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部藏传佛教密宗名著,原名《中阴得度》,中文译者参考西方人士熟知的古代《埃及度亡经》书名而译为《西藏度亡经》,中阴得度,顾名思义,就是人在已离人世之后,尚未投生之前这个名为“中阴”的阶段之间听到有人呼唤他的名字,对他读诵这部经典,即可使身在“中阴”境中的亡灵,解除种种“中阴险难”的恐怖,乃至证入不生不灭的法身境界或得报身佛果,以了生死轮回之苦,至少亦可得到上品的化生或转生,以免落入饿鬼、、地狱等三恶道中---但所有这些,皆系亡羊补牢之法,不仅事非得已,且到时有没有人呼唤、读诵,亦颇成问题!因此,的办法,莫如提前尽早在死前读诵并加思维忆念,以免仰赖他人而得有备无患,以免失之交臂!
在《穿过针眼》中,古代晚期研究领域的创立者——彼得·布朗,从财富的角度审视了教会的崛起,以及它给崇尚贫穷美德、称贪婪为万恶之源的制度所带来的挑战。 布朗结合奥古斯丁等主要 教思想家的观点,考察了新财富涌入教会所引起的争议,以及人们对财富态度的变化;描述了富有的捐赠者在危机四伏的帝国中日益增长的影响力;展示了利用财富来照顾穷人与罗马旧式慈善事业之间的竞争;呈现了那些为了得到天上的财宝而捐出钱财的普通人。
潘崇贤、梁发编著的《道教与星斗信仰(上下)》是参加“道教与星斗信仰学术研讨会”的诸位高道大德提交的论文,共计50余篇,与会者从道教星斗文化中的星辰崇拜,科仪和道教炼养等方面撰写了论文,反映了道教斗星学术发展的面貌。《道教与星斗信仰(上下)》给供相关学者参考阅读。
索伦教授是我们时代最伟大的学者之一,他是奠定犹太教神秘主义研究的坚实基础之人。在这部划时代的书中,他概述了哈西德主义从其古代发端到近代的发展。大胆而深刻的理念和象征得到了分析和评价。索伦的著作使我们关于犹太教和神秘主义在西方思想中的作用的整个观点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潘崇贤、梁发编著的《道教与星斗信仰(上下)》是参加“道教与星斗信仰学术研讨会”的诸位高道大德提交的论文,共计50余篇,与会者从道教星斗文化中的星辰崇拜,科仪和道教炼养等方面撰写了论文,反映了道教斗星学术发展的面貌。《道教与星斗信仰(上下)》给供相关学者参考阅读。
本书集结了作乾十年来探索古代袄教遗迹和袄教美术的成果。内容涵盖地下墓葬和地上碑刻,涉及许多博物馆中保存已久的藏品和近期发掘的虞弘、安伽、史君三个萨宝墓的土文物,对一千四百多年前的中国袄教遗存及其宗教图像系统作了别开生面的揭示与论证。同时,也对人们所陌生的琐罗亚斯德教的教义、礼仪及其在中亚、中国的传播历史作了介绍。
本书对中世纪士林哲学集大成者托马斯·阿奎那的灵魂学说做了详细、全面的阐述。该书通过大量的材料和分析向我们展示了阿奎那灵魂学说的两条基本原则:,人是由肉体和灵魂构成的有形实体;第二,人的灵魂是单一的精神实体。作者强调指出,信仰与理性并不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方式,神学与哲学也不是两个被无原则地掺和在一起的理论体系,而是两个相互渗透、包容的,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的构成要素。阿奎那的灵魂学说是对哲学真理与神学真理、亚里士多德实体论与柏拉图的理念论、唯名论与实在论、感觉主义与理性主义、理智主义与意志主义等内容有机的综合。
本书对中世纪士林哲学集大成者托马斯·阿奎那的灵魂学说做了详细、全面的阐述。该书通过大量的材料和分析向我们展示了阿奎那灵魂学说的两条基本原则:,人是由肉体和灵魂构成的有形实体;第二,人的灵魂是单一的精神实体。作者强调指出,信仰与理性并不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方式,神学与哲学也不是两个被无原则地掺和在一起的理论体系,而是两个相互渗透、包容的,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的构成要素。阿奎那的灵魂学说是对哲学真理与神学真理、亚里士多德实体论与柏拉图的理念论、唯名论与实在论、感觉主义与理性主义、理智主义与意志主义等内容有机的综合。
本书为学术类图书本书对明代道教文化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进行系统的探讨,根据明代社会阶层的差异及社会生活的复杂多样性,讨论了道教文化与统治阶层士人阶层社会民众的社会生活的关系,认为明代道教发展的真实状况是道教的生活化,即明代道教是一种生活道教
梵语佛经汉译的传统一书是作者2002年至2013年间陆续写作的梵语佛经的汉译研究系列论文集,曾在硕士研究生的中印比较文学课程上讲授过数次印度佛教经典的语言主要包括多种印度方言(犍陀罗俗语普拉克利塔方言阿帕伯朗沙方言等)巴利语佛教混合梵语和古典梵语本书主要分析梵语佛典的汉译,尤其是基于现存印度-中亚语言文献(佉卢文梵文巴利文等)的多层面的分析研究,揭示梵语佛经翻译的策略技巧翻译思想部分主要考察佛教的传入,例如汉译佛典的出发语来源地古代译场,考察道安彦琮玄奘和赞宁的翻译思想第二部分分析考察梵语心经楞伽经说无垢称经和华严经的汉译诸多方面第三部分从梵语学习与梵语汉语比较研究主要考察梵语莲花经金刚经,尤其是汉译的音译系统比较语法,还考察了梵语词典梵语杂名梵语千字文和玄应音义
巫蛊,是湘西地区民族传统文化中历史最为悠久的神秘文化事象之一,根植于民族信仰之中,影响深远而广泛。至今在湘西民间的很多僻远村落,仍存在着大量有关巫蛊的历史“活化石”:那些被认为中蛊而死的树,因放蛊而不能饮用的水源,因有益而不能踏至的地界、必须绕过的房屋,还有那些广泛流传于民间百姓中的各种克蛊、防蛊的手诀、符、咒语,也仍有不少人被认为死于巫蛊邪术,而“蛊婆”依然是人见人怕、人见人恨的诅咒对象。本书以实地调查材料为依据,真实呈现湘西社会历史与现阶段巫蛊之情况,找寻巫蛊产生和传承的历史根源及社会根源,指出巫蛊是特定文化背景下应作社会关系调整的平衡木。本书所为,在于引起学者和社会中人对巫蛊现象的关注,并引发严肃的追问和广泛的人文反思。
纸马,是一种民间木刻纸印神像画,主要流传于河北、山西、云南、江苏等地。“神码”正是河北内丘县本土的纸马、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民间信仰的媒介。本书主要从两个方面对“神码”这一民间造物进行再现,一是分析其图像,考证其神祇原型和发展历史;二是考察其田野原境,展现内丘地区的民间的生产生活环境,以及在这种环境下生长的宗教文化和信仰心理。本书既论述了民间信仰,又展示了神码版画艺术,配有插图200余幅,亦是珍贵的神码图像资料。
"摩西与十诫"是西方法律思想史上的经典传说,对于认识西方法律传统源流具有不可取代的意义。《摩西与一神教》是一代宗师弗洛伊德的代表性作品之一。弗洛伊德通过对摩西传说的深入研究,得出了惊人的结论:摩西本人是一个埃及人,他传给犹太人的宗教与法律是从埃及带去的。弗洛伊德接受了摩西是在荒野里被谋杀的假说,但是他认为摩西存留在以色列人民心中,摩西的教义*终取得了胜利,成为犹太民族的基本法律信仰,影响至今。弗洛伊德阐述了他关于一神教的理论,对犹太教和基督教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解释。
本书收录杨乃乔教授主持的中国经学诠释学与西方诠释学前沿工作坊论文四十篇,讨论了中西方诠释学的特点与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