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拉德·J.艾利克森的《基督教神学》是系统神学领域的经典之作。该书获得福音派出版联盟的图书金奖,成为一本最常用的神学教材。《基督教神学导论(第2版)》是《基督教神学》的浓缩本,书中包含了对启示、上帝、创造、护理、人、罪、基督、与救恩、教会,以及末世等教义的清晰概述。《基督教神学导论(第2版)》是基督教文化译丛之一。
抗日战争时期基督宗教的信仰与实践是宗教学研究的热门话题,但有关于此主题的资料散落于国内外各档案馆和图书馆中,查找起来十分不易。编者多年来致力于中国基督宗教近代史研究,在此过程中,收集了大量相关文献。经过认真阅读、比对、甄选,*后辑选150余篇珍贵文献按不同主题收录在此文集中,以供研究者参考、使用。同时每篇文献前均撰写有包含作者简介、写作背景、辑选原因等内容的编者按,文集后附有同时期相关参考文献目录,在整本编著前摘编者还撰写了一篇有关该主题的详尽研究报告作为导读,通过上述努力,期望该著作能够成为研究该主题的重要工具书。
本书主要收录了钟马田博士在l950年代来到1970年代末共20余年间在清论坛上读的学术论文,他的论文常常是每届论坛的定爵之作,也收录了少数巴刻等人的作品。部分介绍清的历史。先介绍代清当时的处境及他们追求革新的勇气,又介绍第二代清,如亨利.雅各等人如何致力于内部建造。还讲述了此后清数徒的精神对爱德华滋、哈里斯等人的影响。这些人火热的生命和他们所带起的大复兴,仍被人们津津乐道。,分析了清在英国走向信仰宽容的政治变局中的失败与教训?第二部分介绍请的思想,其中也有神学性的总结。展现了清在个人、群体和社会生活中成熟的属灵生命。他们侍奉的大能、深刻的属灵经历是这个世代所缺乏的。
本书立足于中国近现代和当代史的大背景,从中国社会发展和变迁的角度来考察基督教的发展。以基督教在中国的发展为主线,把握基督教在华历史的复杂演变和曲折发展,区分不同时期基督教传教和中国教会成长的不同特点,史料翔实,分析客观,对中国至今近200年的基督教历史进行了全方位、多领域、多角度的考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宗教史学著作。
从传说中,欧洲人得知遥远的东方有一个中国,她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魅力。对人类的童年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欧洲人被深深地吸引了,无意中形成了敬慕古老的中国文明的风气。于是汉学在欧洲出现并日益发展。从由会士的宗教精神支撑的汉字研究的雏形,到十九世纪学院式汉学的建立;从二十世纪初涌现的一批对今天的学者仍有深刻影响的汉学大家,到二战后美国汉学的厚积薄发式的后来居上和欧洲在先进史学带动下的汉学的反思与再升华,西方汉学留下了一条漫长而充满了生命力的发展轨迹,这也正是西方中国古代史研究的发展轨迹。正是沿着这一轨迹,中国与西方的距离被拉近了……
以儒学与基督教相结合为特征的在华会传教策略或称文化适应政策是由利玛窦开创,并由随后几代传教士继承和发展的。本书以17世纪欧洲思想文化史为背景,以会的文化适应传教策略及其发展变化为线索,重点分析了会士依此策略撰写的有关中国语言、历史、文化的几部代表性著作以及欧洲学者以自己的视角解读会士著作后写出的一些早期汉学论著,为读者还原和描绘了欧洲汉学早期产生、发展的图景。本书是一部视野宏大的通史性研究专著,但对具体作者和著作的研究也相当细致深入,书中所涉的参考文献更是详实丰富,值得从事汉学研究的学者借鉴。
作者杨牧谷博士,是华人世界作家和牧师。当他自己患时,内心的紊乱只是由诊所乘电梯到地面的时间,但听到自己的女儿被确诊为“红斑狼疮症”时,内心却如同被人遗留在沙漠中一般,很多焦虑,大声发问,没有回音。rr苦难可以剥夺我们身外身内所有的,但不能剥夺我们用来表达爱的言语。在本书中,作者细细分享了在照顾小女玄风的过程中的种种挣扎和思考,在追问中,带出生活中照料和支持的行动。rr在随后的日子里,作者也开始不断地为身边患绝症的病人打气,开创了探病事工,用自己的文字和行动安慰和鼓励了很多在苦难中的病人和他们常常手足无措的家人。
本书基本上是一部有关历史的著作,它适合作学校历史课程的教材。在研究历史的过程中,首要的一点就是把握事实。若非人类的记忆率先建立起事实的构架,我们对问题的研究以及对历史原则的反思都只能成为一团乱麻。 《》历史在这方面与其他历史无异。《》归根结蒂是对历史事件的记载;福音意为“好消息”关乎发生过了的历史事件。这一事件就是主耶稣基督在其生命、死亡与复活的历程中展开的工作,这都为其使徒所记载,并成为他们效法的榜样。我们这里要研究的使徒历史(apostolic history)与世俗历史不同,这是因为使徒身上秉有神圣的,这一在今日之教会中依然有强大的力量。然而,这一历史的神圣性并不妨碍它成为历史;而如果它是历史,我们就应该以最恰切的历史研究方法来探讨它。现代基督徒往往将虔敬与哲思对立起来,认为对历史事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