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书综合运用心灵哲学和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采用跨文化、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对心灵哲学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做了原创性解答,对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心灵哲学进行了深入思考和大胆探索。《BR》 全书由前言、三编共十七章构成,分析了创建有中国特色的心灵哲学的必要性和有利条件,探讨了建构中国式心灵哲学的方法和程序,对求真性心灵哲学常见的前沿、热点问题,如心灵观、意向性、感受性质、认知现象学构造、心理因果性、情感、自由意志、自我、自我意识、人工智能哲学等问题,做出了回应和探讨;还根据心灵哲学的解读框架,对马克思主义文献中的心灵哲学思想特别是意识论思想做了挖掘和解读;尝试将东方的价值性心灵哲学与西方方兴未艾的心灵哲学规范研究联系起来,据此从价值论、规范性的角度对心灵做了探讨。
陈献章诗文有《白沙先生诗文》和《白沙子全集》多个刊本,这次整理,取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何九畴编刻《白沙子全集》(香港:白沙文化教育基金会,一九六七年影印本)为底本,之前高简等人在明嘉靖十二年(1533)编刻的《白沙子》较为完善,何九畴的祖先何熊祥于明万历四十年(1516)在高简本基础上增加 补遗 一卷,后出转胜,何九畴在此基础上又远近搜访,重新编次,刊行面世,是诸本中*为完备的刻本。中华书局曾在一九八七年七月出版过《陈献章集》,收入其 理学丛书 中,所采用的底本也是何九畴康熙四十九年刻本。这次整理,随着古籍整理事业的推进,尤其是几种大的丛书的出版,以及同时或稍后许多人物的别集都得以出版,这样为增补和校勘两项工作带来便利。 本次整理,增补了文三十余篇(序二篇、记一篇、论五篇、说一篇、题
近代中国哲学、思想和文化是在东西方哲学和思想两种传统接触、融合和转化中形成的,已有的旧关键词被重新审查和转化,外来的新关键词和主义话语大量涌入,既相互批评和相互竞争,又相互吸取和融合,开放包容,呈现出了多元性的思想文化空间,并对近代中国的社会、政治、文化等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近代中国 关键词 广义上属于新术语、新名词、观念和新思想的一部分,但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或不同领域意义上的东西,它们在近代中国诞生又在近代中国思想文化、政治等不同方面产生了广泛影响的主要 词汇 和 话语 ,它们是影响中国百年的 大观念 、 大话语 。本书就是对此的一个专门研究和集中呈现。
人类有两种知识,通常所说的知识是用书面文学或地图、数学公式来表达的,这只是知识的一种形式。还有一种知识是不能系统表述的,例如我们有关自己行为的某种知识。如果我们将前一种知识称为显性知识的话,那么我们就可以将后一种知识称缄默知识。我们可以说,我们一直隐隐约约地知道我们确实拥有缄默知识。
本书是王浩最为集中阐述其哲学和元哲学观点的著作。在书中,他对分析哲学的代表人物罗素,维特根斯坦、卡尔纳普和蒯因等人的思想观点作了详细介绍,并给予十分专业的分析和有力的批判。他指出,他们的哲学无法为人类现有的知识,特别是数学知识,提供一种恰当的辩护。在他看来,分析哲学要进一步发展,必须摆脱由这些哲学家的逻辑经验主义或逻辑实用主义的偏见所带来的羁绊,应当致力于诚实描述人类既有知识的现状,并给予带同情的理解。值得注意的是,此书在思想上与罗蒂对于分析哲学的猛烈批判相呼应,尽管王氏的观点远没有后者(罗蒂本人也读过本书部分手稿)。 王浩的中华文化背景,也在本书的元哲学阐述中时有体现。牛津大学著名哲学家斯特劳森认为,学界对于王浩此书的主要兴趣就在于:它记录了一位极富才智、和敏锐的哲学家对所
好的笑话本身就是出色的哲学。在这本结构紧凑的笑话集中,齐泽克拿出他擅长的语言装配形式,举重若轻地将读者引入他的哲学空间:他反复玩味着那些又猥琐又好笑的段子,分析它们背后的逻辑,用笑话的荒谬去对冲某些常识结构或理性情境。通过笑话,人们将了解到这些情境的可笑,它们不再必然合理,甚至是可以抛诸脑后的东西。“笑声,在这种意义上,就是革命。”
本书通过对火的分析,把知识与物质的想象统一起来,从理性精神分析的角度对普罗米修斯情结、恩培多克勒情结等进行分析,描述了火从原始形象到生死本能精神的发扬,再到火象征的光和热对人的灵魂的启迪和升华,直至的火的纯洁化的生命高度的过程。
《构境论·不以他人的名义言说:张一兵访谈录》简介:“概念”的勾连作用竟是如此之大,以至于人们才会在新概念面前有种无言以对的无力感或拒斥感。作为新概念的“构境”由于缺乏或者说斩断了与整个概念体系之间的充分勾连(勾连的重建,其工程浩大到“私人语言”之不可能),进而导致的思维“短路”现象,竟然会在把“构”字去掉的那一瞬间实现联通,让人不禁感叹索绪尔的。张一兵著的《构境论·不以他人的名义言说:张一兵访谈录》从哲学研究方法论的视角作出了独到的反思,以访谈的形式深入浅出地处理这一命题,极具想象力。
“主体性”是哲学中一个十分重大的课题,在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主体性”观念在中国当代哲学的进程中产生了十分特殊的作用,对于推动思想解放、观念变革居功至伟。今天我们究竟应该怎样理解和评估“主体性”原则?马克思哲学的“主体性”思想在哲学史上所具有的重大意义究竟是什么?对我们今天重新阐释“主体性”思想有什么价值?本书正是试图围绕上述问题,在当代哲学的历史语境中对“主体性”观念进行专门研究和当代阐释。
爱与公正是关于世界的两个永恒追求,既涉及到神学和政治学层面,也涵盖日常生活领域,如何实现爱与公正,一直是人类社会面临的难题。 在《爱与公正》收录的三篇文章中,利科从神学和政治学方面思考爱与公正的问题,并在对爱与公正的反思中对自身进行解释与重构,体现了其哲学思维的主要路线之一:连接文本与行动。
本书通过对火的分析,把知识与物质的想象统一起来,从理性精神分析的角度对普罗米修斯情结、恩培多克勒情结等进行分析,描述了火从原始形象到生死本能精神的发扬,再到火象征的光和热对人的灵魂的启迪和升华,直至的火的纯洁化的生命高度的过程。
芬伯格借鉴了赫伯特·马尔库塞和法兰克福学派为代表的激进社会批判传统,该传统承认工具合理性的社会效应,但对合理体系所强加的新的统治形式,并没有提出令人信服的替代方法。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科学、技术和社会(STS)研究的详细分析能够做出贡献。芬伯格运用这些进路调和合理性的要求与公众日益渐增的能动性来干预技术为基础的决策。由此而产生的社会理论,把新兴的抵抗形式,比如,抗议和黑客行为,承认为是在“合理的社会”中对公共生活的基本表达。《技术体系》通过把来自批判理论的重要洞见和STS的经验发现结合起来,促进了现代社会中关于理性的本质和实践的哲学争论。
所谓当代中国的左派和右派,他们的思想主张到底是怎样的?他们对中国政治、经济、思想的发展开出的是怎样一副药?资深媒体人萧三匝深度访谈李泽厚、汪晖、刘军宁、许纪霖、徐友渔、萧功秦、华柄啸、陈明、王小东等九位中国当代思想流派代表人,意在融合左右,化解纷争,引爆学界和活跃网民思想争鸣之热度。
左翼激进政治理论是斯洛文尼亚哲学家、精神分析学家斯拉沃热·齐泽克整体思想的重心。齐泽克政治理论以拉康精神分析学为根基,以拉康精神分析学“空无”概念解读黑格尔哲学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并进行现实政治批判。当代全球资本主义是专家管理和多元利益协调的“治理”,是缺乏真正歧义性“政治”的“后政治”。“后政治”时代的主导意识形态是“自由-民主”霸权,以及作为必要补充的现代犬儒主义。
本书是美国哲学家桑塔亚纳自然主义哲学的扛鼎之作,集中体现了作者成熟时期的思想精髓。书中指出:动物信仰作为一种期待和懵懂要早于直觉;直觉借给它某种东西进行设定。如果我们拒绝服从动物信仰的桎梏,那么在纯粹直觉中我们将找不到任何存在的证明。的怀疑主义与动物信仰并不矛盾;承认没有任何给定的东西与相信未给定的东西也不矛盾。对事实的认识只是一种图像性的,不足为凭,而且一直到最后都受制于和动物信仰以及生命本身密不可分的不确定性。精心构造的、持续性的逻辑论证是比动物信仰和自然科学更原始、更像梦的直观游戏。理性仅仅是动物信仰的一种形式,在逻辑上完全是不可理解的。
纬学是汉代方士造作,依傍经述的书籍,在后汉时代号为“内学”,尊为秘经, 盛极一时。本书即为系统叙述纬学源流历史的著作,据作者稿本影印。图谶纬侯之学,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一页,以历经战火、屡遭禁毁等缘故,书阙有间,董理非易。近人姜忠奎撰《纬史论微》凡十二卷,祥备纲目,博引载籍,凡谶纬之名义、渊流、流变、关节,无一细密考证,而历代通图谶纬侯者名氏著述,精义傥言,附载卷中,殚见洽闻。其授讨之勤勉,功力之深稳,自来治谶纬学者,未见其此。至于文辞之美,犹其余事。今人钟肇鹏《谶纬论略》于是书极称许,而学人愈以未睹为憾。为此约请专家,精校细勘,并以新式标点横排刊行,以饕学子。
《大哲学家》是哲学大师雅斯贝尔斯晚期所构想的三卷巨著中仅完成的一卷,于1957年在德国出版。在本书中,雅斯贝尔斯跳出了自己尚以欧洲为中心的存在主义哲学框架,也突破了哲学史的编年史的写作方法,而是以哲学家著作的性和相似的思维方式为取向,将世界上取得卓越成就的哲学家划分为思维方式的创造者、思辨的集大成者和原创性形而上学家三种类型,详细地阐述了他们光辉的哲学思想。本书确系大手笔写大家的思想风范,学术性较强,资料丰富、层次清晰、思想深刻、分析精辟。
《哲学纲要》是哲学家、美学家李泽厚告别人生、谢幕学术、留作纪念的一部集大成之作。它由《伦理学纲要》、《认识论纲要》、《存在论纲要》组成,三位一体,对应真、善、美,自成一家之言。《伦理学纲要》在中国传统情本体的人类学历史本体论哲学视角下,从“人之所以为人”出发,将道德、伦理作内外二分,道德作宗教性、社会性二分,人性作能力、情感、观念三分,讨论伦理学的一些根本问题。《认识论纲要》是对认识论问题的看法,认为中国实用理性忽视逻辑和思辨而待自行改善。《存在论纲要》围绕“人活着”及其一些宗教,美学问题,为本无形而上学存在论传统的中国哲学开创一条普世性的“后哲学”之路。它探究作为“生存智慧”的中国哲学的优长待传和缺失待补以及如何传和如何补等问题,认为“转化性创造”是关键。它用孔子来消化康
全书分三卷,中心问题是回答:中国十七、十八世纪就涌现出了一批唯物主义思想家,这是否意味着如果没有以工业化为背景的西文化的入侵,中国也能实现以科学理性为内在精神的现代化?作者通过对儒教与中国文化精神,例如对绘画的分析,得出了否定的答案,并以的博物馆的比喻,说明儒学传统的死亡。作者视野宽阔、慧思独运,被称为“莫扎特式”的历史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