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部藏传佛教密宗名著,原名《中阴得度》,中文译者参考西方人士熟知的古代《埃及度亡经》书名而译为《西藏度亡经》,中阴得度,顾名思义,就是人在已离人世之后,尚未投生之前这个名为“中阴”的阶段之间听到有人呼唤他的名字,对他读诵这部经典,即可使身在“中阴”境中的亡灵,解除种种“中阴险难”的恐怖,乃至证入不生不灭的法身境界或得报身佛果,以了生死轮回之苦,至少亦可得到上品的化生或转生,以免落入饿鬼、、地狱等三恶道中---但所有这些,皆系亡羊补牢之法,不仅事非得已,且到时有没有人呼唤、读诵,亦颇成问题!因此,的办法,莫如提前尽早在死前读诵并加思维忆念,以免仰赖他人而得有备无患,以免失之交臂!
《中国之旅行家》为冯承钧本翻译作品(1925),简介张骞、法显、惠生、玄奘、郑和等人事迹。有冯承钧的“编译之缘起及旨趣”。伯希和、沙畹撰的《中国之旅行家摩尼教流行中国考(冯承钧译著集)》罗列中国古书中关于摩尼教的记载,考察该教在中国的流行情况。此书中译本是原书的后半部分,其前半部分是摩尼教残经的疏释,没有翻译。书后附:《老子胡化经》。
本书归纳了芮传明先生有关东方摩尼教课题研究的的内容和观点,谈到了东方摩尼教与中国古代社会、文化之融合,特别提到了和古代大众信仰的相互渗透、影响的关系。是目前这一课题研究的扛鼎之作。除了导言外,全书分为神、魔名号二释,基本教义研究,文化交流探讨三个部分进行了介绍。
《斋醮科仪天师神韵:龙虎山天师道科仪音乐研究》对江西龙虎山天师道科仪音乐进行研究,指明了天师道科仪与音乐的关系,并结合道人的音乐美学观,从整体上论述其音乐的实质。
笛卡尔离我们有多近,他具有何种问题意识和智识水平,以及恰恰在一些我们轻易误以为是共同点的地方,笛卡尔离我们有多远……《西方传统·经典与解释·“我”之观念:笛卡尔哲学研究》是针对这些问题的研究。 《西方传统·经典与解释·“我”之观念:笛卡尔哲学研究》抽取笛卡尔哲学中五个具有高度理论价值的问题点,并分别用一章的篇幅对它们进行处理,试图到达的首要目标是:理解笛卡尔。
本书共分上中下三篇。上篇《天台教观概要》是介绍天台教观修持法要略的内容概念、提要及修持中的注意事项。中篇《童蒙止观和六妙法门的注释和译白》,主要是对《童蒙止观》和《六妙法门》等智者大师的原著进行的注释和译白。下篇是关系《童蒙止观修休持法》的详尽修行法介绍,以童蒙止观为起点,扩展大乘止观学修方法,其内容包括有大乘止观的修持法中关系“四禅八定”及“童蒙止观”的起步修持法及天台宗与密宗相结合的台密修持的修持法介绍。
《斋醮科仪天师神韵:龙虎山天师道科仪音乐研究》对江西龙虎山天师道科仪音乐进行研究,指明了天师道科仪与音乐的关系,并结合道人的音乐美学观,从整体上论述其音乐的实质。
本书是《中国民间崇拜》(Researches into Chinese Superstitions)丛书第六卷,从本卷开始进入本系列第二部分,论述在中国受到膜拜的男神和女神、文化英雄、神仙、妖怪(genii)、神秘性和神话性的人物,换句话,即“中国的万神殿”。到目前为止,很少有人科学而充分地对待这一主题,似乎是碍于其庞杂,也可能是由于其艰难,因为这需要进行极广的研究工作,需要全面具备在民间广泛流行的儒、释、道“三教”知识。
潘崇贤、梁发编著的《道教与星斗信仰(上下)》是参加“道教与星斗信仰学术研讨会”的诸位高道大德提交的论文,共计50余篇,与会者从道教星斗文化中的星辰崇拜,科仪和道教炼养等方面撰写了论文,反映了道教斗星学术发展的面貌。《道教与星斗信仰(上下)》给供相关学者参考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