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史(增补修订版)》是弗兰克·梯利在康奈尔大学教书时编写的教材;出版于1914年,书一经出版,立即被哲学界奉为名著。在这之前,无论中西方,鲜有像样的哲学史专著,即使大学里的哲学系也是为各家哲学流派所控制,很少讲授现代意义的哲学史课程。可以说梯利的这本书开创了哲学史教育的新局面,提供了哲学史编写的范本。在它以后,卷轶繁多的哲学史才开始陆续出现。我们读这本书,是因为梯里开创了一门学科――以前的哲学史类书籍,充其量只是“历史上的哲学”,只是罗列了历史上的一些哲学家,以及他们提出过的观点,至于他们的内在联系,着墨不多。梯利的难能可贵之处在于,他认为哲学史必须力求把每一种宇宙观放在它适当的背景中,把它看成是整体的一部分,把它同它过去、现在和将来,文化的、政治的、道德的、社会的和宗教的
本书是一部西方哲学史,在英美各大学,均被采用为教本。此书主要分为三部分:希腊哲学、中古哲学和近代哲学。其中“1860年后欧美哲学的发展”则为哈佛大学柏雷教授的续笔,原书只写到叔本华为止。全书的行文饱满厚重,语言浅显易懂,上下文衔接自然流畅,全书渗透着作者本人对历史上的哲学家及其思想的深邃理解,散发着作者本人独特的哲学思考韵味。本书对于我们更好的理解西方哲学传统有着很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艾尔弗雷德·韦伯(Alfred weber,1868—1958)是德国著名的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和文化理论家。他的作品对现代经济地理学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像他的哥哥马克斯·韦伯一样,艾尔弗雷德·韦伯首先作为一名经济学家开启他的学术生涯,而后则成为一名社会学家。他的主要作品有《工业区位论》(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
陈修斋先生(1921-1993)是我国著名的西方哲学史家、莱布尼茨哲学专家和杰出的翻译家。他“在数十年的哲学生涯中,治学严谨,学贯古今,博识强记,孜孜不倦,善于博采众长,长于开拓创新,在我国西方哲学史、尤其是莱布尼茨哲学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众所公认的巨大成就,是新中国西方哲学史学科的奠基人之一。 陈修斋先生不仅是一位“哲学史家”,而且也是一位“哲学家”。我国当代的亚里士多德专家和哲学思想家、陈修斋先生生前挚友汪子嵩先生在一篇纪念性的文章中曾经强调指出:“修斋是一位哲学史家,也是一位哲学家。”他给出的理由主要有两条。一是因为陈修斋先生“不但从纵的方面”研究哲学史,而且“又从横的方面”研究哲学史,“将当时哲学家争论的一些根本问题,如理性和经验、思维和存在、一般和个别、身心关系,以至真理标准等
《劳特里奇哲学史》第二卷对公元前4世纪中叶到公元5世纪--即从伯拉图去世到基督教哲学开始--用希腊文和拉丁文写作的哲学家们的工作进行了全面的考察。 书中有五章专门论述亚里士多德和漫步学派,三章讨论希腊化时期的主要学派--伊壁鸠鲁学派,斯多亚学派和怀疑派,两章研究数学和生物学家们的论证,另外用一章来考察新伯拉图主义和奥古斯丁。 书中附有历史年表,专业技术术语的名词解释和广泛的参考书目。该书对波拉特之后的古典哲学家们的方法和成就进行了一种综合性的和可读性强的考察和分析。
《思想的想象——图说世界哲学通史》是一部的哲学史普及读物,囊括了从公元前7世纪直至当代的世界哲学发展历程,除了西方哲学思想外,印度哲学、近东哲学、中国哲学等世界哲学的主要分支都被包括在内,由此体现了破除“西方中心主义”的宏阔视野和海纳百川的丰富内涵。除了对东西方不同历史时段重要哲学思想的精当梳理和解读外,本书还收录了对哲学大师经典著作和话语的摘录,还有哲学大师本人的简单传记和作品目录。当然,之所以名之为“图说”,是因为本书图文并茂的生动形式,本书中的图片,不仅包括哲学家的肖像,更有他们所处时代以及后人所作的最有代表性的艺术作品和其他图像资料,这些图片一方面以具象的方式诠释哲学思想,一方面烘托、渲染了每种哲学思潮得以产生的活生生的时代背景,这种以图说史的方式在哲学史读物当中还是
本书将中国哲学发展的阶段分为哲学原创期的先秦百家哲学,哲学发展期的汉唐儒释道三教哲学,哲学造极期的宋元明清理学,哲学延续期的中西会通的近代哲学和融突创新的现代哲学,彰显了中国哲学逻辑发展整体过程和特色,回应了中国哲学在当前所面临的冲突,度越了所谓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本书提出了中国哲学创新的三个标志,即核心话题的转换、人文语境的转变和诠释文本的转换。由先秦和道德之意、两汉的天人之际、魏晋的有无之辩,随人文语境的转变,体现了每个时期的时代精神,核心话题所依榜的诠释广西也由“五经”、《公羊春秋》、“三玄”、佛经到“四书”,最后落实到与时谐和垢和合学创新使命。
本书是冯友兰于1928年到清华大学讲授中国哲学史期间所写(1931年、1934年分别完成《中国哲学史》上、下册,后作为大学教材)该书以“释古”的态度来写中国哲学史,得到了陈寅恪、金岳霖这两位审阅人的高
《思想的想象——图说世界哲学通史》是一部的哲学史普及读物,囊括了从公元前7世纪直至当代的世界哲学发展历程,除了西方哲学思想外,印度哲学、近东哲学、中国哲学等世界哲学的主要分支都被包括在内,由此体现了破除“西方中心主义”的宏阔视野和海纳百川的丰富内涵。除了对东西方不同历史时段重要哲学思想的精当梳理和解读外,本书还收录了对哲学大师经典著作和话语的摘录,还有哲学大师本人的简单传记和作品目录。当然,之所以名之为“图说”,是因为本书图文并茂的生动形式,本书中的图片,不仅包括哲学家的肖像,更有他们所处时代以及后人所作的最有代表性的艺术作品和其他图像资料,这些图片一方面以具象的方式诠释哲学思想,一方面烘托、渲染了每种哲学思潮得以产生的活生生的时代背景,这种以图说史的方式在哲学史读物当中还是
《中国哲学简史》原名A Short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是冯友兰先生于1947至1947年在美国宾夕凡尼亚大学讲授中国哲学史课程的英文讲稿。该书在世界范围内都影响巨大,是迄今为止西方人了解、研究中国哲学的书,是世界各地许多大学教授中国哲学课程的教材。本次收入”国民阅读经典”丛书的《简史》,采用赵复三先生的中文译本。
“哲学史方法论”是武汉大学哲学系三十年来的传统课程,由武汉大学哲学系的老前辈萧萐父、陈修斋、杨祖陶等人创立。该课程的学术信念是,按照德国古典哲学的传统,把哲学史和哲学看作是一致的(即历史和逻辑一致),在哲学史中寻求哲学规律,在哲学中奠定哲学史的根基。本书是在邓晓芒先生主讲本课程的录音基础上整理而成的,原来的课程是十六讲,但由于篇幅、录音设备及其他的原因,此处有两讲内容未能收入,故成“十四讲”。在本课程中,邓晓芒先生对苏格拉底和孔子的言说方式进行了比较,提出了苏格拉底以追问的方式进行学理式的辩论,而孔子以圣人的姿态用情感的方式进行辩论,并且这两种方式决定了中西文化的不同的观点。作者对中国百年西方哲学研究中实用主义偏向的检讨,中国百年西方哲学研究中十大文化错位的阐述,其中贯穿了
蔡仁厚教授是蜚声海内外的国学大师,儒学大家,知名哲学家。《中国哲学史大纲》是蔡教授多年来对中国哲学发展历程不断思考的一个结晶。全书共分5卷。1、2、4卷以人物为主题,详细地阐述了从百花齐放的先秦时期到宋明理学时期中国哲学的历史演变,在第3卷中,作者向我们展示了隋唐时期,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以及佛教与中国各个学派的融合。第5卷简要地介绍了明清时期中国儒学与西方哲学的碰撞与交融。作者以史为基础,以观念性与理论性为特色,既阐述了中国哲学思想各个学派之间的相融与消化,在开与合之间不断地发展,又比较了中西哲学的异同。本书为关注中国哲学发展的读者,提供了的参考。
本书将中国哲学发展的阶段分为哲学原创期的先秦百家哲学,哲学发展期的汉唐儒释道三教哲学,哲学造极期的宋元明清理学,哲学延续期的中西会通的近代哲学和融突创新的现代哲学,彰显了中国哲学逻辑发展整体过程和特色,回应了中国哲学在当前所面临的冲突,度越了所谓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本书提出了中国哲学创新的三个标志,即核心话题的转换、人文语境的转变和诠释文本的转换。由先秦和道德之意、两汉的天人之际、魏晋的有无之辩,随人文语境的转变,体现了每个时期的时代精神,核心话题所依榜的诠释广西也由“五经”、《公羊春秋》、“三玄”、佛经到“四书”,落实到与时谐和垢和合学创新使命。
《百年经典学术丛刊:中国古代哲学史》是《中国哲学史大纲》的上卷,作者首先明确什么是哲学和哲学史,接着指出哲学是学科的任务,并提出一整套哲学史史料学的基本规范,详细论述了先秦哲学的基本思想。《百年经典学术丛刊:中国古代哲学史》是步借鉴西洋哲学方法写作的中国哲学史,乃中国哲学史学科建设的奠基之作。
本书是《中国思想通史》系列之一,本书主要包括:汉代社会与汉代思想、汉初百家子学的余绪及其庸俗化的倾向、董仲舒功羊春秋学的中世纪神学正宗思想、司马迁的思想及其史学、西汉中叶的社会危机和社会批判的思想、两汉之际的思想、汉代白虎观宗教会议与神学思想、王充的无神论和唯物主义思想、两汉经今古文学之争论、汉末统治阶级的内江与清议思想等内容。
本书将中国哲学发展的阶段分为哲学原创期的先秦百家哲学,哲学发展期的汉唐儒释道三教哲学,哲学造极期的宋元明清理学,哲学延续期的中西会通的近代哲学和融突创新的现代哲学,彰显了中国哲学逻辑发展整体过程和特色,回应了中国哲学在当前所面临的冲突,度越了所谓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本书提出了中国哲学创新的三个标志,即核心话题的转换、人文语境的转变和诠释文本的转换。由先秦和道德之意、两汉的天人之际、魏晋的有无之辩,随人文语境的转变,体现了每个时期的时代精神,核心话题所依榜的诠释广西也由“五经”、《公羊春秋》、“三玄”、佛经到“四书”,落实到与时谐和垢和合学创新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