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书是著名学者冯友兰的重要代表作。是自1980年以来,耗时十余年完成的“哲学思想新编”。全套书内容分为七册,以时代思潮为纲,以说明时代思潮为主,将中国哲学史划分为七个时代思潮:先秦诸子、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道学、近代变法、现代革命。体量庞大,广博而不芜杂,严谨而又生动,达到了文与质、博与约的统一。书中着重探讨了中国哲学中的精神境界学说,更使得本书具有探究人类精神发展史世界意义。本版收录全七册内容,分为上、中、下三卷本,配有中央编译局研究员薛晓源博士手绘的中国古今著名哲学人物画像102幅,立体展现中国哲学史及哲学家的风采。
本卷所考察的是中国古代哲学与知识的关系,这既包括知识对哲学的影响,也包括哲学对知识的影响,因此涉及哲学与科学共同使用的观念、概念及思维、方法,此外还涉及知识、理性与神秘主义的关系。叙述分六个时期:原始与三代、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与隋唐、宋元、明清。在此期间,涉及自然、知识或科学的观念、概念与思想从无到有,然后蔚为大观,其中仅概念就包括:类、象、数、阴阳、五行、气、宜、因、地、时、天、天人、天象、天数、天道、道、中、和、象数、力命、故、理、穷理、格物、致知等等。这些概念普遍是中国哲学的基本范畴,但它们大多数正是在知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本书以六朝美学与汉代美学、六朝美学与隋唐美学的关系论述为起止,从六朝美学与社会背景、六朝美学与人的意识发展等方面阐释六朝美学,详解 妙 言意 丽 气韵 等重要美学范畴,并分门别类地论述了六朝绘画、书法、乐舞、雕刻、园林、青瓷、陶俑、文学美学的具体情况,细致地展现了六朝美学面貌。
任何理论的形成都不能离开时代背景和思想境遇。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形成,是历史逻辑与思想逻辑的内在统一。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尤其是在国际视域中审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流变,展开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学科反思和方法论检讨,不但有助于在理论自觉中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本真精神的时代表达,而且有助于在建构当代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实践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创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不竭的思想资源。为此,孙麾、丰子义主编的《经典与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针对当代世界发展的新形势和当代中国发展的新问题,围绕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经典与当代 主题展开讨论,旨在深刻阐释马克思经典文本的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进一步增强理论自信,不断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当代研究。
清代哲学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清初、清中叶与鸦片战争前后三个阶段。其中清中叶时期的哲学,即学术 所说的乾嘉时代的哲学,为清代哲学的典型形态。而清初与鸦片战争前后的哲学,均属于清代哲学的过渡阶段。 本书认为,清初哲学在哲学性质上属于“后理学时代”的哲学。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等人的哲学思想,基本上是以宋明哲学批判者的姿态出现的,他们的哲学命题、范畴概念主要都来自于宋明理学,但往往是以反命题的形式出现的,有些范畴、概念的具体规定与内涵是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后理学时代” 重要的三位哲学家都是气一元论的哲学家。 本书认为,乾嘉时代的哲学以“道论”为其形上学,以“人文实证主义”为其方法论,经学家戴震与史学家章学诚是该时代哲学的两面旗帜。戴震开创了中国古典哲学的语言学转向,章学
两千多年儒学发展有一主一辅两条线索,主线是道德践行,辅线是道德存有。前者的主题是人如何成德成善,内部有一个“一源两流”的奇特现象,其中“一源”指孔子,“两流”分别指以孟子、象山、阳明为代表的仁性之流,以及以荀子、伊川、朱子为代表的智性之流。后者的主题是道德之心如何影响天地万物,使其成为存在。 两条线索有一个复杂的互动关系。道德践行之主线决定人成德成善,有了道德的人会以善的眼光看待天地万物,从而产生道德存有之辅线;道德存有之辅线形成后,染有道德色彩的天反身又成了道德的形上根据,从而大大加强了道德践行之主线的力量。 儒家生生伦理学在这个谱系中有自己的定位:就主线而言,它不再局限于心学的立场,而是回到了孔子之“—源”,以聚合“两流”;就辅线而言,它不再以天讲人,而是以人
《德国哲学》是由湖北大学哲学学院、湖北省哲学学会主办的专门研究德国哲学及相关问题的学术性刊物,1986年至2001年由张世英先生任主编,洪谦先生、贺麟先生和熊伟先生为顾问,对推进中国学术界关于德国哲学乃至整个外国哲学的研究做出了积极而卓有成效的贡献。《德国哲学》为CSSCI(2023-2024)收录集刊,现任主编为邓晓芒、舒红跃。《德国哲学》创办30多年来的历史比较完整地记录了中国当代学人研究德国哲学的历程和成绩,国内从事外国哲学特别是德国哲学研究的主要专家学者都曾在《德国哲学》发表自己的重要论文,刊物也为年轻学子提供了发表学术成果的窗口,培养了一大批从事德国哲学和西方哲学研究的学术新秀,起到了学术传承的作用,对推进德国哲学乃至外国哲学研究做出了积极贡献,在中国乃至外国哲学界都产生了广泛而重要的学术影响。
杨天石先生早年研究中国哲学,对泰州学派、王阳明、朱熹等深有研究。本书收录杨先生已出版的《朱熹及其理学》《朱熹学术思想四论》《王阳明及其心学》以及研究旧时所称“王学左派”的《泰州学派》等四种著作,并附录其曾写过的关于儒学、佛学和思想史的文章,本书对“理学”和“心学”的分歧发前人之所未发,对“泰州学派”的评价也完全不同于前人,是一部集合作者多年哲学研究成果和心得的学术作品。
本书通过比较出土本《老子》(郭店《老子》、马王堆《老子》、北大简《老子》)与通行本《老子》(王弼本、河上公本等)之异同,广泛吸收中、日学者研究成果,对涉及老子其人和《老子》一书的许多问题做了新的探讨。《老子》的作者、成书、思想等,因这本《问道——〈老子〉思想细读》而一一得到澄明。
《剑桥文艺复兴哲学史》由剑桥学派代表人物昆廷·斯金纳和文艺复兴研究巨擘查尔斯·施密特共同主编,是一部全面论述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哲学的综合性文集。多位撰稿人皆是相关学术领域里的重量级人物。本书是深入了解与研究文艺复兴时期思想与文化不可绕过的重要著作,亦是英语学界首次对庞杂的研究文献进行综合梳理,以飨读者的成果。 全书按哲学分支而非哲学家或学派来安排组织,共分三个部分23个章节,内容涵盖文艺复兴的历史背景、逻辑与语言、自然哲学、道德哲学、政治哲学、心理学、形而上学、知识论以及修辞等各个方面。编者从文艺复兴哲学自身的具体历史语境出发,以其自身话语来呈现文艺复兴哲学不同侧面的内在发展,勾勒这一时期哲学的主要面貌与特征。
哲学史有各种的写法。有的专讲狭义的哲学,有的着重讲哲学家的身世及其所处的政治社会环境,有的着重讲哲学家的性格。“各有千秋”,不必尽求一致。我生在旧邦新命之际,体会到一个哲学家的政治社会环境对于他的哲学思想的发展、变化有很大的影响。我本人就是一个例子,因此在《当代中国学术精品哲学:中国哲学史新编(套装全三册)》里边,除了说明一个哲学家的哲学体系外,也讲了一些他所处的政治社会环境。这样作可能失于芜杂。但如果做得比较好,这部《新编》也可能成为一部以哲学史为中心而又对于中国文化有所阐述的历史。如果真是那样,那倒是我求之不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