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书是作者长年在吐鲁番进行野外石窟调查的基础上写就的,将高昌回鹘时期的观音图像分为三期、五种组合与两大信仰体系,这一结论可以进一步作为高昌回鹘佛教艺术分期的参考和观察其艺术变迁的窗口。同时,该书还对观音图像的题材、内容和绘画风格进行详细的辨识与考证,创获甚多。此外,作者将艺术史 以图证史 、 以图补史 的观念引入,并作了尝试性探讨,为高昌佛教艺术的专题研究作出一个很好的示范。
佛教作为一种域外的宗教,其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主要是通过汉译经典来实现的。这些经典累世而积,便构成了卷帙浩繁的汉译大藏经。本书即是作者长期披辨和研究汉译佛教经典、着力厘清繁杂佛教哲学的精要之作。全书共分两卷:上卷“原始佛教与部派佛教的基本教义和经典”,主要分析了佛教早中期形成的基础教义、基本概念及诸经典;下卷“大乘佛教思潮和大乘佛教经典”,主要分析了大乘思潮以及对中国佛教影响深远的大乘诸经典。本书与以往所出的同类著作相比,在研究方法上有几个显著特点:一是坚持“以历史说明宗教,而非以宗教说明历史”的方法,努力挖掘各种佛学思潮形成及发展的历史根源;二是努力把佛学作为一个整体,并从佛学本身出发,勾勒佛学思想的内在逻辑关系;三是以丰富的文本为基础,努力还佛学之真面目。本书作为 社科基金
本书是韦力 传统文化遗迹寻踪 书系中一部。佛教入华,经历了从排斥到接纳的多次往复,逐渐地调整与借鉴,而后根植于中华沃土,成为华夏文明体系的组成部分。韦力按照八宗一派框架,以一宗一派为单元,实地寻访重点遗迹,梳理廓清中国佛教的脉络与理念。 * 前2000套赠送藏书票
海云继梦法师以华严精义阐释禅宗经典《坛经》,作者认为《坛经》是理解其他经典的基础,他以实修与经典相印证,进而指导实修的明心法门、见性关窍,阐述不执着的生命最美丽,从而活在自由自在的生命里。
海云继梦法师以华严精义阐释禅宗经典《坛经》,作者认为《坛经》是理解其他经典的基础,他以实修与经典相印证,进而指导实修的明心法门、见性关窍,阐述不执着的生命最美丽,从而活在自由自在的生命里。
文殊菩萨为佛陀释迦牟尼的左胁侍。和佛陀、普贤菩萨合称“华严三圣 ”,在我国为什么会形成以文殊的“大智”、普贤的“大行”、观音的“大愿”组合的“东方三圣”,文殊信仰为什么被观音信仰所取代,山岳佛教对中国的佛教发展有何影响,是本书探讨的主要内容。 本书是作者在日本语的基础上,经过反复修改和补充而完成的研究成果。是完全按照图像学的方法来进行比较研究的,同时加上考古学、文献学、推理学等手法来加以论证,比较有说服力,值得借鉴和推广。它是目前关于文殊菩萨最全面、最系统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具有很高的学术和参考价值。
《星云法语》是星云大师致力于文字弘法的重要著作。大师写《星云法语》,是希望通过文字散播智慧,笔墨中以慈心观照众生,书写里以菩提化解困惑,期许以会飞的文字传遍苦海,让光明的法义唤醒迷魂。
《法华经》通常是指鸠摩罗什法师翻译的《妙法莲华经》,它语言流畅,譬喻生动,文字优美,是一部重要的大乘经典。《法华经》的根本目的就是让众生共入佛道,揭示众生无论善恶都可以成佛的道理。《法华经》调和了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矛盾,将大乘和小乘纳入一佛乘。释迦牟尼佛的无边寿量在《法华经》中也得到了展示,使人们认识到释迦佛是无量劫前就已经成佛的一位古佛。 《图解法华经(2010版)》吸取了《法华经》的精华,兼顾与《法华经》密切相关的文化现象,将其提炼成一百多个小专题,用浅显易懂的文字讲解其中的深刻含义。还有一点是我们的,就是将抽象难懂的佛理用图画和表格来表现,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复杂的问题条理化,深奥的理论通俗化。人人都能读懂《法华经》,是我们编著此书的心愿。
《普隐随笔》是界诠二十余年来笔耕不辍,以日记形式记录修行生活点滴体悟的内容汇总与精选。书中语言质朴自然,情感平实真挚,文简义深。对读者来说,最为受益的是明示了在平淡真实的日子里如何用心面对一切,如何坚守初心,如何找寻生命的真实意义;对世间的虚幻无常之相更为了知透彻!不至迷于世相而徒增烦恼压力!
这部经典系统地概括了显密的菁华,书中的每句话都能够无限展开来讲述几天。不过每个人的基础不同,修行层面亦不同,对书中内容的理解也会有深有浅。加之现代人生活节奏较快,所以我就打消了写大部头论述的念头,选择用最为简单概要的语言把“心要”直译出来,而直译*的好处就是避免个人的见解色彩蕴含其中。这种古文和现代文对译的形式,能够给读者一个更为宽松自由的学习空间。 这本直译可作为工具书使用,针对修习准提法的相关问题,在书里几乎都能找到答案。亦可作为课本每天来读一遍左页的原文,有不懂得地方看右页的白话直解,也不失为修行的一种方便法门。
《印度 史》(A History of Indian Buddhism)的作者是印度 学者戈耶尔(S. R. Goyel),曾著有《印度古代 史》和《印度古代政治史》等多种著作。这部《印度 史》将 在印度的产生、发展和消亡,放在印度古代社会和文化背景中进行考察,综合近百年来印度 外学者,尤其是印度本国学者对印度 的研究成果。因此,这部印度 史也是一部印度 研究史。长期以来,印度学者对印度 做了大量的全面深入的研究,他们具有熟悉本国文化传统和掌握原始资料的优势,而我们 的 学者对这方面的情况了解很少。因此,翻译和出版这部著作有益于我们 学者拓展学术视野。
“觉悟——解脱”,是一个次第分明的渐修过程,还是自性的直接证入,一了顿了?佛性为本有,还是始有?成佛被视为本性的回归,还是历经万劫后的功德圆满?是悟后修,还是修后悟?等等。这些传统中国佛教中纠缠千百年有问题,可归结为佛教哲学界的一组重要概念——顿与渐。或许,对于真正的学佛者来说,只有径直修行,不存在这些观念上的困扰。但对学术研究而言,通过哲学史、思想史的角度深入考察这些概念的产生与演变,及在不同语境下的意义,对于我们从知识层面上了解中国佛教无疑具有正面价值。
《弥勒佛传奇》一书,采取一明一暗两条线索,一条是佛教经典记载的真正的弥勒菩萨成佛的经过和故事,另一条则记叙了弥勒佛在中国的化身——布袋和尚一生的行迹,两条线索交相辉映,既有知识性,叉有趣味性,同时增加了时空的深广感。 从作为背景的佛教知识和故事可以看得出来,本书虽名为“传奇 ”,但作者的创作态度是严肃和审慎的。他在后记中也提到,自己阅读了不少相关佛教经典和资料。此外,从书中引用的禅宗故事中,也可以看出作者本人深厚的佛学素养。因此在佛教知识方面,作者可算得上是一位专业人士。他对佛法的理解是精湛而准确的。 作者以生花妙笔,将布袋和尚还原到历史背景当中,叙事风格亦庄亦谐,文采斑斓,理趣盎然,是一部很好的寓教于乐的佛教小说。我相信,这部传奇小说,会像《醉菩提——济颠和尚传奇》一样
《五百佛像集》的价值前文已经提到过,现在总结一下。本图像集是以《宝生》、《纳塘》和《金刚鬓》三部藏传佛教经典为基础,将主要尊神图像化的著作,是图像与经典文献比较研究极为难得的案例。全书尊神总数在500尊以上,每位尊神的姿态、手印、所持的法器多严格依据经典而绘,还有不少组合尊神,故学术价值极高。可以说,我们通常所能见到的大部分的西藏尊神均可以在此书中找到。佛教尊神的图像学研究的目的之一是借助身色、手印、持物、坐姿、坐骑等元素以确认尊神身份。此前刊出的各种《五百佛像集》均为木刻本,画面较小,不惟图像模糊,特征不清晰,且无身色表现。即使像立川武藏将其每一幅画面放大出版,也未有明显改进。对于研究者与观赏者而言,不无缺憾。绘本的优势是彩绘的,与我们长期使用的木刻本相比,画面清晰,尊神的图
《法华文句》是《妙法莲华经文句》的略称,是天台宗创立者智者大师对《妙法莲华经》中的字句及意义的详细解说,由门人灌顶笔录。 《法华文句》作为天台部之一,一直未有标点整理本。为此,本书作者对其进行标点整理,分十二章并加以必要注释,每章后附有导读,对本章内容主旨进行解说,便于普通读者阅读和理解。
洞山良价祖师的《宝镜三昧》是曹洞宗的纲宗,所谓“宝镜”,是以一面明镜时常关照自己;“三昧”,即让自己的心达到不被外物牵着走的状态。冯学成老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把禅宗修学方法、明心见性的关键要害处讲解得十分透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