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联大多元自由的学术、教学环境,为师生提供了成长和发挥的巨大空间;西南联大开创的中国通识教育系统,创造了教育神话,为中国教育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西南联大写作通识课》由四个部分和附录组成。第一部分由朱自清先生讲解文学常识、语言艺术审美;第二部分由沈从文先生讲解具体写作方法和技能;第三部分是朱自清、沈从文两位先生为学生开的阅读赏析课;第四部分选用了沈从文先生作为创作者的一篇独白。附录部分,则是西南联大各系学生必修课《西南联合大学国文选》的课文精选,其中包括朱光潜、鲁迅、王国维等大师的作品。 《西南联大国学通识课》分为国学纵览与国学典籍两大部分。冯友兰先生以时间顺序为纲,主讲 子学时代 秦汉儒学 魏晋玄学 隋唐佛学 宋明道学 清学 ,系统论述国学发展历程,脉络清晰。朱自清
阳明学是一门追求在生活中契入良知、发挥良知作用的学问。本书以中国哲学整体为视野,以二程、朱子、陆象山等为参照,以现实的人为根本关怀,以把握宗旨、以意逆志为具体方法,以本体、工夫关系为主线,以阳明晚年思想为归宿,对阳明学展开了全面、深入解读。解读所得的主要新观点为:对阳明而言本体是展现在现实世界中的规范性力量;工夫是一元两层本体工夫;即用是体是阳明体用论乃至整个思想的特色;知行合一包含本来合一、能够合一和应该合一三层意思;心即理包含性理直接出于心和性理统摄事物之理两层含义;良知与天道是既一体又同构的关系;阳明工夫论的内在理路是简易与真切的互蕴; 良知 意味着即用是体;无善无恶包含无所谓善恶和自然好善恶恶两项含义;真诚恻怛对阳明思想具有总结性意义;等等。
《慧琳音义》是唐代慧琳所撰的一部收录佛经疑难字词的音义书,有很强的语言文字学价值。本书以字际关系理论为指导,对慧琳书中所收录的文字进行了整理与研究,包括上编(理论)、中编(考辨)、下编(字表)三部分。上编重在理论探讨,主要考察《慧琳音义》各版本文字差异的原因、异体字、分化字,并且对汉字字际关系理论进行总结补充。中编,选择《慧琳音义》中收录的近500组文字,分别考辨了其间的字际关系。在此过程中,同时考证了慧琳书中的部分疑难未识字,考察了所沟通的一些文字在其他 字书 中的收录情况和在真实文献中的使用情况,梳理了部分形体或构件的历史变异轨迹,也辨正了《汉语大字典》《中华字海》中的部分疏误。下编是《 慧琳音义 所释文字整理表》,将考辨的结果以字表的形式展现出来,以方便相关的研究。本书的出
《太平经》十部一百七十卷,据《后汉书》等史料记载为东汉末期道士干吉等人所传,是我国道教早期的主要经典之一。此经假托神人(又称天师)与六方真人问答,演说原始道教教义和方术,卷帙浩繁,内容庞杂。大抵以奉天
本书是对建国以来至1999年五十年间中国哲学史研究的全面回顾与反思。作者对此五十年间的事件、著述、文章、讨论进行了全面的收集整理,发掘出许多过去不为人们所知的材料,较为完整地呈现出了1949年以来大陆中国哲学研究的历史进程,可谓中国哲学史学史的鸿篇巨制。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南怀瑾先生以极强的社会责任感和传道授业精神,在 、香港等地陆续讲述“四书”。南怀瑾先生一直重视儒家学说,常劝世人先从做人做事学起,树立做人的中心思想。“愿天常生好人,愿人常做好事”可以说是他讲“四书”及所有经典的深心和切望。《南怀瑾四书精讲》将先生所讲四书辑于一函,包含《论语别裁》2册、《原本大学微言》2册、《话说中庸》1册、《孟子旁通》3册(含原《孟子旁通》《孟子与尽心篇》《孟子与离娄》《孟子与公孙丑》《孟子与万章》和《孟子与滕文公、告子》六本)。
本书从数百万字的王阳明著作中,选取365个对生活有用的王阳明经典句子和案例,挑选出了365句对生活有用的心学金句,围绕修心这一主题,一天一句,由浅入深,让我们不断成长,成为一个此心光明,坦荡无畏的人。
本书收录中国古代文献70家,亚洲其他国家文献48家,欧美文献29家,近现代中国文献29家,致力于反映古今中外围绕孟子性善论所提出的有关人性善的重要资料。 *编先泰两汉文献重点分析其中 性 字的含义,针对原始文献进行统计与字义分析,试图厘清人性一词在先*两汉文献中的真实含义。此后各编侧重于搜集各家论人性善恶的重要资料,并加以分析和评述,包括隋唐*清未学者(*编),亚洲其他国家学者(*编)、欧美学者(第四编)及近现代中国学者(民国时期以来,第五编)几个部分。附录部分包括前人论性之义(附录一)、其他人性概念(附录二)、孟子性论(附录三)及英语世界孟子研究资料(附录四)。
近十年来,随着章太炎相关资料的不断披露、《章太炎全集》的出版以及新一代学人的成长,章太炎研究渐成学界热门,海内外也召开了多次学术研讨会,极大地推动了章太炎研究向纵深发展。本书由余杭章太炎研究中心主编,列入本中心主编的 菿汉丛书 ,收录近十年来国内有关章太炎研究的优秀论文31篇。作者以中心学术顾问和学术委员会成员为主,总字数约70万字,内容涉及章太炎的佚文、著作、经学、哲学、文学思想等各方面,全面呈现了章太炎研究的最新成果与突破,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程智(1602~1651),字子尚,又字极士,道号云庄,安徽休宁会里(今商山镇洪里)人,南宋大儒程大昌(1123~1195)后人,程伊川17世孙。程智学宗孔孟、深悟易数、会通三教、人道独辟、哲思精透,是明清之际重要的哲学家,由于各种原因,其著述传世极少,几近匿迹,鲜为人知。 著名学者王汎森认为: 程云庄是中国近三百年学术思想史中*为神龙见首不见尾的思想家,过去三百年中,提到他名字的人非常多,却大多未曾读到过他的著作,故对他的思想风貌存在严重的误解。 据现有资料看,这些误解或不甚了解程智的人物包括黄宗羲、全祖望,以及焦循、俞樾、徐珂、孟森、饶宗颐、余英时等。 综合程智年谱和其他各种文献记载,已知的程智著述有近30种,在清代流传并不广泛,民国以来更是难得一见,20世纪初胡适曾努力寻找却一无所获。现在已知的程智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