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针对20世纪最激动人心和最富有挑战性的知识分子吉尔 德勒兹提供了一个总览性的导读。德勒兹的写作涵盖了文学、艺术、精神分析、哲学、基因学、电影与社会理论。他也创造了思考和写作的全新风格,他坚称新的思想模式能够转变生命。在本书中,克莱尔 科勒布鲁克通过德勒兹自身提及的目标和问题来解读他的著作,这些问题包括:创造的问题、未来的问题与生命的加强。在对德勒兹的概念和理念提供导读的同时,《导读德勒兹》还向学生们展示了他的著作是如何对文学文本提供新的解读方式的。因此,这本书对任何文学的学生来说都是一本必不可少的导读。
《中国哲学小史》是为中国哲学史奠定基础框架、指明方向的一部精华之作,通过接纳和吸收西方哲学的模式和方法,冯友兰从形而上学、人生哲学和方法论三个角度切入,系统地研究了孔子、墨子、孟子、老子、庄子、荀子等先秦诸子以及周濂溪、张横渠、二程、朱熹、陆象山、王阳明等宋明道学家的哲学思想,简洁而深刻,生动而详实。 此书为插图导读版,有趣的哲人形象,轻松的阅读指南,与冯友兰毕生的哲学思想一起跃然纸上。
《学术前沿:规训与惩罚(修订译本)》旨在论述关于现代灵魂与一种新的审判权力之间相互关系的历史,论述现行的科学一法律综合体的系谱。在这种综合体中,惩罚权力获得了自身的基础、证明和规则,扩大了自己的效应,并且用这种综合体掩饰自己超常的独特性。
本书初版于1663年,是斯宾诺莎生前用他自己的名字出版的唯一著作。本书包括两部分:《笛卡尔哲学原理》和附录《形而上学思想》。前者是采用几何学方式讲述笛卡尔哲学原理,后者是对一些重要的形而上学问题和概念分析说明的札记。
马云公开强烈推荐的智慧奇书! 本书包含300则浓缩智慧 囊括识人观事、慎断是非 提升自我、防范邪恶等为人处世之道 是公认洞悉人性和完善自我的智慧奇书 问世400年,畅销400年
本书提供了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清晰的关于鲍德里亚思想的关键面向的导览。作者将鲍德里亚的思考放置于他作品产生的社会和智识语境之中,并特别关注了正在行进中的后现代思想的叙事。 第1章探讨了乔治?巴塔耶的作品不但对试图从那时整个法国的主流 宏大 理论和哲学中脱离出来的法国思想家们有所帮助,而且对鲍德里亚从这些智识辩论中汲取能量来推动自己的思考也助益良多。 后面的篇章将探讨鲍德里亚最为人熟知的思想观念,并将根据它们的发展依次安排。我们将首先对鲍德里亚的理论文本进行研究,以衡量贯穿于他作品中的新技术的重要性;然后将是对被广泛提及的 原始 社会的探究,随后是对他早期作品中的马克思主义的作用的简要回顾。后面的章节是关于后现代主义和恐怖主义的部分,考察了诸如 超真实 等核心概念,这些概念已成为广为接受的
《中国哲学简史》精装本。《中国哲学简史》出版后,许多读者建议出版精装本,这样更方便读者阅读和收藏。本书是根据作者194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讲稿整理而成的,由涂又光依据美克米兰出版公司的版本翻译。本书以20万字的文字讲述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历史及有关问题,它打通了古今中外的相关知识,选材精当,文笔流畅,深入浅出,在有限的篇幅里融入了作者对中国哲学史的见解、对哲学问题的思考,是史与思的结晶,充满了人生的智慧与哲人的洞见,本书在世界各地有数种译本,一直是各大学中国哲学史的教材,也是一本了解中国思想文化的入门书,光有世界影响。对当今的读者,同样不失为教益极大的文化经典。
本书介绍了当代西方哲学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文地理学的影响,以及人文地理学为当代西方哲学提供的解释。作者把人文地理学看作是社会科学,主要研究社会生活中与空间和地方有关的方面。这种研究显然受哲学和方法论的支配,作者把影响当代英美人文地理学发展的哲学患潮归纳为实证主义、人本主义和结构主义三种,逐一介绍了它们各自所包含的多种哲学和方法论观点,讨论了它们的基本原理及其与人文地理学的关联。本书是作者另一本专著《地理学与地理学家一一1945年以来的英美人文地理学》的姊妹篇。 本书作为一部全面、系统、权威、及时且简明地介绍当代西方人文地理学思潮的学术著作,是地理学研究人员、地理系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了解当代西方人文地理学及其哲学基础的重要专著,亦可供从事和学习哲学、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的有
思想占据着我们生活的全部,无论我们做什么、有怎样的行动,其背后都是思想在起作用。思想精明而狡猾,它为了自己的便利常不惜扭曲真相,它因为追逐快感而常常作茧自缚。 在本书中,克里希那穆提告诉我们,全世界的人都承受着内在和外在的痛苦,包括焦虑、不确定、对孤独的彻底投降,以及不安全、羡慕、贪婪和悲苦,这些都来自我们的思想。只有当我们可以清晰地、毫不扭曲地看到这些,我们才能洞悉自己内在的潜能,构建起积极的信念。
本书作者认为,从德国古典哲学,经由马克思和卢卡奇,再到法兰克福学派这一批判理论传统,与反思现代性前提基础的另一批判理论形式,二者分别基于 先验性 和 经验性 的立场而呈现为互相撕裂的状态。基于这一架构,马克思、哈贝马斯和霍耐特的理论似乎都存在缺陷。为此,如何从 经验性 的参与者立场出发,挑战 先验性 系统对于主体间性的 座架 ,便成为反思批判理论规范内容的关键所在。
作者以巴特的主要思想为脉络,将对巴特个人著述的讨论与时代背景相结合,一一介绍并分析了巴特的主要作品。可以说,巴特的著述生涯几乎反映了当代文学及文化理论的变迁史。从马克思主义到结构主义、符号学,从结构主义到文本性,从文学文本到日常之物如服饰、广告、电影剧照,从戏剧到音乐、摄影,从追随前辈们的理论足迹,到最终摆脱理论、自成一格,巴特作为理论家和作家,不断地推陈出新,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遗产。值得注意的是,本书对重要的哲学术语的解释,通俗易懂,辅以实例,极大地方便了读者更好地了解相关的背景知识。
从1968年到1978年,威尔 杜兰特曾几次在接受采访时提及自己正在写一本名为《落叶》的书。他说:这是一本不太严肃的书,是我对政府、生命、死亡与信仰的思索,我简单、公正但并不地回答了所有重要问题。不过在杜兰特逝世之后,包括他的后人在内没有一个人知道《落叶》的存在。直到2013年,这部手稿才意外重见天日。 应读者要求,在人生的后阶段,杜兰特将他对 从青春到老年,宗教与道德,以及性、战争、政治与艺术 等问题的思索,化作了片片落叶回馈世人。《落叶》是杜兰特个人的书写,是他倾注六十余年心血,深研哲学、宗教、艺术、科学与世界文明所精粹出的后的智慧之语,回应了人类存在的全部重要哲学问题。杜兰特在哲学和历史方面的精深造诣,使得这些简洁而微妙的思索 真正通俗而有价值 。
本书是对《哲学研究》这部经典哲学著作的导读,其章节安排完全对应于《哲学研究》的结构,作者对维特根斯坦的论述思路做了细致地剖析,提示了各个章节的重点段落,并一一做了深入浅出地阐发。作者希望读者不要盲目顺从于维特根斯坦的哲学观点或按照他所提议的方式去做哲学,而是要与这些观点做批判性的交锋,努力地区别和提取他对我们的哲学知识做出贡献的理论,而这才是我们接触这部著作应该有的态度。
《生命的真谛》是关于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的导读,并对唯意志主义哲学观做了简要介绍 像书名所表示的那样,叔本华将世界分为两个部分,即意志的世界和表象的世界。不可见的意志是世界的本质,可见的表象世界则是意志派生出的虚幻的部分。全书分为三个部分,部分介绍叔本华的生平事迹,第二部分对叔本华作品《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的哲学思想做了提纲挈领的介绍,第三部分阐述了他对尼采、维特根斯坦和王国维的影响。全书意在揭示叔本华的哲学是西方甚至整个现代人类的奠基性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