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 人文宗教 概括中国的宗教观,诠释儒释道三教与民间宗教信仰的共同基盘。人文立本,感应为体,是人文宗教的基本特征,有别于西方宗教学对 宗教 的界定。人文宗教并不排斥对神的信仰和崇拜,但首先重视个人修身与社会责任。文与神的关系,即礼教与宗教的并存,远比人神关系重要。本书是作者在北京大学十余年讲授 中国宗教史 的心得体会,立足中国人的信仰传统与日常生活,以世界史的眼光,将 人文宗教 视为一种世界宗教的基本类型。
《纯粹现象学通论: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第1卷)》为《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三卷本的卷,俗称“观念1”,但实为在主题和论域两方面具有完整独立性的作品。《纯粹现象学通论: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第1卷)》始终被认为是“现象学”和“胡塞尔哲学”系统内的“书”,是胡塞尔“心学”的主要奠基之作;为胡塞尔自《逻辑研究》出版以来,多年反思准备后的“神来之笔”,即数周内一气呵成之作。由于在混沌心理和严密逻辑之间的杰出异质性交叉分析,《纯粹现象学通论: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第1卷)》成为20世纪哲学中的最重要哲学经典之一。 《纯粹现象学通论: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第1卷)》在20年前商务印书馆舒曼版中译本基础上,根据原版进行了全面复校和订正。全书分为四部分,包含:“本质和本质认识”
《六壬时空》不仅系统阐述了六壬课式与断要的内在逻辑结构,更从传统天文历法学和易学角度,对六壬的源流及起式的原理予以说明,从而揭示了六壬时空大卦的一般性原理,视角独特。作为刘氏断应法的导论,作者重注了壬学的两大主体毕法与课经,使得学术性与实践性高度统一。
义乌丛书编纂委员会出品的《义乌民俗》从生产、生活、家庭、家族村落、礼仪、节日、信仰、社会八个方面,用章节体记述了义乌的习俗。比较详细地记述了义乌民风民俗的丰富内涵及演变历史,以及义乌四乡民风民俗的差异,尽可能追溯其源流及义乌各方不同的风俗,简述了新风俗。《义乌民俗》文辞简朴,并引用了一些义乌的民谚、民歌、民谣以增加趣味性。有的章节还涉及义乌周边地区风俗对义乌的影响。从中可以看出“勤耕好学、刚正勇为、诚信包容”的义乌精神是如何融合进纯朴的民风民俗之中。 ????
晚明以降,以天主教文化为代表的西方文化由传教士引入中国,至清代前中期已臻鼎盛,其范围主要涵盖了长江中游以南及下游南北岸(所谓"江左")一带。本书立足于从思想史与文学史的视角来重新发掘和梳理与天主教文化具有较深交往的东吴文人(儒士)材料,探讨其对于天主教文化的回应与处置及其深层肌理。涉及当时名重一时的文人诸如徐光启、孙元化、许乐善、许三礼、陆世议、陈瑚、谢文洊等十余人,并分别析论了他们各自的情感与信仰世界,及其嬗变、流播与影响。并以宏观入手,阐释了当时东吴文人与天主教文化、西方科技、西方器物之关系。作者并不囿于已见文献,而是对翻检所得大量新的晚明及清代文献,爬梳剔抉,条分缕析,提出独到之见,令人瞩目。
法国文学批评家和哲学家罗兰·巴特涉足文艺理论、文学批评、语言学、符号学、社会学等诸多领域,他的思想经历了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的多次转变,被誉为继萨特之后“当代欧美影响力的思想大师”。《写作的零度》、《神话学》、《恋人絮语》、《符号学原理》、《文本的快感》等许多著作对于后现代主义思想,包括符号学、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与后结构主义的发展都具有很大影响,也影响了人们对文学和文化的看法。 汪民安的《谁是罗兰·巴特/当代思想前沿系列》既是对巴特这位西方思想家的解释和介绍——厘清了其漫长的思想发展,为我们提供了系统认识巴特、重新审视巴特,并从正确的角度研究巴特的途径;本身也是一部理论著述,是作者自身哲学思辨的结晶。
儒家心性之学作为一种为己之学、成德之教,原本不是纯粹的知识思辨,而是一种体知、体证于身心的学问。这也是近年来宋明理学研究所关注的一大议题。《由凡至圣:阳明心学工夫散论》收录的九篇论文,是作者关于王阳明及其后学致良知工夫的相关研究,也体现了作者对于如何诠释儒家心性之学的相关思考。作者力图摆脱哲学概念式的“工夫论”分析模式,从各种角度对心学“工夫”本身加以如实呈现、系统梳理。
本书从文化学的角度挖掘和考察平原水稻、海岛和南方山区地区这三个不同区域中存在的不同文化形态,它的重点是民俗文化。通过对这三个区域具体文化形态的发掘和考察,提供一个地区民俗文化的概貌,让人们在进一步探索这个地区民间文化的理论体系时,有个比较全面的、真实的、活生生的了解。
《语言批判:维特根斯坦美学思想研究》在追溯维特根斯坦的思想渊源的基础上,从语言的视角出发,旁涉伦理与宗教,对前后期维特根斯坦的美学思想进行了全面梳理,阐明了其前后期思想转变的表现、理由及意义,论证了其美学思想对西方现代美学的启示与影响及其与欧洲、美洲哲学的暗合与融会,最后落实到维特根斯坦美学思想在中国所激起的语言美学的反响。
该书内容如题目所示,通过介绍现代西方哲学,以欧陆哲学为主的重要哲学家的生平及思想,勾勒出现代西方哲学的线路图。书中论述的重要哲学家和哲学流派有:叔本华、尼采、柏格森、狄尔泰、实用主义、分析哲学、维特根斯坦、胡塞尔、海德格尔、萨特、梅洛庞蒂、伽达默尔、利科、批判理论、巴特、福柯、德里达等。
儒家心性之学作为一种为己之学、成德之教,原本不是纯粹的知识思辨,而是一种体知、体证于身心的学问。这也是近年来宋明理学研究所关注的一大议题。《由凡至圣:阳明心学工夫散论》收录的九篇论文,是作者关于王阳明及其后学致良知工夫的相关研究,也体现了作者对于如何诠释儒家心性之学的相关思考。作者力图摆脱哲学概念式的“工夫论”分析模式,从各种角度对心学“工夫”本身加以如实呈现、系统梳理。
在本书中,福柯试图勾勒出自16世纪末以来在用科学方法研究性的话语中规训身体的权力机制的历史。权力的作用并不仅仅是压抑性的,而是用推论的方式塑造出“性”和有着性欲的主体来。因而没有超脱历史条件和权力控制的知识、性和快乐等概念。
该书选取了汤一介先生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至今的若干论文与随笔,包括中国传统哲学的真善美问题,中国哲学的走向问题以及对“五四运动”的反思,如何传承并创新中国哲学以及如建构中国解释学、中国“儒家伦理与中国现代企业家精神”等;另有所遇、所感、所思,所忆而发之于文者,可使得读者从侧面更深入地了解汤先生的为人行事之风范。
《黑格尔与现代社会》是作者的名著《黑格尔》(1975)的缩写本,内容简约明快,文字清新流畅。作者不仅希望对黑格尔的哲学加以剖析和阐明,而且更希望探讨他对当代哲学的相关性与重要性,也就是说,试图指出黑格尔如何为我们反省若干当代问题、帮助我们形成自己的思考提供凭借。 全书分为三个部分,部分全面阐释黑格尔的思想,第二部分处理黑格尔的政治哲学,第三部分指出黑格尔所面对的问题和力图实现的目标如何延续到今天,以及他的当代意义。《黑格尔与现代社会》是黑格尔哲学和政治思想的入门书之一。
无
本套书中,我们始终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力求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尽可能地借鉴各种相关学科的知识和理论成果来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学术背景,竭尽所能地在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宝贵经验的基础上提炼政治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