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包括三层意思:出离心、菩提心和清净心。出离心,就是厌离三有,希求涅槃的心,也名“求解脱心。”学佛的人,若没有真正的出离心,所做的一切功德,只能成为感人无善趣的因,不能成为解脱生死的正因。若以出离心为发起(动机),或为出离心所摄持(掌握)。所做不论大小何种功德.就是布施一把粗糠,或经一日一夜受持一戒,都成为解脱生死的资粮。菩提心,就是总观三界一切有情.沉溺生死苦海。无有出期,为度一切有情出生死苦.求志证得无上菩提。学佛的人,若未发起大菩提心,所修一切功德,或堕生死,或堕小乘,都不能作成佛的正因。这个人也不能算是大乘人。若发起了大菩提心,虽然没有其他功德。也可称为菩萨;所做任何善事,都能成为成佛的资粮。所以在上士道中,修菩提心最重要。清净心,也称为离增益,损减二边的“中
现代人追逐紧张的生活节奏,在无尽的繁忙中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蒙覆了尘世中的喧嚣与浮躁,消弥了清静自然的灵性,失却着生命的本真。 禅者崇尚人生的超脱,以淳朴归真的修为,闪耀光照千古的机锋,拓建着心灵的家园、生命的净土,营造出灵动空明、深邃广袤的洒脱世界。 本书让我们聆听智者的声音,为自己点亮一盏心灯,以般若智慧观照自我,获得殊胜的力量,享受真实自在的人生。
《毛泽东与佛教》是至目前为止出版的唯一的一本专讲毛泽东与佛教关系之著作。书中既介绍和分析了少年毛泽东信仰佛教的情况和原因,青年毛泽东游览佛教寺庙和对佛教哲学的钻研,及所受之影响。又介绍和分析了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以后的毛泽东对待佛教的态度,其中包括:他对佛教在中国文化史上地位的评价,对宗教本质的认识及政策,与佛教界人士的交往,对佛教故事及成语典故的运用,以及在革命生涯中与佛教寺庙的联系等。此书既有较强的理论性,又有较好的可读性,对于研究毛泽东思想、中国共产党的宗教政策、哲学和宗教学等,均有参考价值。
《佛学经典100句------华严经》是星云大师主持的《中国佛学名著精选白话版-----》系列作品。佛学经典100句系列,轻松阅读经典,领会佛经智慧 「佛学经典100」针对普及性高、重要性强的佛经,精选经典名句100则,就该经句的语译及智能,提供一篇完整而实用的介绍。文字活泼,破除佛经给人艰深难懂的印象,轻松领会佛经智慧,并融入生活中。 华严经在佛经里是经中之王,也是王中之王。妙法莲华经也是经中之王,可是不能称为王中之王;这部大方广佛华严经却是王中之王,是佛所说大乘经典之中。在佛教里,如果能明暸华严经,就是得到佛的全身。若是明白楞严经,就是明白佛的顶。若是明白法华经,就是明白佛的身。
佛教艺术是人类的重要文化资产,更是文化传承中尊贵的智慧生命。随着佛教文化的无尽传播延伸,佛教的造像图像艺术,也在各地信仰文化的滋养下,创造出辉煌的世界。佛教艺术之美,不仅是视觉图像的呈现,其所包含的历史文化背景与精深义理,更是值得我们深入了解,为了将佛教艺术传承千耳的文化智慧汇整介绍,我们特别策划了一系列的“佛教美术全集”,并以本书揭开序幕,带领读者进入浩瀚无垠的佛教艺术世界。《佛像大观》不仅介绍佛教造像的形态之羡,其历史典故及文化背景亦有详细的介绍。就其发展的文化传播路线,本书将佛教造像区以印度、中亚、中国以及日韩、东南亚及其他等单元,介绍各个文化所造就的艺术之美,并解析其传承千年的智慧世界。图文并茂的精彩介绍,让读者同时感受佛教艺术触动人心的精神之美。
本书以明贤2013年春应广东陈显华居士邀请所说《佛教世界观》讲义为蓝本,因应当代哲学语言中的“世界观”概念,顺应当代人的普通知识,演绎大乘了义佛教正见,就梁漱溟先生“中国文化问题,乃在个人之永不被发现”的问题,作“一人一个世界”之发挥,突破“唯物壁垒”,唤醒生命主体认知,弥补儒术之不足。
《永明延寿大师文集》为中国禅宗五代十国时期文集,由三河市东方印刷有限公司印刷,2014年1月版,2014年1月次印刷。主要内容包括:御制重刊《宗镜录》序/雍正、御制重刊《宗镜录》后序/雍正、上谕/雍正、《宗镜录》序/杨杰、《宗镜录》序/钱假、《宗镜录》卷一并序、标宗章等。
本书为佛教空宗最重要的经典。“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此经中的一句名言。经文总约260余字,却统摄了600卷《大般若经》的基本内容。其《译注集成》由学者方广锠整理,收集了古今十八种译本和十八种注本,为目前《心经》最完整的集结。
德撰本书的目的,在于使世人了解一代佛门宗师虚云老和尚实践佛陀教导、利济众生的感人事迹。
《地藏菩萨本愿经白话解释》为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白话解释。供古文学艺术爱好者参考。
印光手书金刚经,ISBN:9787514904079,作者:印光
《中论颂:梵藏汉合校·导读·译注》主要内容:《中论颂》是公元二三世纪时印度论师龙树的代表作,是大乘佛教的义理基石。该论上承般若经,下启中观派,阐述“一切皆空”的思想体系,主张一切存在唯是名言而无对应自体。这一思想不仅影响了后世所有的佛教宗派,在人类思想史上也独树一帜。5世纪初鸠摩罗什将青目释《中论》译汉,对中国佛教的义理研习和宗派沿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龙树由此被誉为“八宗共祖”。《中论颂:梵藏汉合校·导读·译注》梵藏本以及什译于一处,力求汇校善本并吸取学界研究成果。书中附上笔者直接译自梵文的现代汉语译注,并在每一品的开头添设“导读”以疏通文义,希望能为有志研习《中论》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佛教自东汉初传入中国,对古代政治、经济、文学艺术及社会风俗等各方面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但是它毕竟是一种外来文化,义理深奥,名相繁复,宗派林立,语辞艰涩,没有工具书的导引,难窥入山之径。 本辞典收入佛教典籍中的常用语20000条,注解简明扼要,不作冗长引证,所引材料都注明出处。书后附四角号码索引。
本书所释校敦煌唐草书《大乘百法明门论疏卷下》残卷四卷三种,现分别为敦煌博物馆、上海博物馆、私人收藏品、法国国家图书馆藏;四件写本均首尾俱缺。三种《大乘百法明门论疏卷下》残卷,普光本有传世;义忠本仅在《洪武南藏》中得以保存。《洪武南藏》为明代刻造的三个官版中的初版本,又名《初刻南藏》。法图本无传世,可能是唐蕃战争期间旅居凉州的长安西明寺僧乘恩的讲稿(乘恩本)。义忠本为抄写本,普光本和乘恩本(疑)为记录稿,且两份记录稿为不同书手所写,三种草书写卷在书法上展示了义忠本的中原风格和普光本、 乘恩本 的河西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