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圣汉帝国”的证成,关键在于深掘当时人的感知和体认,本书即是围绕原始 的成立、汉魏禅代的发生与汉家秩序的崩解所展开的一次“心灵考古”。为消弭“汉家”构造中的家、国对立,谶纬以其超验的神圣叙事“为汉制法”,由此达成融通公、私的“天下一家”构想,“汉家”遂成为天下人的信仰空间。因为解灾除厄、归命汉家的普遍强烈愿望,“致太平”不仅成为贯通汉末经学、谶纬、 的知识基础与共同主旨,也成为士人、隐逸、 群体的行动指南与价值归宿,还是促成汉魏禅代及汉家秩序解体的思想和信仰要素。以汉帝国神圣性格为轴心,思想与历史交互推进,渐次展开为汉家→王汉→师汉→辅汉→代汉→忆汉的演进轨迹,浮现出谶纬神学、原始 与汉家德运终始的内在逻辑。
道教是唐代历史中一个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对民众的日常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因此要很好地认识和把握唐代历史,就应该深入地了解道教在当时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本书选取了神仙道教与唐代社会、道教与唐代妇女、道士的宗教世俗生活、道教法.与民间习俗、道教神仙与民间信仰、岁时节俗中的道教印记以及儒、释、道之间的互动与融合等几个方面进行剖析,试图从社会文化史的角度来透视唐代道教,对道教在唐代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做出较为客观的解释
全书内容共分明道篇、立德篇、修真篇、养生篇、处世篇等五大篇目,并在每篇之下各分五大类,共为二十五类。此书力求收录完各,俾使人们能够全面了解道教文化的各项内涵,正确认识道教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并且努力发扬道教文化中的爱国精神、哲理智慧、立德向善、热爱和科、廉正无私、保护环境、内丹修炼、养生益寿、为人处世、淡泊名称、读书治学、返朴归真等有益当今世界的内容,以冀能够在现实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书中各篇分类明细,条目收录尽力做到精简,注释也力求深入浅出,语言明白晓畅,从而对于道教义理能够结合现代社会的实际做出合理诠释,在道教文化与现代文明相结合方面做出了可贵尝试。
带着难以名状的浮躁与烦恼,逃离钢筋与水泥构建的城市丛林,在绿茵茂林的原野丛林,在云鹤出没的白云深处,也许刹那间你会眼前一亮,忽见万紫千红之中,恍兮惚兮之间,有半堵红墙,几片青瓦,一缕,几声晨钟,在“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日道……”的持诵声中,道韵清悠,琴音淡远,如天籁之玄雅,似慈云之氤氲,哦!原来这是一座道教的宫观,那悠长瑞祥的吟唱,将我们引入了明净的世界。
本书是对中华生命文化的大道绝学——内丹学现代转化的一次积极探索。作者从黄老养生思想本源出发,抛开宗派视角,基于内丹古法承传和30年实修经验,首次提出传统内丹学现代转化的命题,并针对现代人的养生误区,在揭示内丹养生学延年益寿的奥秘、阐述内丹学的基本养生理念和修炼方法的同时,系统地提出了从修炼宗旨到修炼方法等方面的转化思路,还特别对现代人日常修炼要点以及内丹修炼生活化提出了相应的参考意见。 作者写作本书的目的,即是在探索中华主流生命文化中的生命智慧,以提醒现代人不要在物欲横流、浮华躁动的人生旅途中迷失本性。更提示现代人不可以漠视自然,并且要尊重生命,关怀生命。你爱生命,生命才爱你。这就是天人合一的大生命观给予我们的生命智慧。
本书专章探讨“道与神仙”,从“道神一元论”、“神仙与阴阳五行”、“生道合一得道成仙”角度,从理论高度论证“道”的信仰与“神仙”相统一的问题。较为详细地阐述了神仙品位、谱系源流、神仙关系系统,和神仙修炼理论、修炼方术,及神仙的洞天福地。
该书以时代为线索,从易学的产生开始,将中国易学的发展分为先秦易学、秦汉易学、两晋南北朝易学、唐代易学、宋代易学、元代易学、明代易学、清代易学、现当代易学九个阶段。本书采用专题研究的形式,通过选取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易学人物与学派进行具体的讨论与介绍,一方面避免了通史作品常见的繁杂寡要的通病,同时也突出了中国易学发展不同阶段的主要特征。在研究方法上,本书注意运用新材料,将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相结合,义理与考据并重。在视野上,跳出门户之见,对历史上的象数派与义理派的易学成就都做出了充分的肯定。在吸取了大量前沿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书融汇众家之长,删繁就简,勾勒出了中国易学发展的主要线索和基本规律。
内丹修炼发源于我国远古时代,有六千年以上的历史。它自成系统,独具中华民族特色,几千年来,一脉相承。现存的道家静修著作有数千卷,其精深、广博蕴含大智慧,又独以修炼内丹的方法在历史上流传最为悠久,影响最为深广,被视为道家的玄典正宗。老子、庄子、孔子等先贤都从修炼内丹中经历过“无为法”的境界,修身修性,开发自身潜能、智慧,而留下千古不朽的经典。同时,它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相一致的世界观、宇宙观。 内丹静修,就是在一呼一吸之间,通过呼吸把人内在世界和外在世界、有意识和无意识联系起来。呼吸和身体机能活动、思想、情绪是紧密相连,养身、静心、禅定、冥想、催眠、瑜珈、出功、益智……都从呼吸开始。 我们的生命质量与长度如何,完全取决于我们的呼吸有多深、有多长!呼吸绝对不是只有我们接触过的:腹式呼吸
本书在充分吸收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从方志文献、文人文集以及宗教典籍中寻找新线索,同时利用近年来作者在河南、山西等地调研的大量碑铭新资料,以华北地区的全真道为探讨中心,对明代全真教衰而复兴的历史过程进行研究。结合明代全真教史料,对明代全真教发展的基本特征进行概括,并阐述全真教在发展过程中对明代世俗社会以及其它道派产生的影响。
中国宗教艺术 系列图文并茂,以大量精美图片,反映中国五大宗教艺术的起源、风格特征、艺术价值以及对世界文明的影响等诸多方面内容,向中外读者介绍中国宗教各方面的知识,使其更直观地了解中国宗教文化。 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中国佛教艺术的基本概况,包括:寺庙建筑、绘画、石窟雕塑等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反映了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与中国文化艺术相融合的现象和面貌。同种类图书国内市场还不多见,富有新意。 Since being introduced to China 2,000 years ago, Buddhism has combined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This book, mainly photos illustrated by texts, gives a basic overview of the Buddhist arts in China, including temple building, paintings, Stone Caves, etc., hoping foreign readers come to understand current situation and various manifestations of Buddhism arts in China.
茅山,古称句曲山,位于今江苏省南部,为道教 *福地、第八洞天 。南朝时,茅山成为道教上清派祖庭, 中经隋唐二代,高道辈出,隐然为道教正宗 。(陈国符:《道藏源流考》)元代茅山道士刘大彬编修《茅山志》,内容涵盖与茅山有关的诏旨诰敕、教派历史、人物传记、经箓目录、金石诗文等,为一体例完备、内容丰富的茅山山志。明代茅山道士张全恩重刻此书,由茅山乡贤江永年增补了明代茅山的相关史料。此书堪称研究中国道教史的珍贵文献。 本书以明嘉靖二十九年玉晨观刊《茅山志》为底本,除标点工作外,亦广泛参校其他版本《茅山志》,为读者提供了一个《茅山志》的可靠读本。
本书对于当代有志于探索生命奥秘的广大女性爱好者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自娲皇补天造人,苍帝创造文字至今,历代女真仙道经积淀了丰富的文献资料,到目前为止,多是以独立成篇的形式分散于《道藏》《续道藏》《道藏辑要》以及藏外道书之中。广大爱好者查阅起来颇为不易,且1949年以前出版的书籍均是繁体竖排,已与当今读者的阅读习惯不符。故今次以简体横排形式,尽编者之优选努力,将众多修道之书汇集成此一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