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范祥雍古籍整理汇刊之一,是释迦牟尼所居国(五印度)的地方志,全书共分为八篇。《遗迹篇》是《大唐西域记》的节本,本书是历代中印交通和佛教在中国流传状况的重要史料。
为哲学专业的学生编写一本系统而实用的哲学论文写作指导书,很有必要,也很有难度。在本书的策划写作中,如何给学生提供一些具体的帮助,让读者从中获得一些有用的知识和方法,这是我们考虑得最多的。我们努力的照针对位、指导性、实用性的原则,来规划体例和内容,力图把知识的系统性同方法的实用性结合起来,以使之既不失应有的实际指导作用,又具有的理论学深度,或者说能够讲清一些原理,能使读者从中受到一点启发,这便是我们追求的写作目标。本书是我们通力合作的结果,它吸收了写作学界及哲学学科的一些科研成果,反映了哲学界一些学者在哲学研究和哲学论文写作上的一些有益的经验认识,也融入了我们在教学教研中的一些认识和体会。引用参考的主要资料,除注释以外,还见于参考文献,并向作者表示诚挚的谢意。
《哲学研究》是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的代表作,是一本公认的难以理解的著作。该书对维特根斯坦的著作《哲学研究》有最全面、最系统和最深刻的解读。 该书从维特根斯坦的世界观、心灵观等个人观点出发,解读写作这本书的背景知识,并着重解读了语言和心灵的关系,以及《哲学研究》所涉及的所有命题。还介绍了维特根斯坦写作《哲学研究》的写作思路,出版情况等等。
赫耳墨斯教残篇是西方文明史上非常复杂的文史现象,早的赫耳墨斯教文献可以确定的成文时间在公元前3世纪,《赫耳墨斯秘籍》中的18个对话残篇的成文时间则大致在公元1至3世纪之间。 古代炼金术并非是单纯技术性自然科学,而是灵魂内修的神秘学说。《赫耳墨斯秘籍》并不包含炼金术的内容,的确堪称“秘籍”。读过我国古书《抱朴子内篇》的读者,都不难理解外炼与内修的关系。《赫耳墨斯秘籍》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西方文明传统的历史复杂性。
逻辑学是现代社会一门重要学科,也是一门不可缺少的基础学科,是掌握其他学科知识或使事业成功必不可少的工具。正因为如此,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制的学科分类中,逻辑学是列在“知识总论”下的一级学科。在该组织的“科学技术领域的国际标准命名法建设”中,更将逻辑学列于众学科之首。《英国不列颠百科全书》则将其列为五大学科的位。在欧美的大学中,有关逻辑的课程,是作为必修课之一来重视的。我国也日益强调要加强逻辑学的研究与普及。为做好逻辑学的基础性工作,方便广大读者充分了解及学习逻辑学,本社组织专家学者,编纂了这本《逻辑学大辞典》。 该辞典由上海、北京等近十个省市的近百名逻辑学专家学者编纂,逻辑学界周礼全等为顾问,专家彭漪涟、马钦荣主编。共收词6000余条,约250万字。是目前规模、收词最多、内容最丰富
本书对从康德以来的批判哲学进行溯源式的再思考和批评,证明专享保证必然的就是自然法则的偶然性。本书让思考的对象从局部的关联转变为保证之物,将其放置在与人世经验接近不同的关系中,进而化解传统哲学中“经验”与“”的区隔。
本书主要论述了马祖的生平、马祖的禅法思想、禅法传导方式以及禅宗内部各宗派的兴衰状况及原因分析。其中马祖的禅法思想和禅法传导方式是本书的重点部分,马祖道一的禅法思想和传法方式既体现出对前人思想继承的同质性,更体现出对前人禅法变革的异质性。马祖在禅学思想和传法方式上的一些革新,使得禅语行事的功能更加突显。而这些变革,成为禅宗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这种转变,可以用传统的如来禅与祖师禅及西方禅学研究领域的早期禅与古典禅这两对范畴来概括之,也即马祖禅法思想体现出如来禅向祖师禅、早期禅向古典禅的变革。本书在详尽占有材料和现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马祖禅学思想和传法方式从新的视角进行了诠释,了解各禅学命题及传法方式的来源、确切含义及马祖的创新之处,勾画出马祖禅学思想的特色,并进而确定其
古代佛像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不仅体现着佛教自身的发展与演变,体现着佛教的基本追求和基本理念,而且受不同时代和地域文化的影响,又自觉和不自觉地融入了世俗社会的审美情趣和文化观念,而打上深深的时代和地域文化烙印,具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这部《两家藏古代佛像》是私人收藏的佛像汇编,内中包括金申的《苔华斋藏佛像》和彭永华的《澹泊轩藏佛像》两部分。 这部图录中收藏的佛像,谈不到件件品相、形体高大、金碧辉煌。但我们的收藏标准是:件件佛像尽可能要有特色,能够代表古代某个时代的造型特征、地域风格,可作为佛像的标准器,在学术上有研究价值,在收藏上有指导意义。实事求是地说,这部图录中的佛像,有些完全可以和外的博物馆所收的佛像媲美,毫不逊色,有的甚至可填补某些学术研究的空白。
的本质,对基督教传统的了解就不可或缺。帕利坎(Jaroslav Pelikan,1923—2006)的五卷本《基督教传统》历时19年完成,被誉为20世纪英美神学的经典之作。 本书是卷:《大公教的形成》,涉及基督教的几乎教义在其早期历史中的源发。在形式上,作者基本以主题的方式铺展,而在思想上,则以大公信仰作为全书的圭臬,藉以审定古代教父及著作家在教会和传统中的位置。阅读本书,读者可以全面而透彻地认识古代基督教思想的变化与更新、发展与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