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神问仙是中国中古时期宗教表达的重要形式,也为道教的产生奠定了基础。一直以来,中古时期的仙和修仙者都被描绘成一群神秘、隐匿的人。而康儒博在这项开创性研究中的看法则大异其趣。康氏认为,仙并未脱离社会,仙仅仅是诸多社会角色中的一个宗教角色,且在这种映照之下得以成立。修仙者不是绝世的,他们要在社会环境中寻求治病救人、预测未来、述异志怪的能力。该书融合了多元的理论方法和坚实的中国古代文献,在此基础上细致入微地分析了修仙者的社会角色和社会互动。它对修仙作为一种社会氛围的描摹非常新颖,它所提出的研究范式对理解其他社会中的圣人角色也具有创造性。
本书通过考察华北平原一个村落的语言现像,分析出其中宗族文化、村民关系、宗亲称谓、婚俗变迁、民俗信仰等,揭示出凝聚在语言现像中的民众心理和民众精神。
《生命这出戏》是一本让你重新提炼生命价值的伟大著作。人生没有假设,当下即是全部。在基本的衣食住行得到保障之后,只有拥有一颗受过训练的心,才能得到安乐。生命这出戏,没有重来一次的机会,因而要珍惜与他人、与其他生命之间的种种缘起。而我们要如何演好自己的戏,又不妨碍他人演戏? 在《生命这出戏》中涉及众多人生问题和生活中寻常事物,希阿荣博上师开阔又致密地引导我们每个人如何锤炼一颗心去去离苦得乐,随缘自在,发现自由。 我们将由这股潜移默化的力量指引,挣开痛苦与欲望的汪洋去发现内心的善良与慈悲,我们也将变得惜缘、坚定、平静和富有智慧,从容把握和过好当下的人生。
本书在讲述中国美学史的发展历程时,以天下美学观贯穿,按从古至今的顺序展开,上溯至远古美学、春秋战国美学、秦汉美学,中及魏晋南北朝美学、隋唐五代美学、宋辽金元美学,近及明代美学、清代美学,介绍了各个时期出现的重要流派、人物及其代表思想,并力图挖掘前后的继承关系,论述范围涉及文学、美术、音乐、园林、建筑等领域,体现了作者宽阔的学术视野,也突出了中国美学的独特性。
本书试图建构起一个谐音民俗的基本框架,对谐音民俗的实质、类型、载体、结构、方式进行初步探讨,并对与之相关的民俗语言现象和民间文艺特征作一些描述和说明,当中包含了对谐音民俗的传承、变异发展等问题的一些探讨。 谐音民俗对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民俗研究、语言研究、历史研究、文学研究来说,都是一个很好的选题。
寺院,作为佛教活动的中心,一方面,它是佛教供奉佛与菩萨的神圣殿堂,或者说是无数善男信女向自己心中的神灵祈祷的圣洁之地;另一方面,它也是数众多的僧人居住、修行、说法的地方。从这个意义上说,寺院中的佛教活动,既属于统摄人们心灵的宗教信仰问题,又是一种具有独特生活内容的宗教实践活动。 在寺院——这个被高墙与世俗社会隔开的深院里,生活着宗教实践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僧人,虽然他们也来自红尘、却削了发,受了戒,穿上袈裟,敲着木鱼,撞着晨钟,朝课暮诵,从事着各种法事活动。形成了种种与众不同的独特生活习俗。
本书是我国学者欧阳康邀请英美哲学界哲学家专为中国读者撰写的学术自述。本书作者阵容豪华,有以赛亚·柏林、唐纳德·戴维森、彼得·斯特劳森、 蒯因等16位英美学界乃至世界哲学界的哲学家,都是各自研究领域的大师级人士。大师们用明白晓畅、深入浅出的语言为中国读者全方位地介绍了自己的学术思想、治学心得与求智之路,其中部分篇章属于大师们的学术绝响,有着弥足珍贵的文献价值。本书是我们领略大师们的鲜活风采,学习大师们的治学思路,借鉴大师们的研究方法的重要参考读本,也有助于我们开拓视野,缩小与世界学术前沿领域的差距,把握世界哲学的发展态势和演进方向。
本书撷取了《晏子春秋》中的经典语录,根据内容分门别类划分为礼治篇、民本篇、任人篇、臣道篇、为政篇、俭让篇、修身篇、外交篇八部分,并辅以简单的注释和译文,呈现了齐国名相晏子的修身培德、治国理政等方面的思想。
本书是《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与民俗文化》之一。《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与民俗文化》丛书致力于揭示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中所反映的民俗现象,同时,致力于借鉴民俗学的理论与方法。一方面注重学术性,注重历史感,注重内涵的深刻与丰富,一方面注重可读性,注重现实感,注重活泼平易的民族气派,目的是贴近民众,进入民众的生活,并在中华文化的建设中发挥实际作用。
《重回在场:哲学、美学与艺术理论》收集了作者近十年来发表的论文24篇,分为哲学理论与哲学史、美学理论与当代美学、艺术问题、环境美学与日常生活审美化理论四个部分。尽管这些文章的论题看似分散,但贯穿其中的基本精神却有着清晰的脉络。它们都是从中国哲学、美学和艺术实践的角度,对当代西方哲学、美学和艺术实践逃离在场的反拨。重回在场,并不是回到西方传统哲学的在场形而上学,不是回到无限真实的本质,而是回到有限真实的经验。此时此地有效的在场经验,是生命的基本组成部分。审美和艺术是在场经验的确证,因而是对生命力的解放和彰显。
民俗文化与民众生活密切相关的衣食住行、人生礼仪、岁时节令、信仰习俗、社会风尚、休闲娱乐等民间风俗习惯的总和。上海民俗中新俗与旧俗、土俗与洋俗的并存,促进了多元民俗文化的互渗与交融,甚至还有异国情调的洋俗,上海民俗文化所呈现的是海纳百川、兼收并蓄、活力充沛、日新又新的海派精神与风格。
本书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对与中国人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36个数字予以多角度、多层面的解读,见解独到,饶有趣味。是一本很有看头、令人回味的有关民俗的知识性读物。
《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哲学》内容简介:由中国学者从自己的研究视角出发,吸取外西方哲学研究的成果,编写出一套多卷本的西方哲学通史,以此总结和促进我国的西方哲学研究,这是一些前辈专家从20世纪50年代起就已有过的设想。十年“动乱”结束后,随着极“左”思潮禁锢的解除,我国西方哲学研究进入了可以有组织、有规划进行的新阶段,许多专家纷纷要求把原来的设想纳入现实日程。1983年在福州举行的届国家社科基金哲学学科项目规划会就曾决定,集中有关单位的专业力量,共同编撰多卷本的西方哲学通史,并把通史的编写作为课题正式列入国家规划之中。然而,由于参与单位多、观点分歧大等原因,这一课题后来未能按规划执行。原来分工负责编写古希腊罗马哲学、唯理论和经验论哲学、德国古典哲学等阶段的专家,在从事专题研究和资料编译、整
中华民族地域辽阔,民俗文化博大精深,本书用十余万字的篇幅全景式展示了中国民俗文化的形成、延展与传承的演进过程,从生产贸易民俗、饮食民俗、服饰民俗、居住民俗、交通民俗、岁时节令风俗、民间艺术、民间信仰与禁忌等多个侧面描绘了一幅五彩斑斓的民俗风情画卷。
人们最愿意记住和怀念,但又往往容易遗忘或模糊的,就是既往的历史。如果人们想驾一叶扁舟徜徉于历史的长河之中,那就需要有长流不息的源头活水。这源头活水就是丰富多彩的种种文献。中国是一个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文献的文明古国,"河图洛书"虽然带有浓厚的传说成分,但这是最早概括文献的分类界说,是指明文献主要包括文字与图画。如果没有文献或者文献不足那就很难说明历史了,即使二千多年来一直为人们崇奉的至圣先师孔子也会为之发出无奈的概叹,在《论语·八佾》篇中就记录下这样一段话说:"夏礼吾能言之,札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秦汉以来,各朝在得国之初,甚至在夺取天下过程中,都很注重征集文献的工作,当时都概称"图籍",即包括图画和文字载籍,而毁灭文献者,则必然会遭到
《阿多诺》主要内容:阿多诺说:“一个人在生活中所实现的,无非就是变换方式弥补童年的尝试”。《阿多诺》正是再现这种尝试的尝试。在简要介绍阿多诺的生活和思想经历之后,《阿多诺》广泛涉猎阿多诺包括艺术与音乐理论在内的多方面思想,并重点分析了阿多诺的批判理论。
《<老子>教你走正道》是一本《老子》研究延伸的情绪管理学著作,“万物相对而成逆向而行的用反律”思想贯穿于全书,启示读者道存于心,高下在手,慎之又慎,自求多福;宽臆减压,不求超脱,但求洒脱。包括天下人的教父、大道至简莫虚蹈、天意从来高难问、无欲未必真干净、有道无为却还空、洞悉人性始知道、和顺圆通大自在等章节。
《<老子>教你走正道》是一本《老子》研究延伸的情绪管理学著作,“万物相对而成逆向而行的用反律”思想贯穿于全书,启示读者道存于心,高下在手,慎之又慎,自求多福;宽臆减压,不求超脱,但求洒脱。包括天下人的教父、大道至简莫虚蹈、天意从来高难问、无欲未必真干净、有道无为却还空、洞悉人性始知道、和顺圆通大自在等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