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员自我修养》借助戏剧学校师生学习表演的故事,从艺术观、想象力、注意力、情感记忆等多方面讲述表演的方法和技巧。不仅是一部经无数表演工作者成功检验的关于演员职业、责任与使命的工具书,更是一部关于演员与社会相结合,提升与完善演员艺术修养、道德修养的人生著作。普通读者通过这本书,可以在许多方面获益,例如:欣赏影视作品和表演、学习真实表达自我的方法、如何让自己更加自信、如何调动自己的情感素材去实现目标、像角色一样去感受和思考。
《娱乐至死》是对20世纪后半叶美国文化中最重大变化的探究和哀悼:印刷术时代步入没落,而电视时代蒸蒸日上;电视改变了公众话语的内容和意义;政治、宗教、教育和任何其他公共事务领域的内容,都不可避免的被电视的表达方式重新定义。电视的一般表达方式是娱乐。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一切文化内容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而且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乡村是整个中国的抹不去的底色。著名摄影家、纪录片导演焦波带领团队在山东沂蒙山革命老区沂源县杓峪村驻扎373天,拍摄了荣获20多项大奖的纪录片《乡村里的中国》。中国电影出版社推出的这本《乡村里的中国》,就是焦波对该片拍摄历程的详实记录。 该书向读者展示了影片拍摄的缘由、困难、进程、人物冲突等丰富的背后细节,对于看过该纪录片的观众,阅读此书可以对片中人物和情感有更深刻的了解,对乡村中国有更深刻、更细微的思考;对于没有看过该片的观众,本书则无疑是一位好的推荐人。 在叙述拍摄历程中的细节的同时,焦波导演自然也披露了他在这373天里的心路历程,让我们看到这位对乡村满怀深情的导演是如何去寻找和跟踪拍摄线索、如何思考对乡村生活和人物的表达。阅读本书,是一次与导演的对话,也是一次与乡村中国,甚至与我们
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过去几年,本书作者便以价值中立的态度,对人类首次“总体战”中英、法、德、美等主要交战国的宣传策略及其效果进行了全面和高度理性的分析。《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对充满着谎言和欺骗的战时宣传的揭示最初引起了学界和公众的恐慌,有评论家称之为“一本马基雅维利式的教科书”,呼吁“马上予以销毁”。如今,历史已经赋予它美国传播学开山之作的不朽地位。
本书是以上海图书馆所藏丰富的历史文献为基础,对翻译馆在其存在期间有关西学的全部出版物,逐一扼要介绍其内容,查出原著名称及其简要内容,这是本书的一大特色。当然,尽管本书以上海图书馆馆藏文献为基础,但它绝不是资料的简单堆砌。它根据扎实的资料,充分吸收了前人已有的研究成果,夹叙夹议,作了相应的理论分析。本书为近代中西文化交流提供了具体的例证,为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历史补充了生动的内容,它对中国近代史的研究,尤其是近代西学东渐的思想文化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研究意义。
《中国广播电视史教程(第三版)》例举大量古今史实,从中国古代的新闻事业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新闻事业,阐述了新闻事业发展的历程。包括:中国古代的新闻事业、中国近代报业的产生与初步发展、国人办报历史的开端与维新派的办报活动、辛亥革命前后的新闻事业、五四时期的新闻事业等内容。
电视摄像是一门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课程,为了达到培养技艺双佳人才的目的,作者编写了这本适合艺术类学生的特点,将技术与艺术良好地结合起来的摄像课程教材。首先,针对课程的特点和学生学习中普遍反映出来的要求,编者竭力突出了艺术与技术的结合,不孤立地空谈技术或艺术。在讲解技术时,尽量指出了该技术操作在艺术表达上的各种可能性;在电视摄像的艺术创作部分,作者又相应地告之如何通过具体的操作来实现这一艺术效果。其次,作者特意注重了对各种新技术新知识的介绍。尤其是在这次的修订中,大量增加了对高清设备及各种先进附件的介绍。新技术不仅来源于已有的成果,而且还必将被更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取代,作为大学相关课程的学习者,我们不仅要热情拥抱摄像领域的各种新技术,同时也不应对已经不那么先进的技术呲之以鼻,而应
徐泓编著的《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陈虻我们听你讲(收藏版)》汇集了陈虻生前在央视评论部的审片经典言论、讲座精华、报道文章以及影像,展示了纪录片从观念到方法、从栏目化管理到新节目研发的思想精华。本书由十八篇文章构成,从十八个角度解构他的思想,展示出一个思想深刻而诗意表达的纪录片人之有趣。
这部选集收入了33篇有关新闻史研究的文章,基本上反映了我在新闻史研究这一园地从事耕耘的历史轨迹。33篇文章,按其所涉及的内容,分为五个板块。 个板块,共收《从不列颠图书馆藏唐归义军“进奏院状”看中国古代的报纸》等6篇文章,表达了我对中国古代报纸历史的基本观点。第二个板块,共收《于右任主持时期的(神州日报)》等8篇文章。涉及近代的几个有影响的重要报刊和报人。第三个板块,共收《 的特色及其历史地位》等9篇文章,涉及现代的几个有影响的报刊和报人。第四个板块,共收《互联网与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等3篇文章。主要是从新闻史的角度,研究当代新闻事业发展中的一些问题。 一个板块,共收《新闻史是历史的科学》等7篇文章,从不同的角度,对新闻史、新闻教育史、新闻学术史的研究,作了一定的评述。
本书内容包括:认识广播媒介、广播的符号系统、广播新闻采访与写作、现场报道与现场直播、广播新闻编辑等。
Array
本书以崔永元主持的《实话实说》栏目的谈话内容为语料,对电视访谈中的话语缓和进行综观考察,分析其策略、语境制约及语用功能,并结合语言顺应论与语用移情理论探讨其心理运作机制。话语缓和指言语交际中说话人弱化其施为力度以减缓话语负面效果的言说方式,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语用策略。它涵盖了言语行为的指事、行事与成事,并在这三个维度上通过交际者之间的意义协商达到话语力度与话语负面效果的同步弱化。
《广播文艺节目编辑与制作》是一本关于广播文艺节目创意与制作的教材。全书主要分为三个部分,部分是广播文艺的基础理论介绍,包括广播文艺的发展历程、广播文艺的语言和广播文艺的分类体系;第二部分是对具体的广播艺术门类的介绍,包括广播文学、广播小说、广播剧、广播戏曲节目、广播音乐等;第三部分是当下广播文艺的特征和趋势介绍,主要包括类型化广播节目以及网络、新媒体广播文艺节目的发展。全书内容丰富,语言轻松,时效性强,简化了理论编写的章节,突出了突践指导和应用性。
《广播影视产业支柱性转型发展研究》一书立题于国家重要文化发展战略,充分借鉴国际先进经验与优秀成果,紧密结合我国具体实际与现实状况,倾力破解制约发展的核心问题与根本障碍,试提出我国广播影视产业支柱性转型发展基本的愿景目标、总体规划和指导原则,创造性地选定国外与国内、事业与企业、国企与民企、中央与地方、城市与乡村、东部与西部、业内与业外、传统广电与新兴媒体等八对关系,全面、系统地梳理我国广播影视产业支柱性转型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进行详尽、深刻的SWOT矩阵分析与学术研究,并从思想方法性、政策法规性、行政管理性、体制机制性、战略规划性、业务管理性、战术策略性、规避防范性和关系处理性等九大方面提出了系列、具体、多维度的对策措施与意见建议。
本书精选西方电视研究领域的20篇经典之作,从文化研究的视角全方位深入解剖电视作为大众传媒的本质和特点,不仅涵盖电视研究的理论,而且展示电视研究的方法,内容涉及:1.组织电视广播的产业与企业;2实现电视广播的文本;3.接收电视的观众;4.管理电视的机构;5影响电视传播的技术手段。本书为每篇选文提供了导读、注释、思考题和参考书目,为读者提供了*程度的方便。
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给新闻业带来机遇、挑战和想象 智能媒体传播时代的到来不是前瞻,而是现在。人工智能技术重塑媒体产业链和生产流程,全新的新闻业正以难以想象的速度快速生长。人工智能技术究竟给新闻生产、新闻传播、新闻分发带来哪些深刻改变?应置于更宏大的新闻生态系统中进行考察。人工智能技术*重要的要素是数据、算法、算力。从这一意义上说,人工智能 新闻业是在互联网 新闻业的生态基础上重塑。互联网 重构新闻业生态,人工智能 在新新闻业生态系统赋能。智能化媒体时代的新闻生产不仅仅是新闻生产惯习的改变,而是生产关系的变革。本书从网络社会的连接关系入手,观察新闻生产的变迁,阐释智能传播环境下新闻生产传播规律的变革,对智能传播环境下的新闻业生态、智能编辑部、新闻生产理念、新闻故事书写方式、新闻
电视会消亡吗?观众收视习惯的改变是否在唱响电视暮歌?新兴媒体的发展会成为电视的掘墓人吗?电视的未来,一直是传媒业内外人士观察、思考、辩论的焦点。 本书在参考大量国内外关于电视发展历史、现状和趋势的相关著作、论文,尤其是近期科研成果的基础上,从新闻传播史、媒体产业、受众研究、经营管理、电视新闻、国际传播等多个视角来探讨电视变革的特点与趋势,深入解读了电视的未来发展图景。同时结合传统电视台、电视运营公司以及新闻节目的具体案例,系统研究了电视的转型路径和发展策略。本书数据详实,分析严谨,视角多元,为读者思考电视的前途与未来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本书兼具学术性和实践性,既可作为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的参考资料,又可帮助传媒业界深入了解国际电视技术发展前沿、世界一流媒体实践创新等方面。
媒介经营方面,报业体制改革继续深化,报刊退出机制全面展开,报业在多元化经营中探索变通之路。广播电视创新不断,三网融合促使广电企业谋求资本运作,电视购物、3D电视开始升温,省级卫视在娱乐节目和自制电视剧方面强势出击。互联网商业价值继续扩大,竞争愈发激烈,移动互联网用户猛增,微博带来新革命。出版业转企改制进入尾声,产业重组进一步升级。国家扶持下的电影票房突破百亿元大关,国产影片精品不断,营销手段多元化,产业前景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