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冯友兰于1928年到清华大学讲授中国哲学史期间所写(1931年、1934年分别完成《中国哲学史》上、下册,后作为大学教材)该书以“释古”的态度来写中国哲学史,得到了陈寅恪、金岳霖这两位审阅人的高度评价,被称为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奠基之作。冯友兰北大哲学系毕业,又赴美师从杜威。他站在中西方、传统与现代的交汇处,用西方的哲学概念、系统地运用新方法来重构中国哲学:分子学时代-经学时代上下两编,从孔子到康有为,架构起中国两千多年来清晰的中国哲学发展脉络,把中国几千年来伟大的思想一一展现于世。是一部具有现代意义的中国哲学史。
《何炳棣思想制度史论(精)》收入何炳棣先生有关思想制度史方面的论文十五篇。这十五篇论文除了《北魏洛阳城郭规划》和《美洲作物的引进、传播及其对中国粮食生产的影响》两篇外,其他十三篇都发表或完成于20世纪90年代以后,反映了何炳棣先生自明清经济制度史向中国思想史的治学志趣的转向。何先生认为,经济制度史是龙的骨架,思想史是龙的眼睛,何先生很后二十多年,就是在完成“画龙点睛”的学术转向。书中所收每篇论文都反映了何炳棣先生以扎实考据见长的学术功力。
汉斯·约阿西姆·施杜里希所著的《世界哲学史(靠前7版)》讲述了公元前两千多年至今的哲学思想史,既有婆罗门教、佛教、儒家、道家等东方思想,也涵括了从古希腊罗马哲学、中世纪哲学一直到当下的存在主义等西方流派。当然,它不可能穷尽所有的思想,更没法解答一切疑问,但通过把其中那些很杰出的成果,那些关于人生很根本问题的回答,以简洁有力的方式传达出来,让我们得以穿透漫长的时空,从这些心灵中汲取养分和勇气,去追寻自己的答案。我们将会发现,四千年来,从古印度的无名作者到哲学巨擘康德,从中国到欧洲,对何以为人、何为良好生活的追问从来没有停止过。
我们着手编写的是一部预定为四卷本的古代希腊哲学史。编写这样多卷本的断代西方哲学史,在还是次尝试。我们打算怎么写,写成一部什么样的哲学史?必须先简单谈谈我们对哲学史的一些看法。 哲学史,顾名思义就是哲学发展的历史。古代希腊哲学史是西方哲学开始产生和早期发展的历史。它是人类认识历史的一部分,在人类认识史特别是西方文化发展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我们就是想将这一部分人类认识的历史写出来。人类的认识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从总的方向说,认识是往前进的,从简单到复杂,从幼稚到成熟,从比较不正确到比较正确。但是发展的情况又是错综复杂的,在前进过程中往往出现曲折反复倒退。哲学的发展过程也是如此。我们写哲学史就是要写哲学认识的这种发展过程。 这点看法本来可以说是哲学史的应有之义,凡是写哲学史的
史怀哲一生中有关哲学和伦理学的著作颇丰,特别是他提出的对生命的敬畏(Ehrfurcht vor dem Leben)的概念至今在哲学以及伦理学领域内仍然占有重要的地位。本书将使人们对于史怀哲及其思想宝库有更加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对于我们了解以及重构史怀哲思想体系的大厦显然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中国思想以及思想史的研究来看,史怀哲的这本《中国思想史》也是一家之言,是在特定时期,特定的动机下,对于中国思想及其发展史的一种独到解读,它必然能够丰富中国思想史的宝库。
《中国哲学史三十讲》立足于文献基础与出土材料,是近数十年学界重新改写中国哲学史的极重要新作。其观点深刻而新颖,纲领清晰,论证翔实,文字流畅。补充了孔孟间百年阙佚的儒家早期性论、老庄心灵哲学一系外的黃老道家思想;摆脱儒家本位,对墨家、法家思想意义,予以重新评价;以全新角度探索、揭橥汉代与清代思想价值;综论民国以来的现代新儒学。《中国哲学史三十讲》作为台湾地区广受赞誉、影响极大的中国哲学史新著,因其重要学术价值,于2009年被台北“国立编译馆”评选为英译出版重要著作,英文全译本(Thirty Chapters o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即将问世。
《何炳棣思想制度史论(精)》收入何炳棣先生有关思想制度史方面的论文十五篇。这十五篇论文除了《北魏洛阳城郭规划》和《美洲作物的引进、传播及其对中国粮食生产的影响》两篇外,其他十三篇都发表或完成于20世纪90年代以后,反映了何炳棣先生自明清经济制度史向中国思想史的治学志趣的转向。何先生认为,经济制度史是龙的骨架,思想史是龙的眼睛,何先生很后二十多年,就是在完成“画龙点睛”的学术转向。书中所收每篇论文都反映了何炳棣先生以扎实考据见长的学术功力。
《中国哲学史三十讲》立足于文献基础与出土材料,是近数十年学界重新改写中国哲学史的极重要新作。其观点深刻而新颖,纲领清晰,论证翔实,文字流畅。补充了孔孟间百年阙佚的儒家早期性论、老庄心灵哲学一系外的黃老道家思想;摆脱儒家本位,对墨家、法家思想意义,予以重新评价;以全新角度探索、揭橥汉代与清代思想价值;综论民国以来的现代新儒学。《中国哲学史三十讲》作为台湾地区广受赞誉、影响极大的中国哲学史新著,因其重要学术价值,于2009年被台北“国立编译馆”评选为英译出版重要著作,英文全译本(Thirty Chapters o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即将问世。
《希腊哲学史》原定为四卷本,卷论述苏格拉底以前的哲学,主要是古代希腊的自然哲学思想,第二卷论述智者、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哲学,均已出版。现在第三卷全部论述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并简单介绍早期漫步学派的情况。 在西方哲学发展史中,亚里士多德是一位承上启下的的思想家。他概括和发展了以前的自然哲学和由苏格拉底、柏拉图奠定的理性主义传统,将哲学和科学区分开来,从而开创了形而上学、本体论以及逻辑学、自然哲学、物理学、天象学、动物学、心理学、伦理学、政治学、修辞学、诗(艺术)学等学科的独立研究。对两千多年来西方文化的发展起了无与伦比的作用。
《牛津西方哲学史》是一部具有性和综合性的单卷本哲学史,充分体现了牛津版思想史著作的特点。该书包括古代哲学、中世纪哲学、从笛卡儿到康德的近代哲学、康德之后的欧洲大陆哲学、从密尔到维特根斯坦的分析哲学以及西方政治哲学。其作者皆为的哲学史家,以清晰精练的文笔,深入浅出地勾勒了博大精深的西方哲学的历程和重要思想。与充斥着“柏拉图说……”、“康德说……”的常见叙事方式不同,本书着重严格而清晰的分析,对厌倦了教科书式的表述方式的读者来说是相当有益的读物。无论是对思想史感兴趣的普通读者,还是专业学者,都会从中汲取到知识和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