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明禅禅观出自于《大方等大集经》,在天台智者大师后,这个禅法才开始定名为“通明禅”。 “通”是指六种神通,“明”是指三种智明。本禅观以智慧来观察呼吸的出入,而开启心眼,彻见无碍,获得三明六通的境界。
“觉悟——解脱”,是一个次第分明的渐修过程,还是自性的直接证入,一了顿了?佛性为本有,还是始有?成佛被视为本性的回归,还是历经万劫后的功德圆满?是悟后修,还是修后悟?等等。这些传统中国佛教中纠缠千百年有问题,可归结为佛教哲学界的一组重要概念——顿与渐。或许,对于真正的学佛者来说,只有径直修行,不存在这些观念上的困扰。但对学术研究而言,通过哲学史、思想史的角度深入考察这些概念的产生与演变,及在不同语境下的意义,对于我们从知识层面上了解中国佛教无疑具有正面价值。
《弥勒佛传奇》一书,采取一明一暗两条线索,一条是佛教经典记载的真正的弥勒菩萨成佛的经过和故事,另一条则记叙了弥勒佛在中国的化身——布袋和尚一生的行迹,两条线索交相辉映,既有知识性,叉有趣味性,同时增加了时空的深广感。 从作为背景的佛教知识和故事可以看得出来,本书虽名为“传奇 ”,但作者的创作态度是严肃和审慎的。他在后记中也提到,自己阅读了不少相关佛教经典和资料。此外,从书中引用的禅宗故事中,也可以看出作者本人深厚的佛学素养。因此在佛教知识方面,作者可算得上是一位专业人士。他对佛法的理解是精湛而准确的。 作者以生花妙笔,将布袋和尚还原到历史背景当中,叙事风格亦庄亦谐,文采斑斓,理趣盎然,是一部很好的寓教于乐的佛教小说。我相信,这部传奇小说,会像《醉菩提——济颠和尚传奇》一样
《五百佛像集》的价值前文已经提到过,现在总结一下。本图像集是以《宝生》、《纳塘》和《金刚鬓》三部藏传佛教经典为基础,将主要尊神图像化的著作,是图像与经典文献比较研究极为难得的案例。全书尊神总数在500尊以上,每位尊神的姿态、手印、所持的法器多严格依据经典而绘,还有不少组合尊神,故学术价值极高。可以说,我们通常所能见到的大部分的西藏尊神均可以在此书中找到。佛教尊神的图像学研究的目的之一是借助身色、手印、持物、坐姿、坐骑等元素以确认尊神身份。此前刊出的各种《五百佛像集》均为木刻本,画面较小,不惟图像模糊,特征不清晰,且无身色表现。即使像立川武藏将其每一幅画面放大出版,也未有明显改进。对于研究者与观赏者而言,不无缺憾。绘本的优势是彩绘的,与我们长期使用的木刻本相比,画面清晰,尊神的图
洞山良价祖师的《宝镜三昧》是曹洞宗的纲宗,所谓“宝镜”,是以一面明镜时常关照自己;“三昧”,即让自己的心达到不被外物牵着走的状态。冯学成老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把禅宗修学方法、明心见性的关键要害处讲解得十分透彻
海云继梦法师以华严精义阐释禅宗经典《坛经》,作者认为《坛经》是理解其他经典的基础,他以实修与经典相印证,进而指导实修的明心法门、见性关窍,阐述不执着的生命最美丽,从而活在自由自在的生命里。
《星云法语》是星云大师致力于文字弘法的重要著作。大师写《星云法语》,是希望通过文字散播智慧,笔墨中以慈心观照众生,书写里以菩提化解困惑,期许以会飞的文字传遍苦海,让光明的法义唤醒迷魂。
《法华经》通常是指鸠摩罗什法师翻译的《妙法莲华经》,它语言流畅,譬喻生动,文字优美,是一部重要的大乘经典。《法华经》的根本目的就是让众生共入佛道,揭示众生无论善恶都可以成佛的道理。《法华经》调和了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矛盾,将大乘和小乘纳入一佛乘。释迦牟尼佛的无边寿量在《法华经》中也得到了展示,使人们认识到释迦佛是无量劫前就已经成佛的一位古佛。 《图解法华经(2010版)》吸取了《法华经》的精华,兼顾与《法华经》密切相关的文化现象,将其提炼成一百多个小专题,用浅显易懂的文字讲解其中的深刻含义。还有一点是我们的,就是将抽象难懂的佛理用图画和表格来表现,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复杂的问题条理化,深奥的理论通俗化。人人都能读懂《法华经》,是我们编著此书的心愿。
《普隐随笔》是界诠二十余年来笔耕不辍,以日记形式记录修行生活点滴体悟的内容汇总与精选。书中语言质朴自然,情感平实真挚,文简义深。对读者来说,最为受益的是明示了在平淡真实的日子里如何用心面对一切,如何坚守初心,如何找寻生命的真实意义;对世间的虚幻无常之相更为了知透彻!不至迷于世相而徒增烦恼压力!
《心经》是佛法的精髓。它的“密度”宣说教法的深广程度与篇幅之比超过了世上任何一部经典,而且并未因此流于肤浅或庸常。我们已经无法确知它的作者为谁。可以确知的是,他于佛法有深刻的理解,并能以优美简洁的文句与我们分享前辈修行者的境界与心得。 《心经》不仅仅是一部教法,其经文本身,更已臻艺术的化境。艺术与宗教之间,本无必然的分野;勉为其难,不啻庸人
本书根据梵文、巴利文文献和汉译佛经,系统研究了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创教教过程及原始佛教思想。本书内容丰富,言简意赅,于1995年出版后深受广大读者喜爱,故重新排版,以飨读者。
由尕藏加著的《世界佛教通史(第7卷中国藏传佛教从佛教传入至公元20世纪上下)/哲学宗教研究系列/ 文库》是世界佛教通史丛书之中国佛教卷,介绍了中国藏传佛教发展情况。主要内容如下:一、吐蕃佛教时期。吐蕃历史文化,吐蕃赞普与外来佛教,吐蕃外籍僧侣及其传教活动等等。二、藏传佛教复兴时期。史称“黑暗时期”的佛教,下路复兴之律藏传承,上路复兴之正统佛教,阿底峡入藏与道次第的推行,喀切班钦之戒律传承在藏流行,量论在藏兴盛及摄类学之建立,《俱舍论》在藏传播及法脉传承,藏传佛教“后弘期”的特质。三、宗派形成与发展时期。宁玛派的形成及法脉传承,噶当派及其法脉传承,萨迦派与昆氏家族,噶举派多源法脉传承,其他学派及其学说。四、萨迦达钦法王时期。元代帝师·八思巴,萨迦达钦政权,萨迦四大拉章,从学派到宗派的
本书是研究印度早期佛教律制与信仰的学术专著。作者依据翔实的文献资料和碑铭材料,对印度早期佛教僧团的净法与佛塔信仰做了深入的梳理与研究,指出所谓净法是佛教僧侣的行为准则,主要涉及衣食两方面。印度佛教的部派分裂即导源于对净法理解掌握上的诸多歧异。作者还通过对有关佛塔信仰各方面的深入探讨,认为在传统习俗影响下,佛塔信仰逐渐成为佛教的信仰形态之一,也日渐成为理解部派佛教的途径之一,它对大乘佛教的产生有一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