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是尘埃里开出的花朵》从心理咨询师的视角,以咨询的形式分别从工作、婚恋、孩子、家庭、癌症、死亡、生活七个方面,展现出人们遇到的常见的心理问题,并通过对话和沙盘游戏的方式,描绘了痛苦的出现、存在和消失的动态过程。故事让读者体会到:以勇气在痛苦中前行,才是生活的真心英雄。本书主要采用后现代心理学的叙事疗法,去倾听故事,改写故事、疗愈生命。
本书主要从哲学语言的视角着重探讨了哲学语言对于哲学思维及其思维方式的形成与发展的或导向作用,并阐述了不同的哲学思维方式发展的脉络和由于语言的逐步“融合”也促使哲学思维方式走向“融合”的趋势。其中论证了语言与哲学的关系,语言是哲学的原点,哲学语言的特性,不同的哲学语言对于不同的哲学思维方式的导向作用,以及哲学语言与哲学思维的实践基础和历史性等问题。 本书以语言作为把握哲学思维方式的一个“途径”。提出了“哲学语言对于哲学思维的导向论”。通过对这一问题尝试性的探讨,拓展了语言与思维关系的研究,也为哲学思维的运行、发展以及不同类型哲学思维方式的形成等方面的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思路。
人类的智慧通过语言积淀下来。我们通过语言描述现象的同时,其实也在通过语言感知现象。由此,现象就与词语交织在一起,构成世界的境域。本书从日常语言出发,从哲学的角度对其加以阐释,试图挖掘出“词语”之下的“现象”。作者常年从事西方哲学的研究,在本书中,通过对某些概念诸如“寂寞”“人”“希望”等词的分析,深入挖掘了习见的概念之中未被我们发现的深意。每一篇文章后配有相关主题的短诗,含义隽永,搭配的摄影小品也很值得玩味。
本书是语言哲学较晚期重要人物万德勒的一部代表著作。万德勒是最早熟习乔姆斯基语言学的哲学家之一,充分运用了现代语言学的手段来讨论语言哲学问题;本书鲜明地反映了万德勒的特点。这本书分为七章,章讨论语言学是否能帮助哲学,作者的回答是肯定的。从第二章到第七章,每一章考察一组语言现象,考察时借用了现代语言学的工具,得出的则是具有哲学意义的结论。这些考察本来曾作为论文陆续发表,作了些修改后此书。我们通过对语言现象的经验考察认识到一些规则,这是语言学家的工作。这些规则是约定的,因此是偶然的;但一旦认定这些规则,我们就可能获得某些基于这些规则的先天真理,而认识先天真理是哲学家的事情。
不知不觉间,我们已经站在21世纪的地平线上。回眸20世纪,我们或许可以说,没有一种学说像马克思的学说那样,对现实历史和人类生活产生了如此巨大而深刻的影响。不管人们对此如何评价,这种影响的存在却是一个不容争辩的事实。如果说,马克思的学说在上个世纪所遭遇到的攻击、曲解、辩驳和争论比任何其他学说都来得更频繁、更尖锐,那么,这并不意味着其影响的递减或削弱,恰恰相反,它倒是印证了这种学说的当代意义的自我揭示和确证。事实上,一些敏锐的思想家(其中也包括那些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家)早已非常强烈地感受到马克思思想对当代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所具有的重大而根本的意义。法国哲学家萨特在《辩证理性批判》一书中声称,马克思哲学乃是当代“不可超越的哲学”,而这种哲学的不可超越性正在于,“只要产生和掌握一种哲学并受
本书主要从哲学语言的视角着重探讨了哲学语言对于哲学思维及其思维方式的形成与发展的或导向作用,并阐述了不同的哲学思维方式发展的脉络和由于语言的逐步“融合”也促使哲学思维方式走向“融合”的趋势。其中论证了语言与哲学的关系,语言是哲学的原点,哲学语言的特性,不同的哲学语言对于不同的哲学思维方式的导向作用,以及哲学语言与哲学思维的实践基础和历史性等问题。本书以语言作为把握哲学思维方式的一个“途径”。提出了“哲学语言对于哲学思维的导向论”。通过对这一问题尝试性的探讨,拓展了语言与思维关系的研究,也为哲学思维的运行、发展以及不同类型哲学思维方式的形成等方面的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思路。
本书主要探究的是意义构建的一个核心组成部分,即连接心理空间的种种映现。本书指出,语言和思维组织方式的重要特征之一是,认知运作从根本上讲是统一的,其应用的范围非常广泛。书中关注的认知运作包括跨空间映现、可及和扩散原则、通过视角和焦点转换而进行的空间追踪、匹配、结构投射和概念整合等。同时,本书认为,语言并非是对这些运作的编码,而是在语境的作用下提供极少的线索和提示来唤起这些认知构建。本书是认知语言学领域的一部重要的经典著作,适合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认知科学等相关专业的学习者和研究者阅读参考。
马丁·海德格尔是20世纪德国具有魅力的思想家。他一生运思逾半个世纪,著作等身,其全集已被辑成102卷(根据全集编委会2000年计划书)。这里译出的《在通向语言的途中》系海德格尔全集之第十二卷,是海氏后
《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思想研究英美语言哲学概论》上半部分是对其后期哲学思想的研究。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是现代西方最的哲学家之一,影响甚大,不仅受到英美分析哲学家白赞扬,而且受到欧洲大陆一些人本主义或后现代主义哲学家的推崇。近10多年来,语言哲学在我国哲学界、语言学界和逻辑学界都受到许多学者的重视,迄今已发表了一些论著,或者评述个别西方哲学家的语言哲学观点,或者探讨语言哲学的某些具体问题。《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思想研究英美语言哲学概论》下半部分试图以语言哲学的基本问题为纲,按历史顺序阐述.和评论英美哲学家对这些问题的看法。
本书详细介绍了作者运用动机理论,对来华长期进修生汉语学习动机进行实证研究的具体案例,理论支撑稳妥,调查设计合理、完备,方法科学、缜密,是作者动机问题的研究一次实践。通过周密的调查与数据分析,展现了国籍、年龄、性别、汉语水平以及学习汉语时间长短不同,学生的学习动机均有所不同。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依据学生不同的学习动机特点,使用不同的策略,分别维持或促进其学习动机,提升汉语水平。
本年谱广泛搜辑近代佛教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印光大师的著作、书信、事迹报道和四众弟子的纪念文章,事实求是地提供大师从出生到圆寂之间读书、出家、参学、潜修、弘法、慈善救济的系年史料。特点是注重记述体现大师道风的事迹和大师关于净土教义的法语。为研究印光大师一生弘化的历史以及近代佛教史特别是净土宗历史提供史料,为研究印光大师的佛教思想、儒教思想特别是净土思想提供参考,为学习和研究印光大师文钞者亲大师懿范、入净土妙门提供助缘。本书开头部分为印光大师概述3万余字,主要内容包括印光大师略传、印光法师的道德和道风、印光法师佛学思想概述、印光大师对近代佛教的贡献,各界都印光大师的评价以及大师的影响。年谱正文按照年代分为从出生到出家前、北方潜修和参学时期、普陀山潜修时期、出世弘法至移锡报国前、报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