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章撮其大意说之。疑难处释之,其原自明白无需解释者,略之。析理参以《周易》及先秦古说,不废《庄子》;偶见颇同西洋哲学者,标出之,意在点染以时代精神;无所发挥,盖非论老子哲学也。 隶事,多取《春秋传》,间有取后世者,皆历史大事。音义多本之《尔雅》《诗序》《说文》等,以古字义解古文义,亦时有涣然冰释,怡然理顺者。要之,求以至简洁浅显之文字,解明书中之义理,恰如其分,适可而?止。
证道歌,是永嘉大师把一生修行佛教的心得,用诗歌的方式和盘托出。《证道歌》是玄觉祖师写的,他出生于永嘉,“永嘉”是地名,今温州(浙江省)永嘉县。他开悟之后,他不愿意自己独得法的利益,于是写成了《证道歌》来启示后人,令后人也懂得修行,认识真正的正法。因为他是浙江永嘉人,故名《永嘉大师证道歌》。为了弘扬他的思想,宣化用白话文重新解释了这部经典*作。 《永嘉大师证道歌诠释浅释》为宣化讲述的《永嘉大师证道歌》诠释、浅释作品。
韩林合编著的《虚己以游世(庄子哲学研究修订版)》对《庄子》书进行了系统的哲学解释,作者的写作动机源于1997年阅读《庄子》时的惊异:早期维特根斯坦和庄子哲学竟然有许多深刻的相似之处。2003年本书完成初稿,此次修订增加五万余字,改正错讹,修改一些表述,调整某些解释的顺序,补充必要的注释和讨论,核对引文,更新、补充参考书目。录二、三为作者与学界交流及反思的成果。 作者的所有解释均基于对《庄子》的相关文本所进行的全面、系统、严谨的注解和分析。作者认为《庄子》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人生如何具有意义和社会如何达至大治。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的产生均源于人们背离了其本质,即与道同一的状态;相应地,为了有效消解它们,人们必须重新回到与道为一的状态,途径则是心斋、齐物、安命。
总而言之,《庄子》一书,是中华文化宝藏中的精品,在全球一体化加速的,不愿意看到这些宝藏长期埋没,为国人所淡忘。所以多年来与一些朋友共同学习、探讨这一经典,我希望有更多的有志者投入其中,品味庄子为我们开辟的智慧境界和独特的人生情趣。并以此提升和美化、优化人们的价值观念,并投身于当今的文化思想的建设中。庄子的思想是中国的,也是全人类的,我相信庄子的思想对整个人类文明都会带来正面的、崇高的作用。这里奉诗一首,以表难尽之意: 古人抱志坐岩穴,欲会阴阳无字书。 目不见兮心不染,怀须畅也气须舒。 四时代谢鸿蒙外,一念沉浮体象殊。 黄老何干刍狗意,相吹鼓荡亦归虚。
《禅说庄子》系列丛书,把庄子与禅宗一起讲,庄子思想与佛教思想交融在一起,互为映照,十分有趣。《庄子》共三十三篇,本丛书以篇为单位进行讲解。不论是庄子、道家还是禅宗,都强调绝圣弃智,或者是不立文字。这应该是他们所共有的大原则。如果我们不弃智,不绝圣,就会陷入“以有涯随无涯”的尴尬境地。只有绝圣弃智,我们才能够从这种尴尬中转过身、回过头来。
中华道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她的起源可追溯至上古伏羲、神农、黄帝,及由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一脉相传,而后历经以孔、孟、荀、董仲舒、韩愈、二程、朱熹及王阳明等为代表的古圣先贤的丰富与完善,并吸收融合儒、道、佛、名、法、墨等各家各派以及西学的思想,发展蔚为大观。道统思想在中国哲学和思想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既是儒学的基本理论之一,促进了儒学的发展,丰富了儒学的内涵,亦是中国哲学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形成、发展与演变对中国哲学与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为了深入探讨道统思想与中国哲学、思想文化及现代社会的关系,借鉴其中的积极因素,加强外学术文化交流,中华朱子研究会、四川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张浚张栻思想研究会联合,于2016年10月21-23日在四川成都召开的“道统思想
“千年中国,智慧人生”系列讲座,是以时间为经线,以不同历史时期具有典型意义的历史人物为切入点,以各个历史人物所经历或创造的巨大历史事件或文化业绩为纬线,组织专题系列讲座,本书为该系列讲座之一,主要介绍了先秦诸子如老子、孔子、墨子、孟子和庄子等人物的具体时代背景、生存状态、精神思想和生活细节情况等。
本书采用的《道德经》原文是现代通行的版本,原文的注释和译文也大量借鉴《道德经》的现代研究成果,力图达到准确、易读。对于王弼和苏辙的注释,采用了比较灵活的意译,以求文字和表意的流畅,和原注释存在部分出入,还请谅解。另外王弼和苏辙的注释中有一些公认的误解与曲解,在本书中都予以保留,以求反映原作风貌,保全其思想的完整性。
《禅说庄子》系列丛书,把庄子与禅宗一起讲,庄子思想与佛教思想交融在一起,互为映照,十分有趣。《庄子》共三十三篇,本丛书以篇为单位进行讲解。不论是庄子、道家还是禅宗,都强调绝圣弃智,或者是不立文字。这应该是他们所共有的大原则。如果我们不弃智,不绝圣,就会陷入“以有涯随无涯”的尴尬境地。只有绝圣弃智,我们才能够从这种尴尬中转过身、回过头来。
老子,又称李聃、李耳,字伯阳,楚国苦县曲仁里(今河南鹿邑县太清官镇)人,是我国古代春秋时期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老子在函谷关前着有五千言的《老子》一书,又名《道德经》或《道隐真经》。其戍书年代过去多有争论,至今仍无法确定,但至少在战国中前期。
“千年中国,智慧人生”系列讲座,是以时间为经线,以不同历史时期具有典型意义的历史人物为切入点,以各个历史人物所经历或创造的巨大历史事件或文化业绩为纬线,组织专题系列讲座,本书为该系列讲座之一,主要介绍了先秦诸子如老子、孔子、墨子、孟子和庄子等人物的具体时代背景、生存状态、精神思想和生活细节情况等。
本书是是除了当下通行王弼、帛书甲本、郭店楚简本外的另一版本,备受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推崇。
本书采用的《道德经》原文是现代通行的版本,原文的注释和译文也大量借鉴《道德经》的现代研究成果,力图达到准确、易读。对于王弼和苏辙的注释,采用了比较灵活的意译,以求文字和表意的流畅,和原注释存在部分出入,还请谅解。另外王弼和苏辙的注释中有一些公认的误解与曲解,在本书中都予以保留,以求反映原作风貌,保全其思想的完整性。
本书采用的《道德经》原文是现代通行的版本,原文的注释和译文也大量借鉴《道德经》的现代研究成果,力图达到准确、易读。对于王弼和苏辙的注释,采用了比较灵活的意译,以求文字和表意的流畅,和原注释存在部分出入,还请谅解。另外王弼和苏辙的注释中有一些公认的误解与曲解,在本书中都予以保留,以求反映原作风貌,保全其思想的完整性。
本书解读了《道经》的主要内容:“恒道”总论(本体论),大道“谷神”论(灵魂论),大道“上善”论(灵魂论),大道“一”论(宇宙论),“玄德”论(造物论),总结了道性的功能和作用。如果说老子哲学体系是一棵智慧树,那么《道经》就是这棵智慧树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