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修身法理》是一本关于儒学和禅学的学术专著。儒学和禅学皆涉及心性修养,而证悟是儒禅圣修的精深学问,是传统文化中“功夫论”范畴,《传统修身法理》把证悟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证悟学的来龙去脉、发展历程、证悟机理等专业知识做了系统全面的说明,旨在使初学者对证悟这门学问有个全面了解。
年老是个深触人心的经验,带领我们发掘出丰富的生命宝藏。——卢云如果没有老人存在,我们或许会忘记自己也正迈向年老。年长者是我们的先知,提醒我们年老是所有人共同的历程,有生命的奥秘在其中向我们彰显。卢云与葛福尼在本书中教导我们,如何用盼望、幽默、愿景及温柔,将老化转化成一条通往光明之路。关顾老人首先是迈向自我之路,意即正视正在老去的自我。当我们除去出于防卫而刻意划分的年老与年轻之别后,就能共同承受年老的担子,双方得以在“各自的人生历程”中共同成长。关顾老者也意味着持续不断地拒绝将意义附加于成绩、学位、地位或报酬上,而是鼓励人不断地接触内在的自我,发掘出丰富的生命宝藏。本书是为你、为我,为每一个迈向年老的人而写。一本有益世人心灵生活的佳作,将是众人的喜乐源头。
与人的身体一样,一个人的人生境界总是伴随着他(她)的一生,而无论容颜如何改变,人生道路如何坎坷,人生命运如何波折。无论在何种境遇下一个人始终能够拥有和自主把握的是他(她)的人生境界,即他(她)心灵感通的意义域和价值世界,以及他(她)对于人生的态度,乃至他(她)的外在气象,等等。
在电影理论研究的视域中,德勒兹的重要贡献在于他用哲学的方法回应了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所产生的新的感知方式与美学力量。他的研究既不同于以巴赞为代表的现实主义美学、解释学角度的电影研究,也不同于以麦茨为代表的语言学、精神分析学角度的研究德勒兹既不是从现象学为导向的角度阐释电影本体,更拒绝将电影影像以语言学方式进行组合分析。
博士生导师是我国当代学术界的一批精英,他们之中的佼佼者,以其丰富的人生经历,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和天赋才能,静守书斋,破读典籍,“焚膏油以继晷,独兀兀而穷年”,在各自从事的领域里卓有建树,其造诣渐臻纯青,在学坛颇有影响,甚至名及海外。但是,他们的成就却少为普通读者所知晓。所以,让高雅的学术走出殿堂,甚为必要。然而,博士生导师的专著和大块文章,多以思辨的深刻、逻辑的严密和旁征博引而著显,难为一般读者所理解。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便捷自由的阅读渐成时尚,让学者的思想、智慧与读者的需求近距离链接,成为我们策划本书系的初衷。与其他学术著作不同的是,本书系多由博士生导师们将自己几十年的文章、专著予以检索,把其中那些虽时过境迁但仍有思想洞见、亦富辞采的文字截取而成。这些文字经过了岁月的淘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