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兰复兴运动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伊斯兰力量发动的复兴伊斯兰信仰、文化、政治理想以解决现实问题的政治社会运动。奥斯曼帝国教俗合一的历史传统、官方与民间宗教的二元并立,凯末尔政权均质化的现代化建构和中心与边缘的文化断裂构成伊斯兰复兴的背景。伊斯兰教育、传媒、知识阶层的兴起,苏非教团和新苏非主义运动的活跃,构成伊斯兰文化复兴;民族拯救党、繁荣党参与主导国家政权,正义与发展党的执政实践构成政治伊斯兰复兴。土耳其伊斯兰复兴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表现为官方与民间、精英与民众的权力博弈,促进民主化进步。土耳其的个案说明教俗合一的政治体制是中东伊斯兰复兴运动的历史远因,现代化探索过程构成现实动因,宗教和世俗力量的权力角逐是其核心特征,现代经济模式变革是其经济保障,中东剧变的现实处境使
本书是《刘立千藏学著译文集》之一,本书不仅是刘立千先生个人藏学研究成果的结晶,更重要的是体现了我国老一辈藏学家对藏学事业所做出的重要贡献,反映了我国藏学事业从举步维艰发展到今天的“显学”这样一段历程。本书共分为两个部分:分别介绍了印度佛教和西藏佛教。
“莫若无为”、“用大”、物用大小在于人、朝三暮四、天下没有的标准、玄妙的“罔两问影”、庄周梦蝶思悠深、入道而能得自由、冲破樊笼、安时处顺、顺其性慎其为、无用之用、不祥之祥、无形而心成等。
本书从杨牧谷博士的百余本学术著作中,精选其关于信仰和做人的论述,集结而成。全书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论信仰——从基本到超凡”,勾勒出信仰的基本,力主让信仰承载生命,生命才能活得超凡;下部“论做人——做人不艰难”,则从宗教、哲学、社会心理学、两性生活各个方面,娓娓道出做人的智慧。
本书以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和政治观为指导,运用宗教学基本原理,对7~19世纪初中东地区伊斯兰教什叶派政治思想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和深入的探讨。本书重点分析了什叶派三大支派即十二伊玛目派、伊斯玛仪派和宰德派的形成和演变,系统论述了三大支派教理中蕴含的传统政治思想内涵及其发展变化。在此基础上,本书高度概括和论述了什叶派传统政治思想的共性和特征,包括其主要思想来源、思想内涵和特征、政教关系思想发展趋势等。因此,本书对于深入理解和认识什叶派政治思想的传承与发展、什叶派的政治活力以及伊斯兰教与政治的关系等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苏格拉底之死,是古希腊哲学的分水岭,也是欧洲乃至世界历史上重要的文化事件之一。本书收选的三篇柏拉图对话:“申辩篇”“克里同篇”和“斐多篇”——分别记述了苏格拉底在审判时、入狱后和服刑前的经历。这三篇完整地展现了甘为信仰和真理献身的苏格拉底对自我、对人生价值、对生命和灵魂的看法,让我们在领略他光辉独具的人格与思想魅力的同时,更好地了解到古希腊人是如何将哲学与生活结合在一起的。
本书是20世纪30年代柏拉图翻译的早期重要成果之一,由张师竹先生从久负盛名的乔维特(B.Jowett)英译本译出,又经张东荪先生参照洛布(Loeb)古典丛书希一英对照本校译。《柏拉图对话六种》通过通篇文言译就,文笔优美。六种对话分别是:《游叙弗伦》(Euthyphro)、《苏格拉底的申辩》(Apologia)、《克力同》(Crito)、《斐多》(Phaedo)、《普罗塔戈拉》(Protagoras)、《美诺》(Meno)。重读译文,可于古典文言语境中,细心揣摩柏拉图的“微言大义”,以达古典学之堂奥。
本书是为一般哲学史,包括中国哲学史和外国哲学史工作者便于检索而编写的;也可供一般思想史、文化史工作者对照参考。 为了通过每个时代的哲学家的生平事略、主要著作、他们时代所发生的历史事件(包括政治、经济、社会、历史、文化各个方面)的编排、对比,使读者便于研究哲学本身的发展规律和它们彼此之间的错综联系,表上的“年代”(公元)、哲学家和哲学著作、〔参考事件〕三个部分,按时代、年份的顺序排列,为便于读者检索,本书后附有按汉字的姓字笔划排列的人名索引,读者可按每个人名在本书中出现的页码查阅。 书中哲学家和哲学著作部分,分东方和西方两部分,重点为西方,西方排在前面,东方排在后面,东方包括中国、印度、日本和朝鲜,重点为中国和日本。本书可供研究哲学思想与时代动向的工作者对照参考;又可供从事
传统的蒙学是指中国在两千多年的文明发展进程中,人类运用智慧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实践活动中所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蒙学的教材,都是浓缩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多方面知识的结晶,所以现代人都尊称它们为“经典”。《中华蒙学经典大全集》辑录《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弟子规》《笠翁对韵》《声律启蒙》《幼学琼林》《龙文鞭影》《小儿语》等十种被广泛认为具有代表性、秀的蒙学读物,版式新颖,图文并茂。每篇蒙学典籍前都加有导读说明,便于读者了解该典籍的文化背景与主旨。内容兼有实用性和典藏性,适合借鉴学习。
黄小寒主编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内容介绍:西方马克思主义具有一个发展过程,我们特别注意选择西方马克思主义不同时期代表人物的著作。如早期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后马克思主义等代表人物的著作或著作的某些篇目,甚至未翻译的一些重要著作,试图反映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全貌。第二,文本采取导读的写作方式。它属于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理论基础性研究。它的主旨是考察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相应的问题,阐释这些著作的基本观点与论理过程,明确存留的问题,篇幅精干,读者可以较容易地进入原著境界,参考导读把握经典著作的基本精神,解决读不懂的问题。第三,就国际有关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而言,这类形式的工作做得较少,且难度而建设意义也。在北大图书馆查询,同
德国古典哲学是一种世界历史性的文化现象。德国古典哲学的每一位哲学家都试图通过自己的思想工作,对以往各派哲学思想进行批判和总结,因而把哲学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次,并为哲学在现当代的进一步演进奠定了宏伟的基础;与此同时,他们还试图把他们生活于其中的时代的精神,反映在自己的哲学体系之中,使我们能够透过他们晦涩抽象的哲学语言,把握当时的时代精神。
本书是一部道教通史,以时间为经,以教派分化为纬,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道教产生、发展和流传的历史。全书所记时限始于道教产生前的秦汉社会状况和思想渊源,止于当代道教在世界各地的传播。所记内容涉及道教及各支派的经籍、教义、人物、教制、教职等等,同时兼及道教的节日、礼俗、圣地、遗迹、建筑、文学、艺术等等。在对道教作全面考察的同时,书中还对道教与中国古代政治、社会、经济、文化、思想的关系,作了深刻的分析,对一些重要史事和学术问题也提出了不少新的见解。
《荣格文集:心理结构与心理动力学(第4卷)》收集了荣格讨论心理结构及其动力的一些重要论文。在这些论文中,他讨论了心理能、集体无意识、灵魂信仰等重要的问题。这些论文标志着他脱离了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开始构建自己的理论概念。
20世纪下半叶的中国思想文化是一个复杂的难度颇大的研究领域,言其复杂,是因为它包罗的内容非常广泛甚至庞杂,如何取舍便是一个难度很大的问题。具体而言,哪些思想、理论、观点,哪些领域的问题和探讨,应该收入或者应该舍去,应该详细评介或者简略提及,令人十分头疼。因为,它或它们必须是在不同程度上能够反映思想文化宏观走向的问题。这里就有一个标准,这个标准是否可取,当然是对写作者学术眼界和功力的考验。更为困难的是,思想文化涉及哲学、文学、历史、教育、经济、政治、法律等众多学术领域和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在学科专业划分日趋细密、研究日趋深入的情况下,要对每个领域的问题均有该专业所应有的研究深度和广度几乎是不可能的。这里就产生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在文化思想史的框架内对某个专业问题的介说有可能
印度瑜伽大师专门写给中国瑜珈爱好者的一本瑜伽启蒙书。作者指出,虽然瑜珈已经普及到中国,但大多数流行的瑜珈观念都是片面或错误的。在书中,作者结合自己修习瑜珈20余年的体会告诉读者:究竟什么是真正的瑜珈?瑜珈的各种体位有什么意义?业报、轮回等概念在瑜珈中有着怎样的地位?层次瑜珈能给人怎样的快乐?怎样才能直接到达层次的瑜珈……等问题。相信对于所有对瑜珈感兴趣的人,本书都是一本必不可少的心灵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