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重臣曾国藩是中国传统士大夫的重要代表,也是近代经世思潮中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其思想言行体现出以道补儒的鲜明特征。《曾国藩与道家思想》在从政、治军、处世、为文和养生五个方面,彰显曾国藩以道补儒的努力,揭示道家思想在曾国藩思想中的地位,分析曾国藩接受和践行道家思想对近代经世思潮形成的价值,发掘以道补儒对近代中国士大夫的意义。
中华道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她的起源可追溯至上古伏羲、神农、黄帝,及由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一脉相传,而后历经以孔、孟、荀、董仲舒、韩愈、二程、朱熹及王阳明等为代表的古圣先贤的丰富与完善,并吸收融合儒、道、佛、名、法、墨等各家各派以及西学的思想,发展蔚为大观。道统思想在中国哲学和思想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既是儒学的基本理论之一,促进了儒学的发展,丰富了儒学的内涵,亦是中国哲学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形成、发展与演变对中国哲学与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为了深入探讨道统思想与中国哲学、思想文化及现代社会的关系,借鉴其中的积极因素,加强外学术文化交流,中华朱子研究会、四川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张浚张栻思想研究会联合,于2016年10月21-23日在四川成都召开的“道统思想
《中国道家道教教育思想史》对先秦至隋唐时期具有三千多年历史的道家道教教育思想史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梳理,对21位人物和27篇经籍进行了深入的探索,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心理科学,对其教育作用、教育目的、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学原则和方法、道德教育、审美教育、健康养生教育、医学教育、科技教育以及尊师重教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总结,彰显了道家道教教育在理论和实践上的独特成就及对中国古代教育的贡献。正确教人,聪明做人,宇宙大智慧,生命大彻悟,尽现其中。
《中国道家道教教育思想史》对先秦至隋唐时期具有三千多年历史的道家道教教育思想史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梳理,对21位人物和27篇经籍进行了深入的探索,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心理科学,对其教育作用、教育目的、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学原则和方法、道德教育、审美教育、健康养生教育、医学教育、科技教育以及尊师重教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总结,彰显了道家道教教育在理论和实践上的独特成就及对中国古代教育的贡献。正确教人,聪明做人,宇宙大智慧,生命大彻悟,尽现其中。
每章撮其大意说之。疑难处释之,其原自明白无需解释者,略之。析理参以《周易》及先秦古说,不废《庄子》;偶见颇同西洋哲学者,标出之,意在点染以时代精神;无所发挥,盖非论老子哲学也。隶事,多取《春秋传》,间有取后世者,皆历史大事。音义多本之《尔雅》《诗序》《说文》等,以古字义解古文义,亦时有涣然冰释,怡然理顺者。要之,求以至简洁浅显之文字,解明书中之义理,恰如其分,适可而?止。
本书从《道·相篇》《道·度篇》《道·性篇》《道·证篇》《德·道篇》提挈要领,以如如来去实相具足、道德合相纳自然性并时空因果性、全息元象德证本来、性体相用时空显达同步具足的角度,解析大道五具足(诸法空性与实相具足、道体与德性合相具足、乾性与坤尘圆融具足、究竟义理与实证功态具足、性体相用时空显达同步具足)究竟圆融本来。全书围绕“直指乾坤”“全提道德”,以道→母→器程式,展开宏观道体中大道、乾道、坤道、人道之道体内容,又以性→法→相程式,展开与道体同体承载的玄德、圣德、用德、证德之大道德性。从而直入无为而无不为大道真性妙显下的由易道贯穿的在圣、圣化凡、在凡、凡转圣之周易易周程式。而有《道生图》《道与德合相图》《德性图》《德证图》精妙呈现宏大道统观。
本书是人类学经典著作之一,堪与列维-斯特劳斯和伊里亚德的作品同列。在本书中,特纳通过在非洲恩丹布部落中的田野考察,将仪式在这个群体中的地位进行了诠释。特纳拓展了“阈限”与“交融”的概念,发展了传统的结构主义。与之同时代的范?杰内普、马克斯?韦伯、涂尔干等都曾经试图把所有的文化行为统一在结构里,提出涵盖全体的普遍化模式,特纳则突破了传统静态的社会结构的研究,把仪式放在运动的社会过程中加以考察,他把社会看作是交融与结构的辩证统一,从而有“分化-阈限-再整合”的过程,是结构与反结构的相互作用的结果。
《中国古典数字工程丛书:庄子集(繁体字版)》中正文补充最多,也是异文和附录最繁的,颇具版本价值。在新辑补的一百四十四条中,有许多我们熟悉的庄子言论,如“生为傜役,死为休息”“生则重于天下”“君子内无饥寒之患,外无劫夺之忧”“小巫见大巫”“叶公好龙”等,他们大部分可以明确依据古籍的记载,称引或辩驳其是否能引在庄子名下。由是观之,《中国古典数字工程丛书:庄子集(繁体字版)》新补的内容不仅将引起世人的极大兴趣,也必将引起研究者的极大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