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英国公投脱离欧盟,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一时间,“后真相”成为全民讨论的热点,并被《牛津大辞典》选为年度词汇。所谓“后真相”,就是真相和逻辑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被忽视,而情感煽动主导舆论的情形。从投票选举到众筹诈骗,再到病毒营销,无论是在政治、传媒,还是商业领域,后真相的案例俯拾即是。显然,我们已经进入了后真相时代。在本书中,为世界很好企业提供商业咨询的说故事大师赫克托·麦克唐纳用生动的故事向我们展示出真相是如何被信息传达者肢解、扭曲和掩盖的。他在大量实例的基础上总结出误导者的惯用伎俩,同时告诉我们如何更有效率地利用竞争性真相来证明观点、凝聚人心。作为后真相时代的信息消费者,上当受骗有时在所难免。唯有洞悉真相的运作模式,我们才能更有智慧地处理信息,甚至通过改善真相的讲述方式
开门办报历来是我党的优良传统。一份报纸面世,要经历采访、编辑、审核、校对、印刷等多个环节,难免出错。金无足赤,人无完人。错了就改,是一种姿态,更是一种气度。古训云,正人先正己。早在2010年初,广西日报传媒集团就由旗下的《南国早报》编印了内部“警示教材”《我们错了》。 2011年初,为响应全国新闻战线“杜绝虚假报道、增强社会责任、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专项教育活动,坚守媒体公信力,集团在内部版《我们错了》基础上,综合广西日报及其旗下南国早报、当代生活报、南国今报在内的虚假、失实、差错新闻案例,加以扩展、整合与精选,编成本书,公开发行。 全书收录各类虚假、失实报道及其他差错90多个案例,每个案例包括稿件差错部分的原文、造成差错的原因、差错引起的后果,并以教训的形式予以分析和点评。
《批判性媒体素养指南:媒体参与和教育变革》为媒介文化领域的一部方法论著作,旨在为教育工作者和教学计划提供应对新媒介的理论框架和实际案例。本书首先从媒介理论角度阐述媒体文化研究的发展和相关思想演进过程,包括从法兰克福学派到如今有关信息和权力的交叉理论。通过将表征政治与批判教育学相联系,两位作者为理论化的教育和信息通信技术提供了有见地且易于介入的途径。本书对社交媒体上传播并向 扩散的主流意识形态进行情景化分析,为媒介分析提出了一种关键的视角和策略。
本著作从“受众”的角度进行研究,描绘分析目前复杂的多元媒体环境,了解新旧媒体的受众感知价值结构差异,探索新旧媒体技术演进的受众价值变化规律,推动我国传统媒体组织在复杂媒体环境下战略转型。目前大部分的媒介行为研究集中于新媒介,传统性媒介的行为研究较少。对于新旧媒体具体将如何进化演变,其演进的规律如何,传统媒体将何去何从,目前的研究并无深入解读。本书研究视角新颖,从感知价值的角度探索受众在多元媒体渠道的媒介选择决策行为非常重要,对于理解受众的决策逻辑,预测社会趋势意义重大。对传媒产业从业人员具有较高的启发价值。
本书作者将自己多年的文艺作品演播实践与教学经验相结合,进行了深入实践思考与理论探讨,耗费巨大时间精力完成此书。 本书分为上、下两部分:上编为“基础篇”,讲解文艺作品演播的基础要素,包括:文艺作品演播表达的语音、咬字、用气、用声特点与技巧,以及文艺作品演播的体验技巧和体现技巧等;下编为“文体篇”,讲解不同文艺形式及语体的创作特点、演播特点以及演播技巧,总结了播音主持与表演专业创作的异同及关系,梳理了不同文艺作品的创作特点及表达特征,提出了影视片人物配音的创作理论与操作技巧。 本次修订主要做了以下工作:一是,增加了新的专业内容; 二是,替换 新了部分讲解案例;三是,每个单元都 新了课堂、课后训练材料。
《中国经典新闻作品选录》由潘理娟编著
本书为本人主持的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浙江 传统文化融入高职英语校本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成果。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已然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中华 传统文化的 传播需要借助英语这一媒介,而实现两者有机结合,避免英语的过度强调和传统文化的相对弱化,大学英语教育肩负着在传播中华文化过程中培养文化传播者这一历史重任。本书围绕这一主题展开了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不但探讨了理论知识,而且融入了具体的实例。全书具体内容分为六章。 章对文化、大学英语教学、中华传统文化展开分析与探讨。 第二章回顾了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历程。第三章分析了中国文化输出面临的良好机遇和严峻挑战。第四章对中华传统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现状展开研究,包括大学英语教学中我国传统文化的忽视,对浙江省部分高校师生的调查研究,大
该书是在原教程的基础上修订而成,该教材已经使用很多年,修订后的教材将从新闻摄影基本理论、摄影技能基础、图片编辑、数码图像技术、完成拍摄任务、新闻摄影伦理等几个方面展开论述,力求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学习过程中的实践环节。
本书根据*有关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科要求,对新闻传播学的学科体系、理论方法和实务应用做了全面系统的阐述。全书共十三章,内容涵盖社会体系下的新闻传播学;历史与现实观下的新闻传播学;大众传媒中的印刷媒介、电子媒介、新媒体、电影、广告与公共关系;传播学理论与实务应用研究;技术发展与传播媒介变革;等等。除了学理阐述,更有大量案例分析,使读者真切感受到理论与实务的结合。 本书供有关专业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作教材使用,越可供从业人员提高业务能力及理论素养之用。
作者基于多年与媒体打交道和从事突发事件舆论引导工作的经验,结合泸县特大矿难、山洪泥石流等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以及汶川特大地震、芦山强烈地震、康定地震的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针对各级党委政府在突发事件舆论引导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困惑,全面、系统、完整地总结了一套突发事件舆论引导的原则,分类提出各种突发事件舆论引导处置的工作流程,详细整理了突发事件舆论引导的注意事项,以更加从容自觉地应对突发事件舆情。
本书以中国第一支乌兰牧骑——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的发展历程为脉络,以采访纪实的形式,通过老队员“给牧民挖乌兰牧骑井”“为草原孩子带来上海木偶剧”等真情回忆,新时代队员“牢记的谆谆教导、放弃城市大舞台扎根基层”“利用网络新技术提升农牧民种植养殖水平”等动人故事,讲述其以天为幕布、以地为舞台,传递党的声音和关怀、为农牧民群众送去欢乐和文明的典型事迹,彰显其所起到“全国文艺战线一面旗帜”的示范和引领作用,从而以点带面,展现内蒙古乌兰牧骑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精神,以文艺的形式凝聚全区各族人民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永远做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的生动实践。全书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由中国第一支乌兰牧骑的创建,讲明乌兰牧骑“红色嫩芽”的由来;第二部分是乌兰牧骑的发展,以苏尼特
《上海外国语大学当代传媒与文化研究丛书:中国网民社交媒体传播需求研究》面向未来的传播价值和人的意义界定,面向传播与营销,对网民在社交媒体上呈现的需求进行了深度解析,是一部系统研究Web2.0社交媒体时代数字人需求的书籍。 互联网技术不断增强的受众体验功能,无限延伸受众实现传播的途径,最终赋予受众自媒体的强大能力。 人的需要拓展为“数字人”的传播原生能力,客观具象的社会、媒体和组织约束不断被突破。传播和行动的并行,呈现人的线上社会和线下社会的同体存在,同时改变了人的实践,即满足需要的物质化过程。
广告业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神话,但人们对这个行业的误解从未消除。人们普遍认为,广告法力无边,花费惊人,且常常挑战道德底线。对于广告的历史和现状我们从未彻底了解。作为业界的权威,温斯顿·弗莱彻探究了广告宣传产生作用(或无法产生作用)的方式,探究了广告在媒体、商业和社会中的角色。从广告业的历史和结构,到以儿童为目标的争议广告,作者突出了广告的正面效应,并指出了未来广告业发展的可能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