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筵,是汉唐以来帝王为讲经论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它在宋代正式制度化,为元、明、清历代所沿袭。清康熙帝亲政以后,非常重视经史等传统文化典籍的学习,于康熙十年,力主将经筵大典变更为经筵日讲,选择当时的高官重臣作为日讲官,选取四书五经及《通鉴》等治乱兴衰之典籍而 讲贯绎 ,希望借助经筵日讲让内阁各部重臣自上而下学习汉儒经学,统一认识,甄别治国方略,拨乱反正。从康熙十年四月开始,到康熙二十五年闰四月止,通过长达十五年的日讲学习,康熙帝对儒学的思想体系和精神实质有了全面透彻的理解,并吸收儒家学说的主要思想作为自己制定政策的主要依据,结合当时的国情,施仁政于天下。 由康熙皇帝主持的这次中国历*长的帝王读经,留下了数百万字的讲义资料。康熙甚为重视,命进讲大臣等将之整理成书,刊印成册,以此
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儒家经典的书籍。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简称为 诗、书、礼、易、春秋 ,在之前,还有一本《乐经》,合称 诗、书、礼、乐、易、春秋 ,这六本书也被称做 六经 ,其中的《乐经》后来亡佚了,就只剩下五经。《四书五经》是南宋以后儒学的基本书目,儒生学子的之书。
阳明学是一门追求在生活中契入良知、发挥良知作用的学问。本书以中国哲学整体为视野,以二程、朱子、陆象山等为参照,以现实的人为根本关怀,以把握宗旨、以意逆志为具体方法,以本体、工夫关系为主线,以阳明晚年思想为归宿,对阳明学展开了全面、深入解读。解读所得的主要新观点为:对阳明而言本体是展现在现实世界中的规范性力量;工夫是一元两层本体工夫;即用是体是阳明体用论乃至整个思想的特色;知行合一包含本来合一、能够合一和应该合一三层意思;心即理包含性理直接出于心和性理统摄事物之理两层含义;良知与天道是既一体又同构的关系;阳明工夫论的内在理路是简易与真切的互蕴; 良知 意味着即用是体;无善无恶包含无所谓善恶和自然好善恶恶两项含义;真诚恻怛对阳明思想具有总结性意义;等等。
《王阳明全集》是研究王阳明心学思想及王阳明一生最重要的著作,是儒家思想中**个性、**争议的代表作,同时也是一部现代人成功修身、强大个人内心的励志作品。 王阳明提出的 知行合一 致良知 心即理 等命题,受到后人的广泛推崇。严复、梁启超、孙中山、蒋介石等都是 阳明心学 的追随者。其学术思想在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国家乃至全球都有重要影响。
本书是对建国以来至1999年五十年间中国哲学史研究的全面回顾与反思。作者对此五十年间的事件、著述、文章、讨论进行了全面的收集整理,发掘出许多过去不为人们所知的材料,较为完整地呈现出了1949年以来大陆中国哲学研究的历史进程,可谓中国哲学史学史的鸿篇巨制。
《天方典礼》为我国古代回族经学大师刘智的汉文经学名著,也是明清时期“以儒诠经”的主要代表作之一。《天方典礼择要解今译》作者以弘扬中华很好文化传统为己任,译文对《天方典礼择要解》蕴含的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和哲学理念都作了很好的阐释解读,不失为很好的白话文翻译佳作。
《庄子哲学之诠释与重建》以《庄子》内七篇为文本材料,以先秦时代的哲学突破为理论背景,以“心”为庄子哲学之“道枢”或“环中”,以天、道、德、命、形、知、情、志、物、世等概念的统合为“整体性存在境域”,而对庄子哲学进行了“心以贯之”的哲学诠释与理论重建。 本书将庄子在“轴心时代”的哲学贡献称为“心的突破”,并认为有三维内涵:“个体化心灵”之挺立、“本体化心灵”之呈现以及“心灵化生存”之创辟。“个体化心灵”之挺立意味着庄子关注的是个体生命如何独立而逍遥的存在于世间的问题;“本体化心灵”的呈现是经由“心”与“道”的理论融合而实现的,庄子由之而营构出了蕴涵着“虚”、“通”、“真”、“和”等特征的“常心”;“心灵化生存”的创辟则意味着庄子哲学非仅止于“精神境界”,从“形-知-情-志-物-世
林云铭(1628~1697),字道昭,福建闽县人。顺治十五年进士。著有《庄子因》六卷。近人钱穆云:“林云铭有《庄子因》。此书亦就文章家眼光解庄,不免俗冗。而颇能辨真伪,上承欧、归,下开惜抱,亦治庄之一途也。”
老子《道德经》全文五千余字,文辞简短,深富人生哲理,是中华文化的核心经典之一,也是早有辩证法思想的哲学著作,更是全球被翻译和阅读最广的书之一。这部博大精深的智慧宝典,留给我们的就是“无”的形而上智慧。 《老子道德经的现代解读》的作者王邦雄教授以讲授儒家、道家享誉甚久,对老子的体悟与研究功力无出其右。老子学说的精髓经过他透彻、独到而精辟的解析,有了新的时代意义,读者认识、理解老子的思想内涵,更进一步洞悉生命的真谛。 《老子道德经的现代解读》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