处世之道 是公认洞悉人性和完善自我的智慧奇书 问世400年,畅销400年
《中国哲学简史》精装本。《中国哲学简史》出版后,许多读者建议出版精装本,这样更方便读者阅读和收藏。本书是根据作者194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讲稿整理而成的,由涂又光依据美克米兰出版公司的版本翻译。本书以20万字的文字讲述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历史及有关问题,它打通了古今中外的相关知识,选材精当,文笔流畅,深入浅出,在有限的篇幅里融入了作者对中国哲学史的见解、对哲学问题的思考,是史与思的结晶,充满了人生的智慧与哲人的洞见,本书在世界各地有数种译本,一直是各大学中国哲学史的教材,也是一本了解中国思想文化的入门书,光有世界影响。对当今的读者,同样不失为教益极大的文化经典。
......
在广受赞誉的《你必须改变你的生活》一书中,彼德·斯洛特戴克将“实践”视为决定性的“人类境况”。而在本书中,他分析了这种有关人类思维和行为的新视角,如何从根本上改变了理论工作者与科学工作者看待其学科的方式和他们的工作内容。彼德·斯洛特戴克将理论和科学理解为一种通过生成的练习而唤醒工作者投入生活的方式。 本书的叙述涵盖了两干多年的哲学发展历程。它始于柏拉图对他的老师的描述——那位老师因沉思而伫立在原地一动不动——继而涉及胡塞尔、尼采、海德格尔等哲学家的思想。 初的雅典学院是一个练习的地点,在那里人们学习如何从世界中抽离。胡塞尔的现象学劝导人们从存在执态中后退一步,练习不参与。斯洛特戴克呼吁人们思考“悬置的人”如何保持创造性。
思想占据着我们生活的全部,无论我们做什么、有怎样的行动,其背后都是思想在起作用。思想精明而狡猾,它为了自己的便利常不惜扭曲真相,它因为追逐快感而常常作茧自缚。 在本书中,克里希那穆提告诉我们,全世界的人都承受着内在和外在的痛苦,包括焦虑、不确定、对孤独的彻底投降,以及不安全、羡慕、贪婪和悲苦,这些都来自我们的思想。只有当我们可以清晰地、毫不扭曲地看到这些,我们才能洞悉自己内在的潜能,构建起积极的信念。
......
《什么是现象学?》看似初学者导论之作,实则是有深度的现象学研究力作。作者亚历山大 席勒尔,德国伍珀塔尔大学教授,对理论哲学和现象学深有研究。书中不仅有对现象学方法论的阐释,对现象学历史的回顾,追溯其与德国古典哲学和英国经验主义的思想关联,亦有现象学与当代其他主要哲学流派,如 思辨实在论 的论辩,以及当下德法现象学研究的最新热点问题,等等。 本书作者哲学功底深厚、思维严谨缜密,翻译语言流畅,对当代学人了解国际现象学研究,尤其是德国现象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和发展趋势富有帮助。
本书是哲学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罗素的一部随笔集,分为工作、教育、爱情、社会、文明五个部分,展现了罗素对个人和社会问题的广泛关注及其广博的学识。罗素强烈反对现代社会人们的超负荷工作,他认为,人类要过上幸福生活并实现全部潜能,不是通过 努力或 聪明地工作来实现的,而是通过利用闲暇的非凡力量。在本书中,他还为“无用的”知识作激烈的辩护,他推崇冷静思考和自由探究的美德,认为传统的财富积累是一种文化和道德贫困。这些文章虽然写于20世纪30年代,距今已快一百年,但对当今的读者仍然具有深刻的启迪价值。
人因为有欲望,所以有快乐和痛苦! 欲望满足了,有一点暂时的欢乐!但是,又有新的欲望! 因此,圣人告诉我们,欲望是痛苦的根源! 如何能够从欲望的苦海里脱离? 这本讲述人生吉凶祸福的书。值得您反复阅读。 清代黄正元先生所编写的这本《欲海慈航》广泛收集了前人防邪劝善的言论,汇集 成书。就像在世人波涛汹涌的欲望之海中,放进一艘慈悲救渡的宝船。希望社会大 众以及青年男女,能够人人得阅此书,从此立定决心,坚守节德,慎防色欲,戒除 邪淫,个人能因此健康长寿,家庭社会能够和谐安康。
本书是法国出版的关于雅克 朗西埃思想研究的著作。作者按照朗西埃哲学发展的时间和逻辑进程,对其整体思想进行了梳理,并突出了朗西埃在哲学、政治和美学等领域的原创性贡献。作者以朗西埃近年来的著述(许多尚未翻译成中文)为重要根据,在介绍的基础上不乏反思、对照和批判。 从《阿尔都塞的教谕》中拒绝科学和意识形态之对立开始,一直到关于我们 现代时代 审美之平等的描绘,朗西埃始终将智力平等作为人之解放的前提条件 这种解放就像在小说中那样,每一种生活都向每一个人敞开着。
文森特·鲁吉罗著的《感觉(批判性思考指南第9版)》有部分:部分是“背景”,它将帮你理解像个性、批判的思考、真理、知识、观点、证据和论证等重要概念,并且克服阻碍批判性思考的态度和观念;第二部分是“易犯的错误”,将教你识别和避免思维当中最常见的谬误;第三部分是“策略”,将帮你获得解决问题和议题的各种技巧。这一部分既包括确认和克服你个人知识上的弱项的窍门,也包括一些更有观察力、澄清问题、进行探究、评价证据、分析他人观点并作出合理判断的技巧。 在每一章的结尾,你将看到许多应用练习,用以激发你的批判性思考并帮助你训练自身的技巧。这些练习包含了一些针对本章的或性的问题和议题。前十三章中每章最后的应用练习要求你考察这样一个特别重要的议题,有见识的意见在此议题上发生了分歧。
本书由安斯康姆和冯?赖特从维特根斯坦去世前一年半内写下的若干个手稿选取而成,集中讨论“确定性”问题。 《论确定性》是维特根斯坦对G. E.摩尔关于常识和外部现实存在的论证的回应,深入探讨了认识论的基础问题。在书中,维特根斯坦分析了怀疑的界限、语言游戏中不容置疑的信念的作用,以及这些确定性如何支撑我们的实践和生活形式。这部作品既是对传统哲学的批判,也是对人类理解之基石假设的深刻探究。 “确定性就位于语言游戏的本质之中”,那些具有确定性的命题好像构成了一个幕后的、隐秘的、无形的框架(或枷锁),它提供了框架,但又以这个框架制约着我们。它让我们呼吸,但又让我们只能这样呼吸。 “我相信一个能够自己思考的哲学家会有兴趣读我的笔记。因为,即使我很少击中目标,他也会看出我一直在瞄准的是什么。
《正义论》是20世纪 重要的政治哲学著作之一。在《正义论》中,罗尔斯构建出一套系统融贯、以正义为首要德性的社会制度理论,终结了效用主义在这一领域长久的支配地位,几乎单 匹马地复兴了政治哲学研究。任何关心社会正义问题的人,就算不同意罗尔斯的观点,也无法不严肃对待《正义论》。 《导读罗尔斯〈正义论〉》则为这部精深严密的巨著提供了一份入门概览。本书分“引言与背景”、“主题概览”、“文本阅读”、“反响与影响”和“参考文献与进阶阅读”五个部分。作者依据《正义论》原文次序提炼了罗尔斯的主要论点与论证进路,并对其有效性作出了评述,为读者提供了一份进入罗尔斯思想世界的精炼指南。
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 忙于调整合理的限度。可以说的边界在哪里?什么时候触摸变得让人厌恶?本书作者后退一步,揭示了冲突的核心:自我和社会的日益敏感化。 聚焦敏感,围绕身体、心理、道德、审美四个维度,本书介绍了从中世纪早期到现代的敏感发展史,以辩证的角度,结合不同时代哲学家、心理学家、文学家对敏感的讨论,涉及诺 ·埃利亚斯的文明史、尼采和列维纳斯的哲学观、卢梭和塞缪尔·理查森的小说、弗洛伊德的创伤分析、巴特勒的语言行事观、托克维尔和罗尔斯的平等观等,分析当下的创伤、语言伤害、性别问题、同情的限度以及高敏感性人群,引导我们思考人与人之间的边界、分裂社会的身份政治,走出 “囊泡化”的傲慢。
1934年,当时还是哲学教师、工会积极分子和马克思主义政治活动家的西蒙娜·薇依决定休学,进行 一次“个人研究”。作为所思考问题的一部分,她把目光聚焦在工人的生活、工作和发展状况上,想亲身体验工厂。她先是在阿尔斯通工厂当工人,然后成为雷诺汽车公司的一名铣工。她在《工厂日记》中报告的正是这两年的经历(1934-1935)。她在日记中记录了自己的观察、工作、遭遇、时间、收入、精神和肉体上的痛苦,并收集了一些工人所写的文字和书信,在这些文字和书信中,她总结出了这段经历的哲学和道德思考。这本“工厂日记”是一份原始的文件,没有抒情,也没有感伤,在这份文件中,西蒙娜·薇依展现了对当下现实的关注和她始终站在劳动人民一边的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