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史》写作于二战期间,源自罗素在美国费城的一系列哲学史讲座。全书共分三卷,按时间顺序依次讲述古代哲学、天主教哲学和近代哲学。在本书中,罗素从一位哲学家的视角,完整地展现出他对西方哲学历史发展的理解,其中既包括对重要哲学家的哲学观点的讲述,也包含罗素本人对这些思想的批判。 《哲学简史》是一部通俗哲学著作,罗素以各个哲学流派及其代表哲学家为中心,记述西方哲学的发展历程,同时也对各个哲学流派产生的历史背景、哲学家生活的时代状况加以描述,内容涉及历史、科学、经济、政治等方面,帮助读者能够更全面、更立体地把握西方哲学两千年来都出现了哪些哲学观点,为什么会出现这些观点,以及这些观点是如何影响后世的,当然还包括罗素本人从哲学家的角度对这些哲学观点给出的回应及批判。 《幸
俄国著名的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活动家、的哲学家和历史学家普列汉诺夫的这部三卷本作品是他晚年所写的未完成专著,也是他一生经营最久、部头最响的传世名作。在这部书中,他从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出发,详细论述了俄国的社会思想是如何由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所决定,如何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的。原计划六个部分,普列汉诺夫只完成了三个部分。在第一卷中,包括有“绪论”和“彼得前的罗斯社会思想运动”两个部分。第二、第三卷为其第三部分“彼得改革后的俄国社会思想运动”。
怎样获得长寿和健康?怎样培养福慧具足的子女?怎样奠定家庭和睦、事业兴旺的根基?一部人人受益、流布广远的经典!印光一生极力倡印的书!《寿康宝鉴》概成书于清代,原名《不可录》。分序题、警训、事证、立誓、求子、附录、增附等部分。既告诫青少年,气血未定之时,不要沉迷黄色书刊,以防摧残身体,消磨意志,荒废学业;也提醒夫妻生活应按照古德和经典的教诲而有所节制。既从伦理道德的角度,劝告大家平居和应事时应正心诚意;又从生理健康的角度,告诫大家不合宜的行为的危害性,引导大家树立正确的伦理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终生保持健康生活;为人父母者更要做好家庭教育,以身作则,教给孩子必要的生活常识。
《往生论》出之于古印度佛学大师世(师)亲,是佛教中很有影响的一部论典,尤被中国佛教净土宗尊为“三经一论”之一。汉译本在北魏时译出。不久,中国佛教宗派开创者之一昙鸾集马鸣、龙树、世亲等诸菩萨的相关义理,以净土为归趣,分门摄类,揭示法要,成《往生论注》,大乘佛教的精神得以进一步发扬,一论一注,也被后人视为珠联璧合。惜唐末“会昌法难”,注本失传,至清末,在杨文会居士的努力下方由日本回流中国。现作者积多年的学修心得,先通过注解为读者扫除文字障碍,复以传统义疏的方式,依净土宗的宗趣,条分缕析,将文本中的内在理路梳理出来,并广泛吸收昙鸾以后历代净宗大德的思想,予以深入的阐发,大大彰显了文本的义蕴。通过本书,或也有助于我们认识经典之所以为经典的内涵所在。
章太炎自述: 少虽好周秦诸子,于《老》《庄》未得统要。最后终日读《齐物论》,知多与法相相涉,而郭象、成玄英诸家悉含胡虚冗之言也。既为《齐物论释》,使庄生五千言,字字可解,日本诸沙门亦多慕之。
华严宗是以《华严经》为优选经典的佛教宗派。它以“法界缘起”为核心教义,以“四法界观”为修道理论,以“五教十宗”为判教体系。李春尧著的《华严宗史略/慧炬文库》梳理了《华严经》的思想源流,回顾了华严宗的盛衰隆替,并介绍了华严学的传承历史。
尽管藏传佛教曾流行于西夏和蒙元王朝是一个早已为人所知的事实,但是治西夏学者多半将其研究重点放在对语言和名物、制度的考证上面,很少涉及佛教教法,即使是治西夏佛教史者,亦多半是从历史学的角度研究西夏时代与佛教有关的人物、事件和制度,或者整理和研究一些与汉传佛教有关的西夏文文献。很少有人有足够的能力来利用、研究这些珍贵的藏传佛教文献,因为这不但要求研究者同时精通西夏和西藏两种文字,而且还要求他们对藏传佛教本身有足够的了解。沈卫荣先生利用自身语言优势,多年来对西夏藏传佛教文献进行整理和研究,《西夏佛教文献与历史研究/西夏学文库·论集卷》就是先生关于西夏藏传佛教文献研究成果的集大成之作,共收录论文20篇。
在中国佛教史上,禅宗是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而且禅宗在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历程中,还逐渐形成了它的地域文化色彩,如禅宗有南宗、北宗之分,南宗禅又有五家七宗之说。唐宋时期的江西,就以临济禅、曹洞禅而著称于全国。赣鄱大地何以蕴藏那样丰厚的禅宗文化信息?究其历史渊源,魏晋时期的庐山就以慧远的到来而种下了日后极为昌盛的江西禅宗文化的种子。正如学者胡适所说:庐山东林寺代表了早期中国“佛教化”与佛教“中国化”的大趋势。因此,破译江西禅宗文化之谜,必始于东林寺慧远创立的净土宗及此后的“禅净合一”。 中土禅宗本身的历史可回溯到公元526年,也就是南朝梁武帝普通七年,释迦牟尼弟子摩诃迦叶所开创的印度禅宗第二十八代宗主菩提达摩(又称西天二十八祖),于此年得法后奉师命前往“震旦”(即中国)传播禅法。
佛教图像研究是佛教艺术领域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而诞生于西方圣像学的图像学方法又是其中的主要研究手段之一。当然,佛教艺术研究的方法不仅仅是图像学,而是要以一种动态的角度审视佛教美术史。
本书探讨现代对佛教的反思,包括有中国支那内学院、汉藏教理院以及日本“批判佛教”思潮的相关思想共三编。20世纪中国佛教的复兴与开展是以佛教的反思为前锋的。其中以杨仁山的思考为肇始。而后支那内学院欧阳竟无及其弟子吕澂、王恩洋对中国化佛教传统予以了系统反思与猛烈批判,要求其对近世中国佛教正法的没落负责。汉藏教理院的释太虚也对近代佛教的弊端有尖锐的批评,但主张中国佛教传统与印度佛教传统一以贯之,提倡依于传统、面向现时代而“契理契机”开展新时代佛教,即“人生佛教(人间佛教)”。与此二者在佛教反思方面相似的是日本“批判佛教“思潮,他们从对日本社会与文化的反思,溯源到中国乃至印度的大乘佛教,发起对如来藏思想和唯识思想的批判。本书针对上述内容的梳理与分析,以期深入与系统反映这些相关的佛教反思
《正觉之道 佛子行广释》以解释藏传佛教高僧无著菩萨所著的论典《佛子行三十七颂》为主线,浓缩整个大乘佛法的修行原理和具体方法。《正觉之道 佛子行广释》除了对《佛子行》进行细致深入的详解,还系统地介绍了小乘和大乘佛法的框架,特别是针对人们如何在生活中运用佛法,在日常生活、工作中为人处事,与人和谐相处,提高自我修养,利益他人、造福社会等方面都作了广泛阐述。著作的根本诉求是希望给社会各阶层人士提供帮助,由此树立良善、开阔、积极向上的正确人生观,不助于塑造健康的心理,能营造幸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