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史》写作于二战期间,源自罗素在美国费城的一系列哲学史讲座。全书共分三卷,按时间顺序依次讲述古代哲学、天主教哲学和近代哲学。在本书中,罗素从一位哲学家的视角,完整地展现出他对西方哲学历史发展的理解,其中既包括对重要哲学家的哲学观点的讲述,也包含罗素本人对这些思想的批判。 《哲学简史》是一部通俗哲学著作,罗素以各个哲学流派及其代表哲学家为中心,记述西方哲学的发展历程,同时也对各个哲学流派产生的历史背景、哲学家生活的时代状况加以描述,内容涉及历史、科学、经济、政治等方面,帮助读者能够更全面、更立体地把握西方哲学两千年来都出现了哪些哲学观点,为什么会出现这些观点,以及这些观点是如何影响后世的,当然还包括罗素本人从哲学家的角度对这些哲学观点给出的回应及批判。 《幸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是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国学大师、哲学史家、哲学教育家汤一介先生的代表作之一。道教是土生土长的中国本土宗教,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纵观中国历史,道家对传统中国的民族文化、民族心理、风俗习惯、科学技术、哲学思想、医药卫生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魏晋南北朝是道教发展的重要时期,是道教逐渐走向成熟、定型的时期。近代以来形形色色的新思潮,基本上都有反宗教的倾向,因此,学界对中国传统宗教的研究,长期呈现严重忽视的倾向,尤其是对道教,更普遍地视之为迷信。本书纠正了时代的无知,将道教提升到学术层面来探讨,为重建道教的思想体系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本书主要对道教的创立与早期发展、最基本的教义、主要的经典与代表人物的思想作了深入的研究,提示出道教不同于其他宗教的特征。这对于我们
俄国著名的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活动家、的哲学家和历史学家普列汉诺夫的这部三卷本作品是他晚年所写的未完成专著,也是他一生经营最久、部头最响的传世名作。在这部书中,他从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出发,详细论述了俄国的社会思想是如何由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所决定,如何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的。原计划六个部分,普列汉诺夫只完成了三个部分。在第一卷中,包括有“绪论”和“彼得前的罗斯社会思想运动”两个部分。第二、第三卷为其第三部分“彼得改革后的俄国社会思想运动”。
怎样获得长寿和健康?怎样培养福慧具足的子女?怎样奠定家庭和睦、事业兴旺的根基?一部人人受益、流布广远的经典!印光一生极力倡印的书!《寿康宝鉴》概成书于清代,原名《不可录》。分序题、警训、事证、立誓、求子、附录、增附等部分。既告诫青少年,气血未定之时,不要沉迷黄色书刊,以防摧残身体,消磨意志,荒废学业;也提醒夫妻生活应按照古德和经典的教诲而有所节制。既从伦理道德的角度,劝告大家平居和应事时应正心诚意;又从生理健康的角度,告诫大家不合宜的行为的危害性,引导大家树立正确的伦理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终生保持健康生活;为人父母者更要做好家庭教育,以身作则,教给孩子必要的生活常识。
陈清春著的《七情之理--王阳明道德哲学的现象学诠释》由六部分构成,除导论外,其他内容根据王阳明道德哲学的现象论、原理论、本体论、工夫论、境界论的思想逻辑结构分为五章十八节。 导论部分是本书主要哲学观点的具体论证与说明;章围绕“心外无物”命题分析并诠释王阳明道德哲学的现象论;第二章围绕“心外无理”命题分析并诠释王阳明道德哲学的原理论,即价值原理与实践原理;第三章围绕“心之本体”观念分析并诠释王阳明道德哲学的本体论;第四章以王阳明的思想发生史为线索梳理、分析并诠释其道德哲学的的工夫论;第五章围绕理想人格和理想境界的类型理论分析与诠释王阳明道德哲学的圣人的人格论和境界论。 本书将现象学方法全面运用于王阳明道德哲学的研究,在借鉴与改造现象学观点的基础上(主要是舍勒的价值感受理论,亦即
《喜马拉雅西部早期佛教泥塑(10世纪末至13世纪初)(精)》是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和非洲研究学院大卫·施耐尔格罗夫西藏及佛教艺术不错讲师(David L. Snellgrove Senior Lecturer)克里斯汀·卢扎尼兹研究喜马拉雅西部早期佛教泥塑的专著,作者在长期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完成该书,从泥塑艺术入手,系统呈现了喜马拉雅西部艺术发展、演变的简要历史和这一遗产在该地区的延续,有助于读者解释喜马拉雅西部地区与众不同的艺术特点。本书一共配置了300余幅插图,涵盖书中讨论的所有内容本研究主要以10世纪末至13世纪初喜马拉雅西部早期艺术遗迹中的泥塑为对象,经过大量的考察和详细的分析,是一部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资料价值的藏传佛教艺术史研究专著。
《于阗·佛教·古卷》最初三章,即《贤劫经》、《于阗僧提云般若》,以及《大方广佛花严经修慈分》体现了原来的设想:利用已知于阗语文献,对佛教在于阗的发展进行梳理,探寻于阗佛教独自的发展脉络。然而这章也已经因新的材料的出现而转向,使阐释的重点随新的材料而投入对《贤劫经》的观注。
本生故事作为佛教经典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散见于佛教的三藏——经律论中。虽然其数量很多,类型不同,取材各异,但其主旨多为弃恶扬善、鞭挞丑陋、倡导美好之类。《汉译佛经中的本生故事》在日本学者干泻龙祥《本生经典思想史研究》及台湾学者释依纯硕士论文《本生经的起源及其开展》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的搜集与比对,最终归纳和整理出了《杂阿含经》、《中阿含经》、《长阿含经》等六十三部汉译佛经中的四百多则本生故事,并对其出处及背景一一做了详解。所编原文注重原貌,解题语言生动流畅,是新一部全面系统研究汉译佛经中的本生故事的专题著作。对于学界研究佛教思想、佛教艺术、印度民间文学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本书为学术类图书。本书以藏彝走廊北部地区藏传佛教寺院为切入点,对该地区历目前寺院的兴建、寺院的地域分布及特征、藏传佛教文化进行了详细探讨,对于了解藏传佛教学术研究发展及文化具有借鉴意义。
本书是考古新视野丛书之一种。在中国佛教考古研究方面,对汉晋时期佛教初传中国阶段的探研,是最困难的课题,原因在于考古遗迹零散,文献记载少。本书作者知难而上,收集整理有关古代文献,并全面细致地梳理了中国各地有关考古发现获得的零星标本,运用考古标型分期方法,对中国早期佛教造像以及相关问题做分析与研究,力争廓清中国早期佛教造像模糊不清的局面,解释一些学术界尚未研究明晰的问题。作者从手印的变化规律,对汉晋佛教图像辩识出“说法像”和“禅定像”两大系统,寻找出佛教图像由西渐东,在时间上西早东晚,在风格上外来影响西浓东淡的基本结构。也剖析东晋十六国后,南方和北方都形成了自己的佛教造像发展系统。这些观点都颇具新意,引起了学界的关注。
本书在深入解读国内尚未关注的德文资料基础上,对国内尚未充分重视的20世纪90年代以来德国马克思主义进行前沿性系统研究;以“重新发现马克思”为主题,梳理20世纪90年代以来德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路,澄清当代德国马克思主义核心问题;在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框架中,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德国马克思主义发展趋向进行批判性反思。本书作为国内部系统研究当代德国马克思主义的著作,它不仅试图填补国内该领域研究的空白,推进当代德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深化拓展;而且试图发掘当代德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当代德国哲学研究的新的学术生长点,并揭示当代德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对我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以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启发意义。
《正觉之道佛子行广释》以解释藏传佛教高僧无著菩萨所著的论典《佛子行三十七颂》为主线,浓缩整个大乘佛法的修行原理和具体方法。《正觉之道佛子行广释》除了对《佛子行》进行细致深入的详解,还系统地介绍了小乘和大乘佛法的框架,特别是针对人们如何在生活中运用佛法,在日常生活、工作中为人处事,与人和谐相处,提高自我修养,利益他人、造福社会等方面都作了广泛阐述。著作的根本诉求是希望给社会各阶层人士提供帮助,由此树立良善、开阔、积极向上的正确人生观,不助于塑造健康的心理,能营造幸福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