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同说佛(彩色图文本)》的作者李叔同是一个传奇,从风光八面的文化名流转而皈依佛门,在风花雪月的杭州避世而居,潜心修行,从此往昔种种仿佛一切两断,李叔同已死,而弘一法师方生。这是我们常人无法领悟的境界。李叔同把他的学佛心得整理,修订,以大才子,大学者与大艺术家的俗家修为向常人揭示出佛门的真谛。他的演讲稿与辑录的处世格言被梁实秋,林语堂等文化巨擘誉为“一字千金,值得所有人慢慢阅读,慢慢体味,用一生的时间静静领悟。” 时下的书籍,大多只是供人匆匆一览,禁得起反复阅读,反复领会的经典屈指可数。这本书无疑就是这样的经典,其间还配有弘一大师亲笔手书的格言,并有其学生丰子恺的插画,与星云法师的评注一起合璧。 本书收录有《弘一大师讲演录》、《格言别录》、《李叔同诗集》等,主要为大
怎样获得长寿和健康? 怎样培养福慧具足的子女? 怎样奠定家庭和睦、事业兴旺的根基? 一部人人受益、流布广远的经典! 印光一生极力倡印的书! 《寿康宝鉴》概成书于清代,原名《不可录》。分序题、警训、事证、立誓、求子、附录、增附等部分。既告诫青少年,气血未定之时,不要沉迷黄色书刊,以防摧残身体,消磨意志,荒废学业;也提醒夫妻生活应按照古德和经典的教诲而有所节制。既从伦理道德的角度,劝告大家平居和应事时应正心诚意;又从生理健康的角度,告诫大家不合宜的行为的危害性,引导大家树立正确的伦理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终生保持健康生活;为人父母者更要做好家庭教育,以身作则,教给孩子必要的生活常识。
《牟子理惑论》是中国最早的佛教论书。作者自设宾主,以问者和牟子各为一方,采用对话问答的形式展开论说,在一问一答之间阐述了佛教的义理。问者提出的问题代表了当时一般人对佛教的困惑,牟子的答辩则代表了信徒对佛教的理解。本论是了解佛教初传中国的情况、研究中国佛教形成和发展的一部重要文献。
《佛法就是活法》针对困扰现代人最迫切的诸多难题,在浩瀚如烟的佛教经典中寻找破解之匙引导你将博大精深的佛法,落实到现实人生的活法之中;将佛陀的教导,渗透到日常生活的行住坐卧之中,在日常的生活工作中修行,在柴米油盐和待人接物中悟道。 《佛法就是活法》的内容构架,以大乘佛法修行的总纲——“六度”“四摄”——为主线,切合当前读者的根机和接受能力,以现代语言做了灵活权变和细致人微的诠释。为了将“形而上”的佛法转化为“形而下”的活法,设计了新颖别致而又逻辑严密的体例。笼“佛陀说法”’次“佛家过法”后“人生活法”——从理论到实践,从教诲到实修,从佛门到俗世,从佛法到活法,环环相扣,层次井然,寓理于事,凸现了全书的十二大主题,明了地活着,清净地活着、知足地活着、节制地活着、正定地活着、精
“世界”:一词,源于佛教。据《楞严经》卷四载,世,乃迁流之义,即于时间上有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之迁流;界,指方位,即于空间上有上下十方等之场所。
释尊提供了我们道德行为的标准,他认为虽然我们生活在痛苦与不确定感中,但如果我们学习去区分成熟与幼稚的行为,仍然有可能体会到实质的幸福。 要达到这个目的,我们的心灵必须先要有正确的观念。由达摩难陀所著的《无忧无惧过生活》从认清生命的贪婪本性及追逐感官喜乐的倾向启端,检讨人生变迁与贪婪的结局,以适当引导自己的生活,走向幸福之道。
《论优美感和崇高感》是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的美学论文,较之《纯粹理论批判》等批判易读好懂,对于广大康德著作爱好者,甚或研究者,都是一本通向康德哲学深奥殿堂的入门书。康德认为美有两种:崇高感和优美感。每一种刺激都令人愉悦但却是以不同的方式。崇高感感动人,而优美感则迷醉人;崇高总是伟大的,而优美却可以是渺小的;崇高是纯朴的,而优美则可以是经过装扮和修饰的。
本书曾经过文史专家周绍良增订,列入“文史知识文库”,1991年由中华书局正式出版;2005年再版;2014年6月精装版本推出。该著作可以说是一印再印,一版再版,不断在售的国学经典。该著作首先是介绍寺庙殿堂佛像的一些基本知识,增加读者旅游和欣赏的文化趣味;增订内容包括佛教的胜迹、佛教文化艺术、漫谈汉族僧服等等,也均是艺术方面的,增加读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虽然取名“佛教基本知识”,但完全无关于佛教教义理论。此次收入“大家小书”,之所以沿用这个书名,因为该名称是周绍良先生亲自同意的,已经成为一个国学常识的小经典,被广大读者普遍接受。
怎样获得长寿和健康? 怎样培养福慧具足的子女? 怎样奠定家庭和睦、事业兴旺的根基? 一部人人受益、流布广远的经典! 印光一生极力倡印的书! 《寿康宝鉴》概成书于清代,原名《不可录》。分序题、警训、事证、立誓、求子、附录、增附等部分。既告诫青少年,气血未定之时,不要沉迷黄色书刊,以防摧残身体,消磨意志,荒废学业;也提醒夫妻生活应按照古德和经典的教诲而有所节制。既从伦理道德的角度,劝告大家平居和应事时应正心诚意;又从生理健康的角度,告诫大家不合宜的行为的危害性,引导大家树立正确的伦理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终生保持健康生活;为人父母者更要做好家庭教育,以身作则,教给孩子必要的生活常识。
柏拉图(Plato,约公元前427年一347年),西方思想传统奠基人之一,同苏格拉底和亚里士多德齐名。柏拉图来自一个长期在雅典政界扮演重要角色的家庭,但由于厌恶政治圈内的暴力和腐败,他拒绝沿循这一家族
对佛陀的赞叹,是来自对一位圣者的智慧之崇仰,而这一位圣者,便完全隐身于展开在我们面前的故事里。溯源寻流,每每会发现源头的清澈,而向下流淌的过程中失去最多的便是这样的因子,虽然这条清流是在不断增添别样的丰沛。
《听闻一说〈圆觉经〉》是对佛教经典《圆觉经》的白话讲解。《圆觉经》又名《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由唐朝译师佛陀多罗翻译。全经共有十二章,主要内容是释迦牟尼佛回答诸菩萨所提出的问题,以长行和偈颂形式宣说如来圆觉的妙理和方法。本经名为顿教大乘,顿机众生从此开悟,亦摄渐修一切群品,后世学人也即称此经为大乘顿教。
本书曾经过文史专家周绍良增订,列入“文史知识文库”,1991年由中华书局正式出版;2005年再版;2014年6月精装版本推出。该著作可以说是一印再印,一版再版,不断在售的国学经典。该著作首先是介绍寺庙殿堂佛像的一些基本知识,增加读者旅游和欣赏的文化趣味;增订内容包括佛教的胜迹、佛教文化艺术、漫谈汉族僧服等等,也均是艺术方面的,增加读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虽然取名“佛教基本知识”,但完全无关于佛教教义理论。此次收入“大家小书”,之所以沿用这个书名,因为该名称是周绍良先生亲自同意的,已经成为一个国学常识的小经典,被广大读者普遍接受。
《禅与悟(纪念版)》讲述了禅宗的悟,或是不假阶梯,一触即悟,或是苦参实究,突然自发。禅的思想是空灵、开阔明朗的人间清流。禅的生活是积极、自在、简朴、自适的安心方式。禅的理念是教人首先学着放下怎么、自欺、自怨、自慢、自我枷锁,才能海阔天空地任意飞翔。禅的方法是教人首先练习认识自我肯定自我,然后粉碎自我。才是悟境的现前。禅的思想是:空灵、豁达、开阔、明朗的人间清流。禅的生活是:积极、自在、简朴、自适的安心方式。禅的理念是教人:首先学着放下自私、自欺、自怨、自慢、自我枷锁,才能海阔天空地任运飞翔。禅的方法是教人:首先练习认识自我、肯定自我,然后粉碎自我,才是悟境的现前。禅的目的是教人:学着将现实世界的八热地狱,转变为清凉国土的七宝莲池;试着把自害害人的身口意三业,转化为自利利他的
《星云禅修》丛书是整理星云大师在电视台播出的“星云说喻”栏目的文章而成。星云大师将七十余年修禅行佛的参悟和身体力行,教世人亲近佛理、通达人生的道理,娓娓叙来。星云大师言语珠玑,用貌似平实却满含机锋的话语点醒世人,看穿心头障业,消却心中燥火,对于修行身心具有入门提点之效。2009年上海人民出版社以《星云大师人生修炼丛书》为名,将“星云说喻”文章整理出版,计10册;2012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又以《星云说喻》为名,将此套丛书整合为4册推出。本次出版,将“星云说喻”的九百篇佛理文章以佛光寺三修——修身、修口、修意,即做好事、说好话、存好心——为主题来整理分册,共分为九册,本书《放空自己:星云大师谈修意》,是为“星云谈修意”之一种。
本书分为智慧禅、修身禅、养心禅、生活禅、自然禅、处世禅、事业禅、财富禅、放下禅、幸福禅、劣根禅和生命禅十二篇。用禅的智慧为忙碌的人们解答思想、生活、工作和情感等人生的各种困惑。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心灵的花开,生命的蓬勃,有时就缘于一次次善意的馈赠或启悟。一桩桩公案、一句句偈语、一首首禅诗,如同一道顿悟的光芒、一泓沁心的溪水,让人们在尘世的喧嚣中洗涤心灵的尘埃,发现生命的意义,在古老而精辟的禅思中咀嚼人生百味。本书分为修身禅、养心禅、处世禅、工作禅、财富禅、生活禅、当下禅、慈悲禅、幸福禅和生命禅十篇,用禅的智慧解答了人们在工作、生活、情感和人生中的各种困惑,用禅的境界化解人们心中挥之不去的种种烦恼,用禅的方法解决人生中遇到的诸多难题。以禅指导生活、点化生活、净化自心、消解
《李叔同说佛》是弘一大师晚年将其学佛的心得整理、修订,以大才子、大学者、大艺术家的俗家修为向常人揭示出佛门的真谛。他的演讲稿与辑录的处世格言被梁实秋、林玉堂等作家誉为 一字千金,值得所有人慢慢阅读、慢慢体味、用一生的时间静静领悟 。时下的书籍,大多只是供人匆匆一览,经得起反复阅读、反复领会的经典屈指可数。这本《李叔同说佛》无疑就是这样的经典,其间还配有弘一大师亲笔手书的格言,并有其学生丰子恺的插画,与星云法师的评注一起合璧。《李叔同说佛》收录有《我在西湖出家的经历》、《弘一大师讲演录》、《格言别录》和《李叔同诗集》,主要为大师晚年开示佛徒的讲稿。忠实地体现出大师的佛学思想体系:以华严为境,四分律为行,导归净土为果。他平生重践履,本书也要言不烦,而其慈悲的心怀,则溢于言表,堪称
南京在历史上是一个佛教文化极其昌盛的地区,庙宇成林,名寺辈出。号称“江南寺塔之始”的建初寺、梁武帝舍身出家的同泰寺、张僧繇“画龙点睛”的瓦官寺、达摩“一苇渡江”后驻锡的长芦寺等,皆为人们津津乐道,耳熟能详。唐代诗人杜牧的一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道尽了曾经的繁华与沧桑。在南京历代佛寺中,由明成祖朱棣倾全国之力建造的大报恩寺,出身不凡,规模宏伟,风格独特,在中国佛教发展史、中国建筑艺术史、中西文化交流史等诸多领域皆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迹。其影响力和知名度远非它寺可及,称得上金陵名刹。 本书为“文化南京丛书”系列之一,介绍了南京大报恩寺及佛教寺庙的有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