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书综合运用心灵哲学和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采用跨文化、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对心灵哲学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做了原创性解答,对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心灵哲学进行了深入思考和大胆探索。《BR》 全书由前言、三编共十七章构成,分析了创建有中国特色的心灵哲学的必要性和有利条件,探讨了建构中国式心灵哲学的方法和程序,对求真性心灵哲学常见的前沿、热点问题,如心灵观、意向性、感受性质、认知现象学构造、心理因果性、情感、自由意志、自我、自我意识、人工智能哲学等问题,做出了回应和探讨;还根据心灵哲学的解读框架,对马克思主义文献中的心灵哲学思想特别是意识论思想做了挖掘和解读;尝试将东方的价值性心灵哲学与西方方兴未艾的心灵哲学规范研究联系起来,据此从价值论、规范性的角度对心灵做了探讨。
陈献章诗文有《白沙先生诗文》和《白沙子全集》多个刊本,这次整理,取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何九畴编刻《白沙子全集》(香港:白沙文化教育基金会,一九六七年影印本)为底本,之前高简等人在明嘉靖十二年(1533)编刻的《白沙子》较为完善,何九畴的祖先何熊祥于明万历四十年(1516)在高简本基础上增加 补遗 一卷,后出转胜,何九畴在此基础上又远近搜访,重新编次,刊行面世,是诸本中*为完备的刻本。中华书局曾在一九八七年七月出版过《陈献章集》,收入其 理学丛书 中,所采用的底本也是何九畴康熙四十九年刻本。这次整理,随着古籍整理事业的推进,尤其是几种大的丛书的出版,以及同时或稍后许多人物的别集都得以出版,这样为增补和校勘两项工作带来便利。 本次整理,增补了文三十余篇(序二篇、记一篇、论五篇、说一篇、题
近代中国哲学、思想和文化是在东西方哲学和思想两种传统接触、融合和转化中形成的,已有的旧关键词被重新审查和转化,外来的新关键词和主义话语大量涌入,既相互批评和相互竞争,又相互吸取和融合,开放包容,呈现出了多元性的思想文化空间,并对近代中国的社会、政治、文化等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近代中国 关键词 广义上属于新术语、新名词、观念和新思想的一部分,但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或不同领域意义上的东西,它们在近代中国诞生又在近代中国思想文化、政治等不同方面产生了广泛影响的主要 词汇 和 话语 ,它们是影响中国百年的 大观念 、 大话语 。本书就是对此的一个专门研究和集中呈现。
本书围绕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这一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主题,选编了近十年来发表在《学术月刊》上的50余篇学术论文。按照发表的时间顺序编排,基于中国国情、文化自信,对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话语建构进行讨论,涉及哲学、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美学、语言学等学科,各篇文章的作者对各自领域内构建中国自身的话语体系进行了深入思考。总体来看,收录的文章既有对西方学术话语的批判反思,以此阐明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的必要性;也有对中国的学术体系建设和发展脉络的分析,结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所取得的重要成就,提倡用更具时代特性的学术话语及方法来思考处理当下的问题。
本书从文化基础分析了西方和中国的心理学传统,从文化转向探讨了心理学当代的重大进步,从文化框架考察了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变革;摄取了本土文化中的心理学资源,探索了本土心理学方法论的突破,论证了中国本土心理学的内容、主题、演变、建构、创新;涉及中国本土心理学创新发展所立足的哲学思想基础、所吸纳的主要学科资源、所具有的心性心理内涵、所进行的原始创新建构。本书从多个层面和侧面,为中国本土心理学理论、方法和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基本思想的支撑、学术研究的启示和理论建构的推进。
“主体性”是哲学中一个十分重大的课题,在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主体性”观念在中国当代哲学的进程中产生了十分特殊的作用,对于推动思想解放、观念变革居功至伟。今天我们究竟应该怎样理解和评估“主体性”原则?马克思哲学的“主体性”思想在哲学史上所具有的重大意义究竟是什么?对我们今天重新阐释“主体性”思想有什么价值?本书正是试图围绕上述问题,在当代哲学的历史语境中对“主体性”观念进行专门研究和当代阐释。
“风雨文丛”,是一批德高望重,极有影响的前辈学者(以现当代文学研究为主)学术随笔自选集,或是对现当代文坛的风风雨雨作些梳理和反思,以鉴往知来;或是对作家、作品的评点;或是对文风、学风的思考;或是治学感怀。
《中国哲学年鉴2021》在栏目和选题方面组织了以下内容。, 专文 栏目刊发了论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人类文明意义的研究论文;对与梁漱溟对近现代中国之理解和建设的分歧问题进行了探讨。第二, 学术前沿 栏目刊发了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 七一 重要讲话精神的文章;对近年来兴起的 汉语哲学 进行了系统研究;深入探讨了当前中国传统哲学研究中的重要学术增长点黄老学。第三, 研究报告 栏目探讨了中国哲学知识体系建设、恩格斯哲学研究、21世纪以来大陆王夫之哲学研究、中国诠释学建构实践、近年来国内美学研究、国内理论生态学哲学研究等内容。第四, 热点聚焦 呈现了哲学界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反思、黑格尔与马克思关系研究、张载哲学思想研究、现象学与中国哲学交汇、道德运气与道德义务等成果。第五, 当代中国哲学家思想研究 栏目探讨
本书以全部哲学史和当代哲学的新发展为宏观背景,以“哲学究竟是什么”为主线,提出并论述了“哲学的自我理解”、“哲学的思维方式”、“哲学的生活基础”、“哲学的主要问题”、“哲学的派别冲突”、“哲学的历史演进”以及“哲学的修养与创造”等七个问题,并深入地探讨和回答了“如何理解哲学”、“怎样进行哲学研究”以及“如何变革哲学教育”这三个对于当代中国哲学研究和哲学教育至关重要的问题。本书以“激发理论兴趣、拓宽理论视野、撞击理论思维和提升理论境界”为出发点,在对哲学的层层深入的追问中,使人们形成强烈的“爱智之忱”并进入真切的哲学思考。这部具有创新性质的《哲学通论》,既是一部研究哲学基础理论的学术专著,又是一部面向全国普通高校各专业的哲学教材,因而是一部使变革了的哲学观念得以普及的“专著性
本书为 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资本论》哲学思想的当代阐释”的 终成果。本书以《资本论》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互释”为出发点,以阐释《资本论》的哲学思想和重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主要目的,全书的主要内容分为四大部分:一是“导论”,系统地阐述了本课题组对《资本论》哲学思想的总体性理解;二是“上篇”,集中地研究了关于《资本论》哲学思想的各种解读模式;三是“中篇”,具体地、深入地探讨了《资本论》的理论性质、理论思维及其所揭示的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和资本主义的运动规律,阐述了《资本论》的历史的内涵逻辑;四是“下篇”,从人类文明形态变革的高度深切地阐述了《资本论》的当代意义。
本书是作者的哲学随笔,凝聚着作者睿智而深刻的哲思。上篇就哲学本身以及与哲学相关的一些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的阐述,如“走出神圣的哲学殿堂”“关于回归生活世界”“哲学的远见卓识”“哲学的妙用”“哲学的真理性”等,中篇就马克思主义哲学相关问题进行全面探讨,如“有预见的马克思”“辩证思维的灵活性与确定性”“辩证法的现实性”等,下篇侧重于人生中的重要问题,如情感、幸福、良心等问题展开论述,全书语言生动,逻辑清晰,观点明确,对于年轻人深入学习哲学以及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重要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