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国内外第一本系统研究当代德国美学并原创性探讨当代感性学的著作,是作者多年研究当代德国美学前沿理论的成果。作者旨在回归“美学”的原初涵义“感性学”(Aesthetics),在美学理论发展的基础上,应对形而上学危机与新艺术形式对传统美学的挑战,重构当代新感性学。 本书分为“理论”和“问题”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分析了五种新美学流派——显现美学、气氛美学、自然美学、力的美学和装置美学,揭示出它们所提供的全新审美视域。以这些前沿理论为基础,第二部分进一步集中研究当代美学(感性学)核心问题,如审美在场性,不确定性,超出了视觉主导的旧感性而面向听觉、味觉的新感性,审美经济现象等。
《老子》书之作者及成书年代,为历来中国思想学术界一大“悬案”。旧说老子在孔子前,近代学人梁任公批评胡适之《中国哲学史》,乃主老子书出孔子后。顾颉刚、冯友兰两人从其说,主老子在庄子前。本书作者本着孟子所谓“求知其人、而追论其世”之意旨,梳理了道家思想乃至先秦思想史中各家各派之相到影响、传承与辩驳关系,言之成理,证据凿凿地推论出《老子》书应尚在庄子后。自民国十二年起,前后凡三十八年,历年递有发明,共得文十八篇,汇合以成此书。
本书是论述十八世纪法国空想共产主义者巴贝夫所领导的平等派密谋及其理论学说的基本著作。作者菲?邦纳罗蒂是平等派运动的主要参加者和巴贝夫主义的忠诚的捍卫者。全书分上、下两卷,上卷实际上是邦纳罗蒂的回忆录,作者在这卷里以法国资产 阶级革命为背景,力求忠实地追述了平等派密谋的产生、发展和失败的全过程。下卷开关部分是作者对这次密谋案件的审判过程所作的详尽的记述,接着是作者长年累月苦心收集到的有关这次基本上是一部文献集。
《卢卡奇对现代性的批判》旨在从卢卡奇对现代性批判思想的内在发展逻辑来展开一项有关卢卡奇思想的发生学研究。本书将以物化理论和阶级意识理论为基本成果形式的卢卡奇思想,置于卢卡奇的思想努力与现代性问题之关联的视域中加以理解和把握,探究物化理论和阶级意识理论的形成过程及其与现代性问题的关联,即探究卢卡奇如何通过自己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活动来贯彻现代性批判,并在对现代性批判的逐步深入中来建构自己的物化理论和阶级意识理论。笔者以为,从卢卡奇思想与现代性批判的关联来把握卢卡奇思想的精神实质是必要的。这对于理解卢卡奇思想的发展和转变,理解卢卡奇思想性质及其当代性,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宗教思想史是一个十分广阔的研究领域,又是一个亟待开拓的学科。中国宗教发展形态的特殊和复杂,给这一领域的研究提出了数不尽的难题。由于我国宗教学术研究基础比较薄弱,更突显出这一学术领域研究的难度。不过这一工作的迫切性是十分显然的。正基于这样的认识,南开大学“中国思想与社会研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把“中国宗教思想史”确立为一个研究重点,组织力量撰写《中国宗教思想史》。这是难度很大的任务。课题组从事的先期工作有两个方面。一是搜集资料,包括涉及课题内容的资料和已有的研究成果;再是对于编撰的指导思想与原则进行讨论,包括有关具体个案的探讨。在这一过程中,每位成员就个人研究心得写成文章,已经或将要陆续刊布(已完成结集发表的有《中国宗教思想文化》专辑,《东方丛刊》2007年第3辑;《中国宗教
《古典人文·哲学经典研译: 译疏》主要讲述的是苏格拉底在赫尔墨斯节的最后一天的某个时段(可能是中午,因为戏剧结束之时声称天色已晚),在雅典城墙外边紧靠城墙的一条路上,(看似)偶遇一群青年人,被他们邀请加入一场对话的故事。在这场对话中,苏格拉底与众人谈到了:如何求取所爱之人的欢心、如何使得自己对父母有用(让自己在父母眼中被觉得可爱)、究竟什么是朋友这类问题。因为在古希腊语中,philia包含了情爱、友爱的、朋友等多重含义,因此这三类问题就都和philia相互关联起来。经过柏拉图巧妙的安排,这三类问题被苏格拉底的叙述连接为了一个整体。因此,后世研读这篇对话的注释者们,将“论友爱”作为该篇戏剧作品的副标题,而在西方学界关于这篇对话的研究,也重点关注这篇作品中的“什么是朋友”这一问题。因为这个“什么
在人类历史上,人们经历过了无数黑暗荒芜年代。虽然那些凭借火与剑开辟道路的英雄们创立了令为炫目的业绩,但这些业绩决不是人类历值得骄傲的记录。只有那些凭借沉淀道德感的人为拯救世人和捍卫人的精神尊严所作的不懈努力,才是人类业绩中最为精华的部分。在中国历史上,庄子思想之所以一直能引起深广而持久的激动,就因为它以独特的力量穿透黑暗现实的重重屏障,告诉生活在绝望中的人们,如何可以在内心深处守护最后的不可剥夺的尊严。庄子思想这朵花开放在人生旅途之上的清奇之花,多少个世纪过后,它的姿影还是那样清丽纤秀,仍然将它那醉人的芬芳飘荡在整个世界之上。《庄子》中蕴藏着的深邃的思想源泉和不竭的美感源泉,一直强烈地吸引着后世的人们。其思想观念和语言,依然生机盎然地生长在今天我们的生活和思想之中。
本书精选了当代国际著名的美学名家的访谈,不仅深描出的“美学国际”之版图和走势,而且使得中西美学之间形成了一种积极的“文化间性”的对话。这就是“全球对话主义”的时代,中国美学已经融入其中。
笔者名该书为《本文易经》。其“本文”有两层含义:一、该书只对易经本文(即卦名、卦辞、爻辞)进行阐释,不涉及“十翼”及其他内容;二、“本文”之“本”视为动词,即“旨在本义”。 《易》之《上经》所言多为国事,即天子统一天下、治理天下之事,故政治、军事、巡狩、合会、邦交等为《上经》的核心内容;《下经》所言多为家事,即或天子或诸侯或卿大夫等大家族之事,故婚配问题、家族或家庭的管理问题(包括诸侯治理自己的诸侯国之事)、家族和睦问题等为《下经》的核心内容。 在《上经》和《下经》中,对官员的选拔、对家臣的录用、对自然灾害的预防以及水利工程、生产技能等方略、要术也分别杂于其间。
《穿越意识形态终结的幻象》在唯物史观的整体理论视野里,科学提炼和概括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意识形态终结思想,比较了与西方意识形态终结论的异同,整体勾勒了西方意识形态终结论思潮的基本谱系,深入挖掘了这一思潮产生和蔓延的政治动机、经济基础、文化动力等现实根源,在此基础上,对于这一思潮的理论共性、理论误区、现实困境、消极影响、有益启迪等问题做出了实事求是的观照与分析,并对“意识形态是否已经终结”这一问题作出了简明的回答。最后,立足于中国改革开放和参与全球化进程的实际,探讨了中国应对意识形态终结论的基本路径。
《菜根谭》是一部论述修身、处事、待人、接物的格言集,熔儒、道、佛三家思想以及作者的生活体验为一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结晶。其中的格言警句文词优美,对仗工整,短小精粹,耐人寻味,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该书问世400多年来,广泛流传于民间并远播海外。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欧洲社会为应对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紧缺的局面,从伊斯兰世界大规模移民。晚自20世纪末以来,移民成为欧洲各国共同的现象。多元文化社会的客观存在极大丰富了欧洲的人文景观和精神内涵。然而,伊斯兰移民的教育、就业、政治参与等方面的生存现状尚存在种种不尽人意之处,尤其是与世俗化欧洲社会的观念落差导致两者之间文化冲突不断。近几年,来自伊斯兰世界的移民数量迅猛增长,给欧洲社会带来了巨大冲击,这在一定程度上再度引发本土舆论对于欧洲伊斯兰化的担忧,强化了欧洲人的自身认同,导致欧洲文化特征与基督教属性的回归。欧洲是否存在某种不可逾越的文化边界?如何应对移民这一非传统安全问题带来的时代挑战?伊斯兰移民能否成为欧洲社会的一部分?为了对这些问题形成本质性认识,伍慧萍编著的《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