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科的历史不到百年,由于长期受到学科正当性赤字的困扰,其研究史常被各种神话所笼罩。 《重访灰色地带:传播研究史的书写与记忆》从那些被有意收编或无意误读的"灰色地带"入手,结合新发现的材料和语境,重新诠释传播学经典文本,以颠覆传播学术史主流叙事的霸权,寻找新的视角,解放传播研究的想象力。本书从知识社会学的角度重写传播学术思想史,在对拉斯维尔、哥伦比亚学派、芝加哥学派、中国传播研究的史前史、批判学派的失踪、本土化话语等问题的研究上,均推翻了目前的定论。 作为一个贴近意识形态的舶来学科,中国传播学的经验在诸社会科学中并不特殊。对传播学术史的反思也可为中国当代知识社会学的研究提供一个典型个案。
《媒介研究经典文本解读》收录了媒介研究领域的13篇经典文本,并由当代该领域的知名学者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解读。此书非常适合作为高校《传播学经典文献选读》类课程的教材,也可填补教材规划中此项的空白。
2016年英国公投脱离欧盟,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一时间,“后真相”成为全民讨论的热点,并被《牛津大辞典》选为年度词汇。所谓“后真相”,就是真相和逻辑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被忽视,而情感煽动主导舆论的情形。从投票选举到众筹诈骗,再到病毒营销,无论是在政治、传媒,还是商业领域,后真相的案例俯拾即是。显然,我们已经进入了后真相时代。在本书中,为世界很好企业提供商业咨询的说故事大师赫克托·麦克唐纳用生动的故事向我们展示出真相是如何被信息传达者肢解、扭曲和掩盖的。他在大量实例的基础上总结出误导者的惯用伎俩,同时告诉我们如何更有效率地利用竞争性真相来证明观点、凝聚人心。作为后真相时代的信息消费者,上当受骗有时在所难免。唯有洞悉真相的运作模式,我们才能更有智慧地处理信息,甚至通过改善真相的讲述方式
成为丑闻的事件是否具备内在的 丑闻性 ,或者说,确实存在本身就会演变为丑闻的事件吗?在《丑闻的力量》一书里, 丑闻 这一概念重新得到了审视。丑闻并非来自于事件本身,而是由公众舆论制造出来的,而公众对某一事件的观念则由媒体叙事建构。丑闻之所以有力,是因为它能够挑战现有体制,削弱其合法性。在丑闻的制造过程中,传媒起到了整合作用,它将真实事件解释为公众有目的性的行为。 通过对当今大众传播中大量丑闻的讨论,艾赫拉特得出了全新而令人惊奇的结论:丑闻是建构出来的观念。 艾赫拉特将经典的符号学和实用主义理论用于对当今传媒的分析,特别针对性虐童案和电视布道中的道德话语进行了深入考察。在他看来,对丑闻的社会学和传播学研究忽略了传媒的建构本质,而他关注的是有意义的公众叙事方式是如何被生产出来的。通过对
翻译传播是日益广泛的社会现象,是异语场景中人类借助翻译实现的信息传递活动。翻译传播学是研究翻译传播现象的科学,是研究翻译传播本质及其规律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是传播学的分支。本书以推动翻译传播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为宗旨,将翻译传播作为整体进行考察研究,分析了翻译传播与传播、翻译的关系,阐释了翻译传播的本质属性,论述了翻译传播学的学理支撑,初步构建了翻译传播学的基本框架。湖南师范大学翻译传播研究所2019年至2020年开设了研究生创新课程 翻译传播学 ,本书是该课程的讲义,是目前本翻译传播学专著。
该书为播音主持方面的培训性一般图书,旨在针对播音主持进行专业性训练,以提升播音员、主持人的职业技能水平,以及针对演讲能力的提升进行综合性训练。书中含播音主持的音频资料,以二维码形式展示。全书分为五个章节,分别对训练播音主持、演讲口才的意义进行概括总结;对语言基本功训练、能力扩展训练(包括礼仪姿态,语言组织能力,表演技巧,朗诵、贯口、快板等)、模拟实战专项训练及与播音主持、演讲口才相关的易混淆的几种语言艺术形式进行总结归纳并进行对比训练。
游戏世界 既展示了在视频游戏中设计的虚拟世界,也凸显了游戏所表现的更广泛的环境:玩家之间的社交关系;硬件与软件;游戏的虚拟世界与它们所延伸扩展的媒体宇宙(例如《神奇宝贝》、《哈利 波特》、乐高、《星球大战》);由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所产生的游戏世界(角色扮演、绘画以及户外游戏)。 吉丁斯教授就游戏中的人物和事件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并充分利用近期在科学和技术研究方面、游戏研究和新媒体研究方面的理论成果,指出了数字游戏与其他建立已久的游戏模式之间的延续性和差异,希望通过关注日常生活中现实游戏世界与虚拟游戏世界之间的关系来填补研究空白。
《新闻的边界:〈新闻伦理与法规〉案例选编》主要探讨了保障知情权、言论自由的边界、新闻采编的边界、媒体的自律及消息来源等五个方面的问题。每一部分均由案例入手,整合各方面资料对案例进行较为全面的还原,进而提出分析与评价。
行星界定之争,物种分类之争,化学元素周期表排列之争,杜威十进制排序法的困境,亚马逊分类与检索算法的形成,谷歌的崛起 从《大英百科全书》到维基百科,从新闻编辑部时代到自媒体时代 一部娓娓道来的信息建构、分类与传播史
本书作者将自己多年的文艺作品演播实践与教学经验相结合,进行了深入实践思考与理论探讨,耗费巨大时间精力完成此书。 本书分为上、下两部分:上编为“基础篇”,讲解文艺作品演播的基础要素,包括:文艺作品演播表达的语音、咬字、用气、用声特点与技巧,以及文艺作品演播的体验技巧和体现技巧等;下编为“文体篇”,讲解不同文艺形式及语体的创作特点、演播特点以及演播技巧,总结了播音主持与表演专业创作的异同及关系,梳理了不同文艺作品的创作特点及表达特征,提出了影视片人物配音的创作理论与操作技巧。 本次修订主要做了以下工作:一是,增加了新的专业内容; 二是,替换 新了部分讲解案例;三是,每个单元都 新了课堂、课后训练材料。
本书引入跨学科视角,结合话语理论、诠释学、社会表演等探讨新闻传播领域相关议题,对传统新闻学研究、政治传播等做了较有新意的思考。主要内容包括:从福柯话语理论出发,重新解析新闻文本建构的内在机制,思考新闻文本陈述与外部知识话语间的"互构"关系;运用诠释学的观点和方法,对新闻文本在生产、传播环节的意义理解加以分析;对批评话语理论和方法在国内传播学界的引入与发展状况进行梳理和评价;在社会表演、戏剧表演理论的观照下,对西方政治传播及其与媒介的互动关系进行新解读等。本书的理论角度、思考路径和观点,对于新闻传播学研究具有新的开拓价值。
《批判性媒体素养指南:媒体参与和教育变革》为媒介文化领域的一部方法论著作,旨在为教育工作者和教学计划提供应对新媒介的理论框架和实际案例。本书首先从媒介理论角度阐述媒体文化研究的发展和相关思想演进过程,包括从法兰克福学派到如今有关信息和权力的交叉理论。通过将表征政治与批判教育学相联系,两位作者为理论化的教育和信息通信技术提供了有见地且易于介入的途径。本书对社交媒体上传播并向 扩散的主流意识形态进行情景化分析,为媒介分析提出了一种关键的视角和策略。
《身边的感:"兴家风、淳民风、正社风"2023年度南昌市榜样人物》由肖玉文主编
本书系上海高校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出版工程资助项目之一,本研究从多学科融合发展的角度,尝试构建开放创新的知识服务环境,抓住学术出版的终极价值,努力实现知识流和价值流之间的平衡,增强了学术出版知识服务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设计的集学术知识管理、服务、增值为一体的学术出版知识服务平台,突破了以往的平台构建体系,拓展了知识服务的广度和深度,将知识营销延伸至用户的全谱段知识服务,增强用户的沉浸式体验,提升学术出版的核心竞争力。 全书通过文献综述、用户分析、模型设计、模型检验、机制与价值研究、路径研究、路径设计等八章内容,系统阐述了学术出版作为一种专业出版,如何跑赢数字转型升级赛。全书内容精准、逻辑严谨,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研究价值,值得出版。
本教材是对现有新闻学马工程教材的补充,教材编写团队立足媒介融合背景,以“跨媒体、跨学科、跨文化”的新闻传播教育为目标,在教材建设上顺应传媒生态变化,符合媒体融合发展规律,利用新媒体思维从多维度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重构,选取近三年中国新媒体新闻端获奖作品,以专业角度进行评价,引领学具备良好的判断新闻价值,分析新闻舆论的能力,为掌握网络与新媒体传播理论和知识,进行新媒体创意策划、新媒体技术应用能力,以及进行全媒体运营工作奠定理论基础;培养学生充分认识新闻舆论在引领主流价值、凝聚社会共识、增强中华文化自信上的重要性,具备在复杂传媒环境下良好的判断、思维能力,以及科学、准确、全面的专业素养和媒介素养。
本教材内容架构立足于媒介生态学角度,涵盖媒介技术、媒介组织、媒介内容、媒介效果、媒介与人、媒介法制、媒介伦理、媒介文化、媒介事实核查、媒介产业等十个方面。在编写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学科知识结构的统合,力求从前沿视角、深化层次切入与透视新闻传播行业,在构建学生完整学科知识体系的同时,充分整合理论知识与业务技能,提升学生对媒介实践与媒介事件进行现象认知、多维解读与理性批判的能力,成为学生奠定媒介素养终身修习知识架构与能力的依托, 终实现媒介素养内化的过程。