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横断。 它的名字似乎陌生,它的美却耳熟能详。 大理、丽江、香格里拉;贡嘎、梅里、四姑娘山;虎跳峡、金沙江、怒江;川藏线、滇藏线、成昆线 位于川滇藏三省区交界之地的横断山区,至今,在近 100 万平方公里的深幽峡谷和雪山草原中,仍有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境。 本书历时8 年,集百位户外人、摄影师及撰稿人对横断山区的挚爱与热忱,在峡谷密林、雪山冰川,风餐露宿,坚持前期文图实采;并以图文结合的方式,首次翔实而严谨地梳理了横断七脉,更加清晰直观地展现出横断山区的地形地貌,并从科考、登山、徒步、自驾等多模块详解。 这是一本跨越100 万平方公里读懂横断山的科普资料书,是一本汇集雪山群像、自驾路线、徒步路线的国民地理书,也是每个旅人行游川滇藏不可或缺的户外指南。
《西欧中世纪社会等级的演变》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社会形态史观为指导,对西欧中世纪及近代早期社会结构的演变过程进行了详尽系统的分析和梳理,并揭示了各社会等级演变的历史原因。《西欧中世纪社会等级的演变》指出:中世纪的西欧是一个群体社会,基督教教会根据简单的社会分工将其划分为“祈祷者”(教士)、“保护者”(骑士)和“供养者”(劳作者)三个等级。三个等级之间的社会关系是在原始农业经济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并在此基础上确立了采邑制这种个人联合的政体形式。从6世纪起,西欧经历了三次大拓荒运动,逐步地改变了农业经济的结构,土地的所有方式、经营方式及收益方式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三个等级也随之发生了分化和演变。农业经济的发展刺激了商业和手工业的活跃,在复兴了的中世纪的城市中产生了新的市民阶层。市
家庭继替涉及财产承继、父权更替和立门户的三重文化意义。陶自祥编写的《论家庭继替(兼论中国农村家庭的区域类型)》提炼出财产权、伦理责任和社区性家三个维度作为分析家庭继替的理论框架,即家庭“三元素”。通过区域类型比较认为华南农民家庭是“祭祀性”家庭,华北农民家庭是“社会性”家庭,中部农民家庭是“生活性”家庭;家庭继替差异是由“分、继、合”三种力量的组合程度造成的;独生子女时代家庭继替从“单系继承”向“双系继承”这一区域类型的趋同性模式过渡。
在民族国家边界内外所形成的各种社会动员和冲突政治,乃是当代政治生活中的重大课题。它们究竟怎样产生、缘何成败?它们具有何种性质,又将如何影响政治体系的演进?本辑所刊之专题论文,意在根据中国改革后的社会与政治经验,择要考察劳工行动、网络动员、邻避运动等现象,增进对上述问题的认识,并呈现新的研究议题与进路。在主题研讨部分,除了来自各区域的扎根案例研究之外,本书还提供关于 “抗争政治”的类型以及暴力冲突的形成机制等理论问题的论文。
本书是将日本作为素材来探究近代是如何改变家庭的一《21世纪的日本家庭,何去何从(第3版)》。该书探讨了走过资本主义近代化道路的社会所经历的家庭和社会性别的变化。落合教授将日本在1955~1975年形成的稳定的家庭结构命名为日本“家庭的战后体制”,指出随着支撑日本家庭的主要条件的消失,稳定的“家庭的战后体制”也将结束。书中运用大量的数据深入浅出地剖析了我们认为理所当然的“家庭”的诞生、普及和变迁,还展望了21世纪家庭的新趋势.对家庭的多样性提出了诸多独到见解。 中国和日本虽然处在不同的社会制度和经济发展阶段,但两国社会都经历或正在经历着诸如离婚率的攀升,出生率的下降,单身家庭、单亲家庭、丁克家庭等新型家庭不断增多的社会现实,因此我们相信落合所提出的针对日本家庭的预测,也必将会给正在不断变革的中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