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你全面介绍人类学,帮助你理解人类的多样性,将人类学的典型案例与当下其他学科的发现进行比较和分析,讨论人类学研究方法上的创新,研究考古发掘、遗传学和其他生物学上的发现,评述语言学的洞察、民族志材料及理论上的启示、应用人类学中有意义的实例,以及对全球热点问题的关注。本书能够结合经典论题与新鲜材料,激起你的学习兴趣,引发你批评性的反思,使你收获灵感与顿悟。本书帮助读者以直观方式覆盖整个人类学学科的知识体系,鼓励读者领会人类多样性的丰富与复杂,理解人类的过去和现在为何会存在如此多的差异与共性, 可以把这本书作为一本学习人类学的理论和实践指南。
人类学是一门非常关注自身历史的学科,阿兰·巴纳德写了一本清晰而睿智的教科书,其纵览人类学学科重大争论的历史场景,追寻理论和思想流派的谱系,对评价这些理论所涉及到的问题进行了思考。这本书包括了人类学的先驱者、各种各样的进化论、传播论和文化区域理论、功能主义与结构—功能主义、行动中心理论、过程论和马克思主义观点、相对论的多种面目、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以及最近的阐释论和后现代主义的观点。作者阿兰·巴纳德现任南非开普顿大学人类学系教授,兼任爱丁堡大学社会与政治研究学院教授。他曾著有《亲属关系研究的探索实践》(与安东尼·古德合著,1984)、《南非的猎人与牧民》(1992)等,并与乔纳森·斯潘塞合编《社会文化人类学百科全书》(1996)。
应该 停止将自然与文化割裂开来。实际上,文化的秘密存诸于自然中,而自然的秘密也存诸于文化中。应该停止将人简化为“工匠”和“智者”。人把神话和妄想带到了魔法世界中去,原本就既富理性,又富非理性。出对生活狭隘和封闭的理解(生物学主义),出对人的岛民和超自然的理解(人类学主义),出无视生活和个人的概念(社会学主义)。
《文化人类学调查与研究方法》是我国部综合论述文化人类学凋查与研究方法的专著。全书分三篇十八章,上篇是“田野调查方法”,分析田野调查的特点与功能、形成与发展、基本原则和类型及田野调查报告的撰写等。中篇是“研究方法”,阐释文化人类学的研究类型、选题与设计、理论与概念的构建、假设构建、范式构建和各类研究方法。 下篇是“专题研究”,有《中西学术研究之异同》、《人类学研究的中国化与国际化》、《关于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创新的若干问题》等五篇专题论文。本书的主要目的是希望研究者能够创立自己的新理论、新范式、新方法、新概念和新观点,在如何创新方面作了较为系统的分析。《文化人类学调查与研究方法》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用性,不仅适用于文化人类学专业,而且还可作为民俗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研究生
古印度是一个注重生活和享乐的国度,有着悠久的性爱传统,《印度爱经》即是成书于公元4—6世纪的性爱经典。由英国人理查?波顿翻译出版后,在西方世界引起轰动。 这部书描述了两性生活中男女各自的特征,男女恋人如何相处,如何追求喜欢的对象,如何避免第三者插足,交际花们如何能够挑选到好男人,以及女人需要拥有的特质等要点。这是一本关于古印度人如何进行求爱、结婚以及两性关系的社会档案,是了解古印度爱情、婚姻和两性文化与社会风俗的重要读物。 在这片造出世界上架“合欢秋千”的土地上,人们认为性不是生活的附庸,而是传统生活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从求爱到婚姻,从恋人相依到妻妾共处,从国公、贵族,到穷人、交际花,从纯洁的恋爱到婚外情,从印度北部到南部,筏磋衍那告诉人们爱情与婚姻的维持自有其技巧和方式。透过其
本书在当代中国妇女学及性别研究的主要奠基人李小江教授与海外学者对话的基础上整理而成。作者坚持本土的和民间的致思路向,沿袭和革新中国传统,走出了不同于西方女权主义的另一种道路,因此在她与亚洲、美洲、欧洲几十个国家学者的“跨文化”对话中,既满足了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的人们通过“女人”这个窗口深入了解中国的愿望,也顺应了中国学者借助妇女话题让外部世界进一步接纳和理解“中国”的现实需求,在开阔的视野和叙事结构中,展示出跨文化人类社会研究的独特景观。
《老年学百科全书:年龄、老龄化和老年人》涵盖广泛、涉及老年学的方方面面,对于专业领域外的人而言,是初步认识老年学的重要工具,对传播老年学知识和促进大众普及是非常有帮助的;对于专业研究者和学生来说,本书有助于其系统地了解多学科老年学知识,是不可缺少的参考书。书中各词条并非局限于某一领域的综述,而是反映了老年学跨学科、 交叉学科的属性和知识体系发展的过程。本书从整体上系统深入地介绍了经典理论概念和前沿研究视角,既包括诸如社会学、心理学、社会政策与实践、历史学、文学等人文社会科学, 又涵盖了生物学、医学与健康科学等自然科学以及它们的交叉发展。每篇词条均由来自全球的资深研究者、实践者等撰写,每篇词条都包含概述、主题内容、术语表和建议阅读的参考书目,具有代表性、专业性和权威性 。
我推崇“人生史”这个概念。“人生史”指的是一种不怎么像社会科学的方法,它不同于“量化研究,虽则相比更接近“质性研究”,却与之差异也大。这个意义上的“人生史,与古代中国的“人物志”是有相通之处的。 对整体的人生的关注,不同于现代社会对于个体的关注。现代社会之所以“照顾’个体,是因为要文明地在关怀个体中消灭个体,促成结构对个人的“全权监控”。在这个社会学的视野中,“人生史”若有意义,便是在于它对于“生命政治”的揭露。“人生史”研究者关注个体,不以认识“全权监控。为宗旨,不轻言“生命政治”,而是以更好地把握“生命的意义”为目的。
近年来,美国精英枉顾国民利益,负面新闻层出不穷,引起美国社会广泛反思,在这样的背景下,一生致力于追求平等、维护大众的美国社会学家克里斯托弗-拉希,留给了我们这部发人深思的著作。 在这部具有挑战性的作品里,我们将看到,在国际市场的追名逐利取代了对故国家园的忠诚,整齐划一的精英教育取代了对个性和创造力的培养,娱乐至上的信息轰炸取代了教育大众的初衷,精心策划的政治做秀取代了为民谋利的民主辩论…… 美国的所谓精英已背弃了民主和平等的信仰,普通大众却在为消除他们造成的乱局而苦苦挣扎。
梅奥认为工业文明的不断发展割断了农业社会建立起的固定社会纽带,这导致人们心灵的失衡。而被工业文明割断的旧的纽带,只能在现代组织工作中修补。《工业文明的人类问题》总结了霍桑实验及其他几个实验的初步成果,次涉及了影响员工生产积极性的社会与心理方面的因素,探讨了人际关系因素在生产与管理中的作用,《工业文明的人类问题》的出版标志着人际关系学说的正式创立。在此之后,企业管理人员越来越多地重视人的因素,强调人力资源的开发、注意改善企业的人际关系,注意使组织的需要和成员的需要协调一致。
《中国针灸刺灸法通鉴》主要内容包括:刺法源流考、灸法源流考、特殊灸穴法考、针具与针法、针灸取穴、针刺角度与深浅、留针与得气、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