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筵,是汉唐以来帝王为讲经论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它在宋代正式制度化,为元、明、清历代所沿袭。清康熙帝亲政以后,非常重视经史等传统文化典籍的学习,于康熙十年,力主将经筵大典变更为经筵日讲,选择当时的高官重臣作为日讲官,选取四书五经及《通鉴》等治乱兴衰之典籍而 讲贯绎 ,希望借助经筵日讲让内阁各部重臣自上而下学习汉儒经学,统一认识,甄别治国方略,拨乱反正。从康熙十年四月开始,到康熙二十五年闰四月止,通过长达十五年的日讲学习,康熙帝对儒学的思想体系和精神实质有了全面透彻的理解,并吸收儒家学说的主要思想作为自己制定政策的主要依据,结合当时的国情,施仁政于天下。 由康熙皇帝主持的这次中国历*长的帝王读经,留下了数百万字的讲义资料。康熙甚为重视,命进讲大臣等将之整理成书,刊印成册,以此
阳明学是一门追求在生活中契入良知、发挥良知作用的学问。本书以中国哲学整体为视野,以二程、朱子、陆象山等为参照,以现实的人为根本关怀,以把握宗旨、以意逆志为具体方法,以本体、工夫关系为主线,以阳明晚年思想为归宿,对阳明学展开了全面、深入解读。解读所得的主要新观点为:对阳明而言本体是展现在现实世界中的规范性力量;工夫是一元两层本体工夫;即用是体是阳明体用论乃至整个思想的特色;知行合一包含本来合一、能够合一和应该合一三层意思;心即理包含性理直接出于心和性理统摄事物之理两层含义;良知与天道是既一体又同构的关系;阳明工夫论的内在理路是简易与真切的互蕴; 良知 意味着即用是体;无善无恶包含无所谓善恶和自然好善恶恶两项含义;真诚恻怛对阳明思想具有总结性意义;等等。
《王阳明全集》是研究王阳明心学思想及王阳明一生最重要的著作,是儒家思想中**个性、**争议的代表作,同时也是一部现代人成功修身、强大个人内心的励志作品。 王阳明提出的 知行合一 致良知 心即理 等命题,受到后人的广泛推崇。严复、梁启超、孙中山、蒋介石等都是 阳明心学 的追随者。其学术思想在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国家乃至全球都有重要影响。
本书是对建国以来至1999年五十年间中国哲学史研究的全面回顾与反思。作者对此五十年间的事件、著述、文章、讨论进行了全面的收集整理,发掘出许多过去不为人们所知的材料,较为完整地呈现出了1949年以来大陆中国哲学研究的历史进程,可谓中国哲学史学史的鸿篇巨制。
《天方典礼》为我国古代回族经学大师刘智的汉文经学名著,也是明清时期“以儒诠经”的主要代表作之一。《天方典礼择要解今译》作者以弘扬中华很好文化传统为己任,译文对《天方典礼择要解》蕴含的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和哲学理念都作了很好的阐释解读,不失为很好的白话文翻译佳作。
林云铭(1628~1697),字道昭,福建闽县人。顺治十五年进士。著有《庄子因》六卷。近人钱穆云:“林云铭有《庄子因》。此书亦就文章家眼光解庄,不免俗冗。而颇能辨真伪,上承欧、归,下开惜抱,亦治庄之一途也。”
道德经自问世以来,为它作注解者何止千家。明代高僧憨山大师所作之注解,无论从宗教角度还是从学术角度,它都是佼佼者。 不仅因为憨山大师是佛教的大成就者,具有大智慧,而且还因为大师博学多才,精通老庄孔孟诸子百家的学说。《老子道德经憨山注解读》把大智慧者憨山大师的思想奉献给了大家,读后会使人产生诸家之见的感觉。 《老子道德经憨山注解读》的作者是那罗延屈、海印沙门、释德清。
王船山是明清之际理论深度的思想家,他的哲学代表了中国古代哲学的成就。《回归真实的存在》从古典哲学的历史衍化以及传统形而上学批判入手,考察了船山哲学所实现的视域转换,由此,进一步从天道、人道等方面,探讨了船山对中国哲学所作的理论推进。
本书是作者在研读阳明心学时做的笔记,整理后发于天涯论坛,获赞无数。与其他阳明心学的书籍相比,本书更侧重于体悟和实践,深入阳明心学的骨髓,将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用现代人能理解的方式阐述出来,并尽可能的减少艰深晦涩的译注,是一本即使没有多少古文基础的大众读者,也能看得懂的阳明心学读物。
历史为什么对于我们是必要的?作为生活在现代的人,我为什么要去了解历史上的某一段史料呢?我为什么要去探究历史上的某一件事情的真相呢?若不能说明这个问题,就不能证明历史学对我们今天的价值,没有价值的东西是没有存在前提的。
《 修身论》以《论语》修身思想为主要研究内容,通过对《论语》这部经典和大量修身文献的研读,提出《论语》修身思想倡导个体修身的目标是培养君子人格,个体修身轨迹是知耻、明礼、行仁,指出知耻为个体修身的基础、明礼为个体修身的标准、行仁为个体修身的归宿,个体修身的方法是自省、内讼、克己、力行,个体修身的途径是立志、博学、重义、诚信、养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