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大藏经》小乘律藏和大乘律藏的解说。全藏分为《小乘律传译部》《小乘律诠释部》《大乘律传译部》《大乘律诠释部》四大部,共收录佛典二百十部九百六十六卷。此类典籍叙述佛教的戒制度,是佛门的纲纪,入道的基阶。其中收有:印度部派佛教中法藏部、化地部、大众部、说一切有部、南传上座部、犊子部、正量部、饮光部和未详部派所传的各种律典,如广律(各部派依奉的根本律典)、戒本(说戒时使用的戒条文本)、羯磨法(僧团议决僧事的作法)、律论(广律的解释)和小乘杂律经(成仪律相的叙说);汉译大乘律中各种菩萨戒经、大乘杂律经和大乘忏悔法;汉地律宗撰述和其他大小乘戒律阐释书等。
此藏为小乘论藏、大乘论藏的解说。全书分为五大部,依次为《小乘阿毗达磨部》《小乘集传部》《大乘中观部》《大乘瑜伽部》《大乘集传部》,共收录佛典二百三十五部一千七百四十一卷。这些典籍综罗小乘说一切有部、上座部、大众部、犊子部、贤胄部、正量部、经部等部派撰作的各种阿毗达磨论书;大乘中观派、瑜伽行派撰作的各种释经论、集义论;西域和东土佛教学者撰作的各类佛教集传。内容叙及:小乘佛教的主要教理 世间 说、 蕴处界 说、 五位七十五法 说、 缘起 说、 业 说、 烦恼 说、 四谛 说、 禅定 说、 道位 说;大乘中观派的主要教理 六波罗蜜 说、 十地 说、 十八空 说、 八不中道 说、 二谛 说;瑜伽行派的主要教理 十七地 说、 八识 说、 三自性 说、 三无性 说、 唯识五位 说、 五位百法 说、 如来藏 说、 因明 说等。
中国 在近现代面临着 的多重挑战和机遇,同时也相应地做出了一系列或主动或被动的转变,其中特别令人瞩目的,是其 多地面向了人间社会和文化, 多地关注并参与到现实的社会和人生中,实现了自身的“入世”转型。本书首次从近现代 发展与社会和文化思潮的双向互动中,系统、全面地对近现代 入世转型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历史考察和分析研究。全书分上中下三编,上编主要从历史与现代的双重变奏中对近现代 入世转型的历史进行考察分析,中编是对近现代 入世转型的多向度发展做专题研究,下编则在近现代中国 入世转型视域下对 与社会文化的互动关系展开研究,这对于传承发展包括中国特色的 文化在内的中华 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
该书是作者长年在吐鲁番进行野外石窟调查的基础上写就的,将高昌回鹘时期的观音图像分为三期、五种组合与两大信仰体系,这一结论可以进一步作为高昌回鹘佛教艺术分期的参考和观察其艺术变迁的窗口。同时,该书还对观音图像的题材、内容和绘画风格进行详细的辨识与考证,创获甚多。此外,作者将艺术史 以图证史 、 以图补史 的观念引入,并作了尝试性探讨,为高昌佛教艺术的专题研究作出一个很好的示范。
佛教有三藏十二部经、八万四千法门,典籍浩瀚,博大精深,即便是专业研究者,用其一生的精力,恐也难阅尽所有经典。加之,佛典有经律论、大小乘之分,每部佛经又有节译、别译等多种版本,因此,大藏经中所收录的典
本书是韦力 传统文化遗迹寻踪 书系中一部。佛教入华,经历了从排斥到接纳的多次往复,逐渐地调整与借鉴,而后根植于中华沃土,成为华夏文明体系的组成部分。韦力按照八宗一派框架,以一宗一派为单元,实地寻访重点遗迹,梳理廓清中国佛教的脉络与理念。 * 前2000套赠送藏书票
此藏为小乘论藏、大乘论藏的解说。全书分为五大部,依次为《小乘阿毗达磨部》《小乘集传部》《大乘中观部》《大乘瑜伽部》《大乘集传部》,共收录佛典二百三十五部一千七百四十一卷。这些典籍综罗小乘说一切有部、上座部、大众部、犊子部、贤胄部、正量部、经部等部派撰作的各种阿毗达磨论书;大乘中观派、瑜伽行派撰作的各种释经论、集义论;西域和东土佛教学者撰作的各类佛教集传。内容叙及:小乘佛教的主要教理 世间 说、 蕴处界 说、 五位七十五法 说、 缘起 说、 业 说、 烦恼 说、 四谛 说、 禅定 说、 道位 说;大乘中观派的主要教理 六波罗蜜 说、 十地 说、 十八空 说、 八不中道 说、 二谛 说;瑜伽行派的主要教理 十七地 说、 八识 说、 三自性 说、 三无性 说、 唯识五位 说、 五位百法 说、 如来藏 说、 因明 说等。
佛教作为一种域外的宗教,其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主要是通过汉译经典来实现的。这些经典累世而积,便构成了卷帙浩繁的汉译大藏经。本书即是作者长期披辨和研究汉译佛教经典、着力厘清繁杂佛教哲学的精要之作。全书共分两卷:上卷“原始佛教与部派佛教的基本教义和经典”,主要分析了佛教早中期形成的基础教义、基本概念及诸经典;下卷“大乘佛教思潮和大乘佛教经典”,主要分析了大乘思潮以及对中国佛教影响深远的大乘诸经典。本书与以往所出的同类著作相比,在研究方法上有几个显著特点:一是坚持“以历史说明宗教,而非以宗教说明历史”的方法,努力挖掘各种佛学思潮形成及发展的历史根源;二是努力把佛学作为一个整体,并从佛学本身出发,勾勒佛学思想的内在逻辑关系;三是以丰富的文本为基础,努力还佛学之真面目。本书作为社科基金
自2011年起,中国人民大学国际佛学研究中心成功举办了 经典翻译与宗教传播 禅定思想研究 戒律思想与实践 菩提心思想与实践 和 佛性研究 等五届国际佛学论坛,集结论文成书四册,是为《禅定》《戒律》《菩提心》《佛性》。2016年召开的第六届国际佛学论坛以 佛教的因果思想研究 为主题,就佛教的因果概念、内涵、历史演变及现代价值等议题展开了系统的研讨。学界耆老新秀细究哲学与佛教诸宗经论,奉献十余篇论文结集成册,是为《因果》一书。该书总字数约25万,内容涵盖东西方哲学与宗教,总观大乘,贯通汉藏,深入经论,别裁儒佛,畅谈因果,实乃不可多得佛教思想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