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 人文宗教 概括中国的宗教观,诠释儒释道三教与民间宗教信仰的共同基盘。人文立本,感应为体,是人文宗教的基本特征,有别于西方宗教学对 宗教 的界定。人文宗教并不排斥对神的信仰和崇拜,但首先重视个人修身与社会责任。文与神的关系,即礼教与宗教的并存,远比人神关系重要。本书是作者在北京大学十余年讲授 中国宗教史 的心得体会,立足中国人的信仰传统与日常生活,以世界史的眼光,将 人文宗教 视为一种世界宗教的基本类型。
《六壬时空》不仅系统阐述了六壬课式与断要的内在逻辑结构,更从传统天文历法学和易学角度,对六壬的源流及起式的原理予以说明,从而揭示了六壬时空大卦的一般性原理,视角独特。作为刘氏断应法的导论,作者重注了壬学的两大主体毕法与课经,使得学术性与实践性高度统一。
论文以区域研究为视角,以清水江下游及渠水界邻区域飞山公杨再思信仰为主线,通过对飞山公杨再思信仰于不同空间场域中、不同人群历史记忆下多样性实践的历史人类学考察,深入阐释该地域社会民众的生活实践与区域社会结构、地域支配关系关联与过程演变。 论文从共时性与历时性的视角,基于深入的田野调查并结合地方志书、碑刻、族谱等文献,结合 王化 过程下该区域社会大量移民的进入并构成族群多样性及文化多元性的历史背景,综合考察飞山公杨再思信仰的形成与演变及呈现出与地域结构、族群关系密切的关联性。在某种意义上,中央王朝边疆开拓与地方治理的需要,以及杨氏 巨族 与中央王朝的不断互动,促成了飞山公杨再思由杨氏祖先向神明的演变;而地方官员不断借助该区域战乱等灾难性事件,创生飞山公灵应故事以配合中央王朝的敕封,以
全书分成导论和本论两个部分,在导论部分,首先回顾了《荀子》的研究历史;其次以《论语》为参照,初步揭示出“学、政、道”三位一体是《荀子》思想世界的基本结构,最后以《论语》、《孟子》、《老子》、《庄子》等文本为参照,进一步说明了“学”是儒家审视世界的独特的姿态和立场,“政”是政治的共同生活,“道”是于政治的更为广阔的共同的生活空间。与之相应,本论便分成“学”、“政”、“道”三个部分共六章。章以《劝学》为中心,阐明《荀子》对学之为学的基本结构的理解;第二章以《非十二子》和《儒效》为中心,通过学(德)与政的微妙关联的阐明,呈现儒家自觉坚守的位置和立场;第三章以《王制》为中心,阐述《荀子》憧憬的王者之政的美好图景;第四章以《礼论》为中心,阐述政治秩序(礼义之道)是如何产生的,以及礼义之
儒家心性之学作为一种为己之学、成德之教,原本不是纯粹的知识思辨,而是一种体知、体证于身心的学问。这也是近年来宋明理学研究所关注的一大议题。《由凡至圣:阳明心学工夫散论》收录的九篇论文,是作者关于王阳明及其后学致良知工夫的相关研究,也体现了作者对于如何诠释儒家心性之学的相关思考。作者力图摆脱哲学概念式的“工夫论”分析模式,从各种角度对心学“工夫”本身加以如实呈现、系统梳理。
无
本书共分三部分,书中就中国近现代的思潮活动及思想家作了深入细致的探讨和研究。????本书内容全面,条理清晰,具有较高的科学性、系统性、理论性及学术价值,可供从事思想研究的专家学者参考。
《本然的观点》内容简介:人的自我具有一种分裂的本性.它能自己的经验即从客观的观点来思考世界.也能从自身所处的特殊视角即从主观的观点来看待世界。《本然的观点》旨在处理主观性和客观性的关系问题。作者认为.解决此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看待客观性。客观性无法对世界作出令人满意的解释.但解决的方法不是禁止客观化。而是求得客观性与不可还原的主观性的协调.即以本然的观点看世界。作者探讨了这个问题在身心关系、知识与怀疑、思想与实在及道德哲学等方面的表现。作者处理这一问题的独特方法.为哲学探究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途径。在形而上学、认识论及价值哲学等领域.《本然的观点》都是一部极为重要的著作。
本丛书搜寻古籍、方志、野史,汇集各族民俗材料,进行科学调查研究,揭示了中华大地上〔活化石〕和〔活古代〕的诸文化相,向读者展示传统习俗的方方面面,洋洋大观,为广大读者获取民俗知识的宝库。本书展示的是五花八门的商贸习俗。
《黑格尔与现代社会》是作者的名著《黑格尔》(1975)的缩写本,内容简约明快,文字清新流畅。作者不仅希望对黑格尔的哲学加以剖析和阐明,而且更希望探讨他对当代哲学的相关性与重要性,也就是说,试图指出黑格尔如何为我们反省若干当代问题、帮助我们形成自己的思考提供凭借。全书分为三个部分,部分全面阐释黑格尔的思想,第二部分处理黑格尔的政治哲学,第三部分指出黑格尔所面对的问题和力图实现的目标如何延续到今天,以及他的当代意义。《黑格尔与现代社会》是黑格尔哲学和政治思想的入门书之一。
《清代老学研究》主要从清代老学的思想学术背景、清代老学的文献及其诠释特点以及清代老学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展现的不同风貌等方面入手,较为全面地揭示清代老学的传承和演变,并阐明其在中国老学史上的地位。该著指出,清代老学一方面继承了宋代以来以心性学说解老的学术传统,另一方面也发展出新的特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其一,清代出现了大量考据性质的老学著作;其二,清代老学有强烈的经世致用倾向,并与晚清的经世风潮汇为一体;其三,老学与西学的交融互释为《老子》研究开启了新的学术方向。清代老学的传承和演变与时代的变迁关系密切,它既有对以往学术传统的继承和坚守,也为老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在中国老学史上占据了重要的位置。
《心灵与身体:心灵哲学中的新二元论探微》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唯物主义与二元论在西方心灵哲学中的发展研究”(08JA7020011)的最终成果。“二元论”作为一种特殊的哲学范式,有其渊源与发展。作者梳理了从古至今“二元论”的发展历程,为读者理清了“二元论”理论演进的思想光谱。《心灵与身体:心灵哲学中的新二元论探微》代表了这一领域的的研究成果。
《儒家辩证法研究》是庞朴先生的学术代表作之一,完稿于1984年,在当时的学术背景下率先提出并深入研究了"儒家辩证法"这一命题,从辩证法的角度分析了儒学中包括仁义、礼乐、忠恕、圣智、中庸等基本理论范畴的对立统一关系。书中明确提出的"一分为三"观念和方法,对儒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儒家辩证法研究》使用的是中华书局1984年版本。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