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的揭示》是安萨里论述伊斯兰伦理思想的专著,也是该领域的代表作。在书中,安萨里基于他对 的全面理解和深刻把握,采取引经据典与案例分析、博采众长与叙议结合相互动的方法,用111章篇幅,分门别类地梳理了伊斯兰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如论敬畏真主、论爱、论忏悔、论克制私欲、论信托、论孝顺父母、论天课与吝啬、论死亡、论现世、论知足、论感恩、论骄傲、论禁止虐待孤儿、论施舍、论礼拜等。安萨里在阐述“敬主与爱人、向善与避恶、孝亲与近邻、济贫与扶危、知足与感恩”等伦理思想的同时,直接或间接地探究了伦理与哲学、伦理与社会、伦理与经济、伦理与法律、伦理与教育、伦理与自然等的关系,由此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论述了伊斯兰伦理思想的根本所在,并透过伦理层面阐述了穆斯林的 世界观和人生价值观。 该书展现的伊斯兰
保尔·利科是当代法国著名的哲学家之一,著作等身,思想渊博,不仅对当人法国哲学,而且也对整个西方哲学影响极大。本书作者与保尔·利科本人多次直接对话,并长期系统研究利科著作,试图对利科的思想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利科本人很重视与中国读者的对话,因此特地为本书写序,对其本人的思想发展进程进行深刻的概括,有助于读者更深入地了解他的思想。全书内容简洁,重点突出,文字流畅,是我国学术界本全面论述利科反思诠释学的著作。
本书系作者在美国耶鲁大学的博士论文,主要探讨了先秦特别是儒道两家的天道观念,分为部分,即“周朝以前的宗教观”、“《诗经》《书经》中的天帝观”、“原始儒家的天论”、“原始道家的天论”。作者认为中国哲学的特质并非仅是人文主义,而是开放的人文主义——向着界(即“天”、“帝”或“道”)开放,它伴随一个人的关怀而呈现,并随着中国古代历史的演变而展示丰富多采的面貌。书中提出“主宰之天”、“造生之天”等五种性格来统摄先秦天的概念,它们的递嬗转化、轻重组合,反映了先秦各家思想的特色与要旨。这也是理解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关键。本书由台湾学生书局于1985年初版,1988年重印,曾获台湾“中正文化奖”。
道教在长期发展历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社会观,就怎样认识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怎样看待和处理人际关系等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社会伦理思想。本书围绕道教神仙思想的演变,从国家层面的政治伦理、社会团体层面的社群伦理以及个人之间的人际伦理三个方面探讨了道教以神仙信仰为基础的人伦准则和社会行为规范及其实现渠道和取得的一些实践性成果。书中指出,在人道中成就仙道是道教社会伦理思想的主干线索,道教神学体系的实际功能是指向社会的,道教信仰的源头是现实社会本身。道教的价值是历史的,更重要是现实的,道教社会伦理思想理应成为当今和谐社会建设的有益参考。
全书是一本人类本性探讨研究书籍,分析陈述了人性的基本要素、基本要素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人性平衡”的观点。总结出了人性平衡的五大规律。同时,指出并论述了个体人性之间、群体人性之间的同一性与差异性。以及作者根据“人性平衡”的观点对人类社会、人类历史一些最基本问题的再思考。 全书共分为两大部分,原来分称为“上编”、“下编”。经过认真思考,我觉得叫“内编”、“外编”更为合适,也与中国的思想传统相符。 内编共有五章,在这五章里,我分析陈述了人性诸要素、人性诸层次,分析论述了人性诸要素之间的关系,人性诸层次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人性平衡”的观点,总结出了人性平衡的五大规律。 值得读者注意的是,本书指出,人具有两大内在系统:一个是人性系统,另一是个才性系统。这两个系统互相区别,互相影
人一生的成长,犹如蝉蜕,只有勇于舍去身上那看似无比重要的壳,才能脱胎換骨,长出一双能让人生飞翔的翅膀。 而人很大的痛苦,在于不愿失去。対于已失去的,永近都在杯念、悔恨,放不下过去,折磨现在的自己。求不得是苫,得而复失更苦,想要紧紧抓住,却失去得更快更多…… 如何在这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里,拥有一个真正属于你的美好人生? 超个人心理学大师杰克?康菲尓徳告诉我们: 人生应该是一个不断学会做减法的述程——減去无用的欲望、 累赘的习性、杂乱的心念。简单的心性,オ能过好复杂的人生。
本书由作者于1919年到1934年间陆续写成,阐述自己对许多哲学问题的看法,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阐述罗素哲学的要义,特别是“中立一元论”观点;二是论述1920年自然科学的新学说对哲学的影响;三是肯定孔子仁的学说,认为仁是中国古代哲学的精华;四是阐发唯物辩证法的要点。本书版本采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版。
胡知凡编著的《瑰奇清雅--道教对中国绘画的影响》是上海城隍庙现代视野中的道教丛书之一,本书试图一方面将中国古代绘画艺术,放在道教从形成到发展直至衰弱的历史背景中去考察,另一方面将道教哲学思想与中国古代画家的画论、绘画艺术相互联系起来,努力来体现道教对中国绘画艺术的影响。
本书介绍一种适合于处理不完全/不一致/动态的信息的论辩系统理论与方法。本书的主要内容包括:(1)绪论;(2)论辩系统的知识表示;(3)论辩系统的构造;(4)论辩状态的评估;(5)论辩系统的动态性。
《基督教与古典传统:恐惧与战栗》讲述亚伯拉罕故事的奇岖和信仰的悖谬令无数后来的读者和学人的震撼、深思,也给作者带来了不朽的声誉。此新译本里有大量译者的注释,解释、介绍作品中涉及的名词与背景知识、相关隐喻;还选译了克氏自己与《基督教与古典传统:恐惧与战栗》相关的日记,以及克氏专家对《基督教与古典传统:恐惧与战栗》的分析“《恐惧与战栗》究竟说了什么?”并有译者专为《基督教与古典传统:恐惧与战栗》编就的基尔克果年表。使这本值得一读再读的名作以更准确的表达、更丰富的背景、更深刻的诠释进入我们的阅读。
《中国文学批评》是研究中国古典文学的通史专著,分三卷四十五篇,论及历代重要的文学批评家共六十余家,以时代为序勾勒批评原理的历史发展脉络,探讨从先秦到清代的中国文学思想。本书从20世纪30年代问世以来不断再版重印,可谓历久弥新。 《中国散文概论》将中国散文分为儒家之文、名家之文、纵横家之文,分别作了简明扼要的阐发。本书版本采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版。
教既是一种信仰体系,又是一种社会力量,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米拉日巴尊者是藏传佛教噶举派的第二代祖师,宋代著名佛学家苦行僧。本书记述米拉日巴尊者的传奇一生,记述了其出生晋见上师,艰苦修行,利济众生及最后涅盘的历程。
中国古典哲学的当代诠释已经成为一项“跨文化”的事业,其在西方世界的传播和诠释,与西方思想的交融,使得它们获得了世界性和更为广阔的当下性。本书全面考察儒家经典《孟子》自近代以来在西方的译介、研究情况,剖析且“解码”其诠释意图、诠释策略、正读与误读缘由,讨论欧美“西学”与“西方孟子研究”之间的双向互动,以及“西方孟子研究”与“汉语学界孟子研究”之间的理论互鉴与视域融合,进而为儒家伦理的当代建构提供某种跨文化视野与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